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倒影唱的是什么(生活倒影是什么电影的主题曲)不要告诉别人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09
2021年,《宇宙探索编辑部》在第五届平遥影展上斩获多项荣誉,我们也记录下了当时观看影片首映时的惊艳。2023年4月1日,影片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中
2021年,《宇宙探索编辑部》在第五届平遥影展上斩获多项荣誉,我们也记录下了当时观看影片首映时的惊艳2023年4月1日,影片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中登陆全国院线,曾经创下纪录的豆瓣开分在院线观众的检视中也保持在8.4的高口碑水平。
西部影谈特邀青年科幻研究者何卓伦博士独家撰文,从类型戏仿、梦核艺术、喜剧精神多个层面探讨影片弥足珍贵的当下价值《宇宙探索编辑部》:星空是生活的倒影,生活是宇宙的余晖作者:何卓伦
“半山腰上的人,他还好吗……”2023年4月3日的晚上,随着苏运莹的主题曲《生活倒影》在影厅中缓缓响起,我走出苏州的开明大戏院,走向细雨朦胧的夜色之中大戏院里富有年代感的布置,陈旧而亲切,和电影呈现的复古色调十分相配,像一个经历过风华岁月,如今已逐渐沧桑的中年人——一个站在“半山腰上的人”。
走在观前街潮湿而又充满烟火气息的街道上,我的脑海中不断闪回唐志军老师那风尘仆仆的身影,一种复杂而难以名状的情绪在我的心头涌起,让我沉默,并在这沉默中体会着一种充实我想,也许这便是一部好电影带给生活的力量吧。
戏仿、梦核与土味怪诞诗学作为一部以“寻找外星人”为主线的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的题材并不新鲜正如开头对《宇宙探索》杂志的历史介绍那样,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深刻关联着八九十年代神秘主义思潮的社会语境在那个时期,由国家推动的“全民科学热”受限于有待提高的大众教育水平,很快发展为对神秘现象的狂热追捧。
UFO热(飞碟热)即其中一例,除此之外还有气功热、人体特异功能热,以及对百慕大三角、玛雅文明等“世界未解之谜”的探秘和玄想这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也都或明或暗地有所映射,比如孙一通头上戴着的锅,其原型便是1993年北京妙峰山高级气功强化班上号称能接收宇宙大气场的“信息锅”。
事实上,这段时间里的神秘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国际思潮,同样也在当时的科幻电影中即有所体现无论是美国的《第三类接触》(1977)、《E.T.外星人》(1982)还是国内的《霹雳贝贝》(1988),便都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与之相对应,在追踪飞碟的热情已然消退,大部分“未解之谜”的神话已被祛魅的今天,《宇宙探索编辑部》与其说是对“寻找外星人”这一主题的延续,不如说是对这一经典科幻题材的戏仿在这方面,情节与之最为相似的《第三类接触》可为我们提供参照。
可以说,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一个狂热的民间爱好者为了追寻外星人不惜抛弃家庭、经历艰难曲折后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然而,如果说《第三类接触》只是通过民间爱好者的探秘过程来体现“外星人”的神秘和灵异的话,《宇宙探索编辑部》则将叙事的焦点从外星人转移到了
“寻找外星人的人”身上因而,两部电影表面相似的人物设定事实上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在《第三类接触》中,主角的视角就是观众的视角,影片通过大量的视觉奇观呈现,将观众代入到主角的位置上,体会主角的震惊和激动;而在《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里,观众视角作为一台移动的手持DV从人物视角中剥离出来,。
“奇观”则隐于寻找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寻找外星人”的过程中,人物的行为变成了奇观本身。
