生活倒影是什么意思(倒影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居然可以这样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09
不是只有蓝天白云般的灿烂微笑,更隐含了自己的“内在小孩”们无可言说的忧郁情结。
给成功留余地,给失败留余地 给青春留余地,给老迈留余地 给思考留余地,给想象留余地 给前世留余地,给来生留余地 给他人留余地,给自己留余地 - 余地,to give us more rooms -。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走出非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莫扎特音乐:群星 - OSCAR电影中的古典

据闻,俞大维先生(1897-1993)离世前的最后几年,把他一生中读过的重要书籍重读了一遍,这真是对知识本身最好的礼赞我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在这个阶段,试着做一些初步的回顾,算是留下记录,也是为自己的意识与心绪转换做好准备工作吧。
倒影的表层意思是,以书籍来照见自我;但进一步待深参的内蕴是,如洞山良价禅师在照见自己的水中倒影而开悟时所说的:”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现在的我还是当初读那本书的我吗?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先就我目前记忆所及,罗列了以下的书籍,有入世的学问也有出世的智慧、有菩萨道也有解脱道、有梦里的也有梦外的,分成几种类别:
读世界、读中国、读心灵、读人间、读童年这其中所选的书籍封面图片,除了少数两三本之外,都是当时我所阅读的那个版本读世界 The World《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麦斯.韦伯 Max Weber
这是我念历史研究所时期某个课程(钱永祥老师授课的西方哲学思想史?记不清楚了)的指定参考书1990年前后,台湾的社会科学研究生们言必称双M:karl Marx以及Max weber,后面这位Max Weber,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有一度,台湾的书籍检查部门还误以为Max是Marx,而闹出笑话。
韦伯对资本主义形成背后之宗教信仰支撑的表述与分析,让我看到了当前西方世界根本性质的起源;也让我意识到,在可见的现象变迁背后,存在着不可见的心灵转换多年之后,在我做各种项目策划的时候,都会想起甚至参照这本书的分析思路。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泰瑞.伊格顿 Terry Eagleton
大约在1989年前后买的书,基本就是我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书之一(另一本入门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当时左派或是马克思主义的书在台湾都是被查禁的,但是在台湾大学正门对面的唐山书店里,可以买到盗印版(包括王亚南与郭大力翻译的资本论)。
这本应该是从香港出版的繁体字版盗印来的,上头还有陈冠中先生的序言,这是我知道陈冠中先生的开始当时新马克思主义或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生之间流传,而Terry Eagleton这本,让我对如何观看文艺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
《山路》陈映真
陈映真先生在1980年代创办的人间杂志,对那一代的文艺青年与知识青年有着莫大的影响1986年秋,我升电机系大三,接任台湾清华大学写作协会的会长职务;在新任指导老师吕正惠教授的影响下,我们的读书会阅读书单从过去的现代派转向写实主义,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陈映真在出狱之后,根据在狱中的闻见而写的《山路》。
这篇小说描述台湾的白色恐怖年代,左倾知识青年的命运;陈映真以一只极为深情的笔,深深扎入我们的内心 这让我认识到,也不敢或忘——在被大肆流传的主流历史(乃至现实)言说底下,其实存在着许许多多被刻意掩盖的、老老实实的、活生生的、人本主义的生命与心灵。
《枪炮、病菌与钢铁》贾德.戴蒙Jared Mason Diamond