如果说《宇宙探索编辑部》在题材上是对“外星人科幻”的戏仿,那么在形式上则是对“纪录片”的戏仿无论是开头部分插入的低画质录像带,还是在采访人物过程中的镜头晃动,都意图营造一种“虚假的真实感”,以达到一种“严肃的幽默”效果。
在戏仿中,《宇宙探索编辑部》形式上延续了被模仿对象的特征(外星人科幻的情节与纪录片的真实性),但由于这种模仿行为和现实语境的断裂与距离感,致其在内涵上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产生了新的意义在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
在复古、怀旧中产生的怪异感觉,而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下流行的“梦核”艺术所谓梦核,即是利用经过加工处理的低画质复古图片,配合上模拟受损音响发出来的失真音效,以表现人在潜意识边缘的心理意象——最初的童年记忆、儿时的家庭陈设、梦中的花园和街道等等。
在其中,人们常常会感到既亲切又陌生,在放松与怀旧的氛围中伴随着一种怪诞甚至诡异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宇宙探索编辑部》预告片中80年代广告风的“硬核片头”,还是电影中日食之下停在路边发着亮光的碰碰车以及停满麻雀的石狮子,都非常类似于一种。
“中式梦核”的美学探索,在怪诞中呈现出风格上的新奇感。
不过,不同于梦核作品“只见场景不见人”的梦幻色彩,影片中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新奇之处,往往来源于人物与现实环境的“不搭调”这是一种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有趣瞬间,是一种能够引起普通人共鸣的“发疯”时刻从这个方面来看,《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整体美学风格更接近于金广发、手工耿、瑶生等人为代表的互联网短视频时代的“土味”艺术潮流。
这里的“土味”并不等于俗气,而是意在反对一种刻意营造的精致感,有意僭越中产阶级的文化“品味”,在高雅与世俗的碰撞中,既把生活原生态的粗粝质感不加掩饰地袒露在外,又从中发现一种朴拙的浪漫和生趣当唐志军老师戴着头皮按摩器观测电视雪花点上宇宙信号时,这场景何其像手工耿骑着自己发明的钢琴烤串车在氤氲的香气中游走;而当孙一通戴着高压锅头盔在麦田里吟诗的时候,瑶生也正在麦田中配合着《星际穿越》的bgm奋力地摇起花手。
在瑶生视频的评论区下,有一条高赞评论这样写道:“当事情荒唐到超出一定程度时,一切都变得严肃起来”
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荒唐”,既来自于对现实的坦然面对,又是对现实庸常的超越与反叛《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在接受采访时曾自嘲道:“如果说《流浪地球2》是中国工业电影的巅峰的话,那我的编辑部可能就是中国农业电影的洼地。
”这固然指出了剧组贫乏的经费和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乡土气息,然而恰恰是在四川山区的洼地里,生命的野火肆意燃烧,点亮头顶的星空,成为一道无法被略过的风景
《宇宙探索编辑部》剧组在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喜剧的内核是喜剧”:唐吉诃德的生命之诗与风格上的“土味怪诞诗学”相对应,影片的内容亦呈现出沉重与轻盈的杂糅性一方面,一群民间科学爱好者出于对宇宙的好奇“满世界寻找外星人”的故事,本身即带有一种浪漫和传奇的色彩;可另一方面,现实的人生又充满那么多难以摆脱的苦难,使得一行人在热情而坚毅的眼神下,难免流露出狼狈的疲态。
这种“轻盈”与“沉重”如DNA的两条蛋白质链紧密交织在一起,使电影中充满了反讽的喜剧色彩正如唐老师在火车过道里刚讲完科技进步如何使旅途不再艰辛时,旋即便不得不艰难地挪转身体给过路的餐车留出空间而神话里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只能默默地蹲在路边抽烟解闷。