这本书已经是当代科普名著了,不必多做介绍我应该是在2000年前后,三十多岁时读到这本书,非常震撼在半懂不懂地读了多年高精尖的学术著作或论文之后,看到这样一种横跨各种知识与地理区域、如此宏观而又具体而微地描述世界历史变迁的视野,当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甚至升起”大丈夫当如是“的豪气。
从此之后,我就希望自己所做的纪录片,能够透过不同知识视角之间的“拉普拉斯变换“,达到这本书的宏观涵摄以及多层次解析的力度到现在,我还在努力当中读中国 The China《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1987年秋,我升大四,那时我已打算报考历史研究所硕士班,为了做应考准备,因此选修了中文系的“史记选读”(当然也不排除是为了看女生啦),授课老师就是上面提到的吕正惠教授当时上课用的是泷川龟太郎编著的《史记会注考证》,厚厚一本如砖头,重达五斤。
后来我把它这块砖搬到了北京,就是照片中这本 当时,我们一小圈子学生,自认为比较进步而反叛的,其实并不太重视中国古典文史哲,而是拥抱欧美最前沿的批判性思潮: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以及后结构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总而言之,各种”后“。
我之再回到传统文史哲并从中汲取养分,已经是将近三十年之后,因为纪录片项目,催促我再进入古文以及古代人的心灵世界当中;老实说,近十年来,是我阅读文言文最多的时期这期间,我经常想起司马迁,特别是他的太史公自序。
从我现在的角度与经验来说,司马迁简直就是中国纪实文艺的祖师爷,太史公自序,就是一篇给所有古今纪实创作者(包括影片)的认识论心法特别是这句——“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礼记》孔丘整编
如果你二十年前问我,还读不读四书五经?我应该是没兴趣回答当时,台湾处于解严后的阶段,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普遍在淡化,特别是,被国民党意识形态所转化过的传统文化 前一则提到近十年,我的文言文阅读量大量提升。
到2019年前后,也是因为项目策划的缘由,进一步踏入深水区,读起四书五经之一的礼记,一读,大惊失色 我并未通读全书,仅挑了跟项目调研有关的几个篇章细读,如祭统篇而这几个篇章,几乎是完整地向我展现了古代中国关于宇宙天体、自然生态以及人的行为规范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思考。
比方说,祭祀最重要的是合乎“时”,也就是四季、节气、晨昏等,而“时”这个字,其象形字从日从趾,意即太阳的脚步,这跟英文的“time”是不同的(请大家自行百度或估狗“time”的希腊哲学本意) 类似像“时”这样鲜活的事例,在礼记中比比皆是。
这让我惊觉,过去我所理解的,被删减整理过的四书五经,到今天,已经跟古代的真实处境与本真心境有多大的距离,以至于我们在学习时通常只能摇头晃脑地跟着夫子念道:”飽食終日,下一句?“(典出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天下的当代性》赵汀阳
认识了古代中国关于宇宙天体、自然生态以及人的行为规范之间的紧密关联,才能真正了解:何谓天道、天人合一、天下,乃至祭祀的原理,而不是大而化之、人云亦云、拿香跟着拜这本书就是我在看过礼记的篇章之后,寻线找到的当代哲学家关于天道的著作。
赵汀阳教授在这方面着力甚深,也引发一些争议,甚至批评,然而,我是读得津津有味(虽然不是完全同意,或是不完全理解)我是想,如果我们不发心从当代的角度去重读古代经典并读出自己的体会与味道,那就会自绝于己身所从出的传统;而这种“自绝”,似乎是为当下某些“时代力量”所鼓励的。
相对于这些“时代力量”的鼓动,我宁可认为,让经典活化、让祖先活化、让有意义的传统言说活化,或许是当前意识转换阶段的重要能量源之一读心灵 The Mind《科学革命的结构》汤玛斯.库恩 Thomas Kuhn
知道这本科学哲学经典著作的人或许要好奇,为什么这本书会属于“读心灵”的范畴? 1988年秋,我考进历史研究所科技史组,这本书几乎是人手一册,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生也不例外当时我的指导教授就是这本书中文版的共同翻译者傅大为老师。
作者库恩细致分析了几个科学革命的经典案例,以“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来阐明科学革命如何产生但我印象最深、至今不忘的是,库恩以格式塔心理学当中鸭子兔子的图示来说明:典范之间的转移是一种断裂,而非延续。
亦即,图示原本看起来是鸭子,但是如果换了世界观,瞬间鸭子就会变成兔子 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这种瞬间的断裂,似乎近似于禅宗的开悟瞬间,所谓的身心脱落、虚空粉碎——当禅修到一定境界,在某个瞬间(如虚云老和尚在禅修期间摔落了热茶杯),会有一个全新的意识突然充满全身,宇宙人间从此不同。
那就是人的意识“典范转移”的断裂时分 近期观看法鼓山果醒法师“楞严禅心”讲座,法师多次提到对“心中的妈妈不是妈妈”的参悟,大约也是这感觉吧《寫作的零度》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首先,跟上一本书一样的问题——这本为什么属于“读心灵”的范畴? 作者罗兰巴特是法国结构主义于符号学文学理论的大家,当时,索绪尔所揭示的符号学要义正横扫西方理论界,其中最核心的观念就是“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关系。
简单地用禅宗”因指见月“的譬喻来说,“能指”就是那根指头,“所指”就是那个月亮;而在书写上,“能指”是那文字,“所指”是文字承载的意义在意识形态作用的时刻,如宗教盛行时期、人文主义时期、科学主义时期,做为能指的文字所表达的所指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被意识形态所固定的,然而,如果抽离了意识形态所强加的束缚、解放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固化关系,那么写作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罗兰巴特所说的,写作的零度。
当时我对此印象深刻,大受启发 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断裂,其实很禅宗就好比那句,“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不是山”就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断裂 然而,一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禅宗比这个更进一步。
同样是近期观看“楞严禅心”讲座,果醒法师多次提到,没有能所——没有能感知的“自我”也没有所感知的外境,能所双亡,才是真正进入了心灵的更高维度(其实法师没有用“心灵”、“高维度”这些词语) 于是,“在见山不是山”之后,才会再有“见山又是山”。
《心经》/《金剛經》释迦牟尼
心经是禅宗的基础经典,很多人读;金刚经则比较长也比较复杂我是在 2004年母亲过世之后,才开始认真阅读这两本经典有一阵子,当陡然遭遇一些非常麻烦的事情的时候,我会读几段金刚经,来减轻心中的烦恼,颇有一些效果。
我读过一些不同的大师讲解金刚经的书籍,其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Osho的解读有些人视Osho为xie-jiao宗师,先撇开这点争议不论,他依照梵文原本所解读的金刚经,是把须菩提长老放在“菩萨”而非一般人的身份来向佛陀发问。
所谓菩萨,其实是成佛之前的修行阶段——菩萨已经具备成佛的一切条件,但是因为对人世间的慈悲(大爱),自愿留在人间继续渡世,超拔人间苦厄就在这离成佛并永远解脱的一步之遥、一线之间,身为菩萨,该如何放下成佛的诱惑,该如何安放其心?。
这意味着,金刚经所蕴含着的大乘思想,是要求读者在实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同时,当要对众生升起平等心与慈悲心,而不仅仅落在追求个体修行的层次上这对当下的集体意识转换来说,至关重要《楞嚴經》释迦牟尼
拍摄《本来面目》的过程中,我开始阅读楞严经,至今大约进行了三分之一,进度如此缓慢,是因为太难了有人认为这是伪经而非佛陀亲口开示,然而千百年来,注解此经的高僧大德始终不断,足见此经所蕴含的强大威力。
此经基本上是在探讨或解析上面提到过的“能所”(能感知的“自我”,所感知的外境),其间的关系是什么?其本体是什么?佛陀问被摩登伽女所迷惑而差点失身的阿难:你现在所看到的,是你的眼睛在看,还是心在看?如果是心在看,那么,心是在哪里?在身体里,还是在身体外?佛陀一再指出阿难在能指所指观念上的谬误,层层递进,非常深奥。
我是一直到近期观看“楞严禅心”系列讲座,才感觉摸到一点边 这个关于自我与感官知觉的探寻,牵涉到影像工作的本体论问题之前跟修过禅的剪辑大师廖庆松聊天,他谈到在电影系给学生上课,第一个作业是要学生以50mm定焦镜头的照相机拍出一张“无我”或是“空”的照片,这项作业没有一个学生能过关。
这题我想了很久,直到现在才意识到,如果拍摄者的修炼没有达到物我不二的境界,是没有可能拍出“无我”或“空”的《观呼吸》德宝法师
母亲过世之后,我开始接触禅修,这本书就是在那个阶段阅读的后来我了解到,不管是什么门派的打坐方法,一开始都会专注于呼吸吐纳 一般对呼吸的认识,都是吸入带氧的清净空气,呼出带二氧化碳的污浊空气;然而,近日听闻,阿底峡尊者所说的吐纳,是吸进世间一切人心的污浊恶毒,再经过己身的转换,而还世间以良善慈爱的气息。
我觉得这样的观想做法,很受用读人间 The Human《薄伽梵歌》印度婆罗门诗人
《千面英雄》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说,因为,除了神话这个元素之外,它们都共同触及到一个命题,亦即,杀戮战斗的意义何在? 2014年,我因为参与瑜伽大师艾杨格纪录片的调研,在印度孟买走访一些瑜伽习练者其中有一位三十上下的白领女生,历史系毕业,从事为外国人定制旅游的工作。
她说自己是个无神论者,平常也不去庙里,但是后来我问她,在碰到烦恼时,会读什么书来找解方,她脱口而出:《薄伽梵歌》这个回答令我大为惊讶,心想,中国人在碰到烦恼时都不见得会去翻论语了于是,我开始比较认真的去阅读这本书。
整本书的缘起是,王子阿朱那在战场上面对的敌手都是自己的亲人、师友,在决战前夕,他开始犹豫起来,此时,化身成战车车夫的天神奎师那从瑜伽的理论观点为阿朱那开示,最终,阿朱那赢得大战完成神圣使命,并且血流成河。
《千面英雄》则是近两年才读的,那时,是想要从中寻找《本来面目》叙事的参照坐标这本书从神话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英雄是如何炼成的坎贝尔的著作影响了许多电影导演,包括斯皮尔伯格 我有时候会困惑,如果我面对敌人,我一定得把他们打倒并且赶尽杀绝吗?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情景映照下,英雄真的必须双手沾满血腥吗?冤冤相报何时了?。
目前,我唯一能够理解的是,应该把这两本书中所描述的敌手,看成是自我的倒影;在烦恼或困境来袭时,如何面对自我的倒影,除去惯性习气与无明,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如此才能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从这点来说,这两本书所说的,应该就是中国神话中,哪吒剔骨还父、剔肉还母,既而莲花化身的蜕变过程。
《百年孤寂》(《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
《边城》沈从文
这两本书也放在一起说,但不限于这两本书,我想说的是这两位作家绝大部分的作品 我最早应该是80年代末读到沈从文,那时,所有在大陆(台湾称为“陷匪”——“陷在匪区”)的作家以及左翼作家的作品在台湾都是禁书,包括鲁迅、钱钟书、陈寅恪等等,沈从文自不例外,因此我当时读的也是盗版书。
到了90年代中读到马尔克斯,虽然他是拉美左翼作家,但因为台湾已经解除戒严,因此可以正式出版了马尔克斯的出现,让我渐渐放下了起初还蛮着迷的米兰.昆德拉 马尔克斯的风格,众所皆知的,魔幻写实主义沈从文的风格则近于素描带写意的写实笔法,但其生长地湘西本身就自带魔幻元素,因此这两人的作品,总给我许许多多的想象空间。
然而,风格只是一个线索,像是引导爱丽丝掉进仙境的那只小兔子,重要的是,两人笔下所呈现的人物与世界,其丰富、多彩、饱满,既细腻又宏阔;虽然一位是工笔油画,涂满整块画布,另一位则是淡彩水墨,当中许多留白 他俩,不约而同地,有着侯孝贤导演“人在做,天在看”的视角,继而表现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况味,然而,这又不完全是道家的超然御风,或者简单的还诸天地。
他俩都是一只眼睛深深地凝望人物,另一只眼睛则飞到天上俯视,看到了人间有其吐纳的胸膛,天地,也有其呼吸的韵律《战争与和平》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应该是大学时期读的上面提到,那时我们的文学社团转向研讨写实主义文学,我想,应该读一些外国的写实主义经典,此书是其中之一 上面描述马尔克斯与沈从文的文字,有不少可以copy&paste到这本书上头,比方“人在做,天在看”的视角、“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况味、丰富、多彩、饱满,既细腻又宏阔,只不过,托尔斯泰的手法倾向古典。
在宏大的拿破仑侵俄战争背景底下,我深深记着一个细节:托尔斯泰描写女主出场,让男主看到她微翘嘴唇上方细细的金色唇毛,在阳光下闪动,甚为可爱;男主就此动心多年之后,我在国外近距离观赏荷兰画家伦布朗的肖像画,也看到了类似的细腻表达。
这对我的启发是:当我在见历史、见天地、见人生时,我见到了什么?如同上面俩位作家,“一只眼睛深深凝望人物,另一只眼睛则飞到天上俯视”,即便人生轨迹如孤帆远影,但莫忘了,其航迹不能自限于沟渠或池塘里面,而必须是在浩瀚大海,甚至是银河星辰;这是“人”与“道”之间该有的关系。
读童年 The Origin底下所列,都是我在小学时期非常喜爱、反复阅读的书籍或许,这些书形塑了我后来进一步阅读复杂人间与多重世界之前的心灵出厂设定它们有些是兄姐流传下来的,有些是我以每月零用金买的那时,我们家在台南市区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上,分前栋后栋。
前栋一层是父亲与伯父合伙的贸易行办公室,后栋一层是祖先厅堂以及仓库前栋二层以上是我们家,后栋二层以上是伯父家,两家隔着一个天井台南位在北回归线以南,已经是热带,日照充足;在不上学也不用写功课的日子,我会一个人坐在前栋二层临街的房里看书,消磨一整个下午。
彼时,阳光从压花玻璃窗射进来,满屋敞亮,照在这些迷人的故事上;空气中,点点闪耀着母亲整理棉被或是缝制衣物之后扬起的小碎棉尘。《杨唤诗集》杨唤
一看封面就可知道,这是兄姐留下来的书,可说是我的诗的初体验 百度百科上说:“杨唤,辽宁省兴城市菊花岛人,他幼年失母,父亲再娶,童年靠年迈的祖父母艰辛抚养长大祖父母去世后,他只身离家去初级农校住宿就读。
十七岁即开始了流浪的生活,由家乡南下到天津,再由青岛而厦门最后到台湾 1949年随部队到台湾,开始以金马、杨唤、白郁为笔名写现代诗杨唤的童年生活虽然悲惨,却能跳脱悲情,以文学的热忱,写出一首首纯真可爱的童诗。
1954年为了观赏电影《安徒生传》,在台湾台北市西门平交道(今西门町徒步区附近),铃声大作,平交道上的栅栏放下了一列南下的火车才驶过去,栅栏还没有收起,几个等不及的军人,便拉起栅栏跑过去,心急的杨唤也有样学样。
眼见北上的列车已逼进,杨唤的脚竟被第二条铁轨的隙缝夹住,跌倒在铁轨上 两侧行人嘶吼:“爬!快爬!”声中,列车过去了,杨唤丧失了他年轻的生命,得年25岁”我很喜欢他的“夏夜”—— 蝴蝶和蜜蜂带著花朵的蜜糖回家了,。
羊队和牛群告别了田野回家了, 火红的太阳也滚着火轮子回家了, 当街灯亮起来向村庄道过晚安, 夏天的夜就轻轻地来了 来了!来了! 从山坡上轻轻的爬下来了 来了!来了!。
从椰子树梢上轻轻的爬下来了 撒了满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银币 美丽的夏夜呀!凉爽的夏夜呀! 小鸡和小鸭们关在栏里睡了 听完老祖母的故事, 小弟弟和小妹妹也阖上眼睛走向梦乡了。
(小妹妹梦见她变做蝴蝶在大花园里忽东忽西的飞, 小弟弟梦见他变做一条鱼在蓝色的大海里游水) 睡了!都睡了! 朦胧地,山峦静静的睡了! 朦胧地,田野静静的睡了! 只有窗外瓜架上的南瓜还醒著,。
伸长了藤蔓轻轻地往屋顶上爬 只有绿色的小河还醒著, 低声的歌唱著溜过湾湾的小桥 只有夜风还醒著, 从竹林里跑出来, 跟著提灯的萤火虫, 在美丽的夏夜里愉快的旅行。
那时,在台南明亮夏日的映照当中,我并不知晓这个年轻早逝的大哥哥经历过什么样的分离与流亡之苦,但不知怎么地,我总觉得在他所勾勒出来的纯真与灵动底下,有一丝说不出来的阴影与忧郁;一如多年之后,我听到莫札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在非洲原野飘起来时的感受。
《淘气的科学家》Bertrand R. Brinley(找不到中文版封面,以英文版暂代。但风格很接近)
《柳林中的風聲》Kenneth Grahame
《丛林历险记》Stephen Fennimore
《森林中的小屋》系列Laura Ingalls Wilder(找不到原来我读的那个版本的封面,从网路上找了一张此系列的第二本暂代)
这几本书有着共同的一对主题:冒险与陪伴(或许绝大部分的少年小说都如此?)它们构成了一个男孩最早的自我认同投射对象 《淘气的科学家》是几个乡镇顽皮小孩的科学冒险; 《柳林中的风声》是几只乡野独居小动物彼此的帮扶;。
《丛林历险记》则是一个远离家乡的内向男孩与当地新近认识的外向女孩的共同探险; 《森林中的小屋》系列是兄姐留下来的虽然主角是女孩,但是他们一家乘着篷车往西部走的见闻与历练,很足以让一个男孩心向往之。
但是,直到四十多年后的近日,静心细细回想起来,才感知到,其实从这些故事当中所浮现出来的倒影,不是只有蓝天白云般的灿烂微笑,更隐含了自己的“内在小孩”们无可言说的忧郁情结 这“冒险与陪伴”的月之暗面,就表现在我成长过程的梦境當中;好比底下最后一本书,在梦里,我即便想要像孙悟空那样一日千里,但总有着拼尽吃奶力量也难以加速前进的窘迫与障碍。
《西游記》吴承恩
End。【订阅这个公众号】一个南方大叔的自留地关于他的体验,聆听,思考,写作微信id: giverooms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