然而,这种小人物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张力虽然为影片制造了诸多笑点,却并不能被视为一种“黑色幽默”如果说在“黑色幽默”电影中,情节上的喜剧色彩不过是为了衬托出现实的荒诞可怖,那么《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喜剧逻辑则恰恰相反:底色是无须掩饰的粗粝的生活,而其中的人物却执着于追寻生活中飞扬的一面。
在这里,人物的严肃性所带来的荒诞感并不将人引向理想的幻灭,反而指向一种内在的生机因此,对于前一种喜剧(“黑色幽默”)来说,正如人们常常征引的陈佩斯理论所示,悲情的内核是其严肃性的来源,而《宇宙探索编辑部》却完全归属于另一个脉络。
或许套用陈佩斯的句式,这是一部有着“喜剧内核的喜剧”,保留了属于喜剧自身的尊严,正如蹲在路边抽烟的孙大圣也依然是大圣,敢于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非但不是对骑士精神的嘲弄,反而是骑士精神的真正传承和显扬因此,尽管经受了种种不幸,遇到了重重阻碍,但正如苏运莹的歌里唱到的那样,这群人“不需要怜悯,不必要问候”,通过骄傲地扬起头颅,。
他们蔑视生活的苦难与重负,就像晓晓在帐篷点着了之后随手添的一把柴火,轻松又写意。
当然,这并不是说电影中没有表现出任何“悲剧性”事实上,剧里的每个人在开启这段探索之旅时,都背负着难以消解的精神创伤,如唐志军的丧女之痛、秦彩蓉的感情之伤、晓晓的抑郁症、那日苏的酒精依赖等等,而孙一通遭遇的父母亡故以及村里人的孤立,更是使其陷入了长年累月的孤独生活之中。
而他们不被人理解的理想主义,正与他们相对边缘的社会地位互为因果事实上,唐志军告别伙伴进山探秘的故事恰好构成了他整个人生的隐喻:出于比普通人更为偏执的乌托邦信念,在神秘主义退潮的时代,他先后告别了只是当作爱好却没有那么狂热的朋友(“那日苏”),告别了虽不理解却在一路上任劳任怨的“妻子”(这也是秦彩蓉所扮演的角色),最终告别了身患抑郁症的“女儿”(晓晓父母先离婚,后父亲失踪的经历正与唐志军的经历相对应)。
在人生的半山腰上,唐志军的追随者越来越少,就像一头被自己身上的胡萝卜所引诱的犟驴子,最终决然地走入了自己的孤独之中。这样的生活轨迹,也正是很多“民间科学家”的人生写照。
尽管如此,影片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悲剧性的感伤氛围中,而是超越了这种悲剧性,这也是整部电影最为宝贵的品质所在——推动、诱使唐志军一路向前的,不只有对现实创伤的逃避,还有更为执着的热爱、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正是这种由热爱所产生的不竭动力,支撑着唐志军在山洞里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这一刻,主人公的坚持最终战胜了他的偏执,一股内生的力量冲破了自我虚设的枷锁,由内而外地迎来了自我的更新和对人生意义的大彻大悟这使其在“大哭”之后获得了更加无畏的“大笑”,而一种更高层面的“喜剧精神”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凯旋归来。
这不仅是一个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更是属于唐志军一人的天路历程带着这样的认识,我想在这篇小文的最后回答一个未免有些庸俗的问题:影片中的外星人究竟是真的存在,还是唐志军吃了毒蘑菇后的内心幻觉?的确,为了使情节显得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影片里刻意加上了关于“毒蘑菇”的桥段,以为电影的想象力提供更加稳固的现实基础。
然而,一旦我们的“理性”对这个问题给出否定的回答,我们的情感便会立刻给出相反的答案,提示着“外星人”的实存在何种程度上构成了整部电影不可缺失的一环——它是庸常生活中的奇迹,是蒙受苦难的世间人仰望星空时最美好的希望所在,
而就像《流浪地球》里的经典台词所说的那样,“希望,是比钻石更宝贵的东西。”
导演孔大山曾在南京路演时对这个问题给出过“官方回答”,即唐志军所看到的外星人到最后都是绝对真实的,不然电影就毫无意义,且对角色也很残忍姑且不论导演的回应是否应作为权威的解读,只要我们细品上述阐释对角色的“残忍”,不难发现他们在理性的灰度之下,隐含着一种将现实与理想对立起来的二元框架:既然人物的神奇经历(寻找外星人并最终将其找到)中隐含着一个现实的因素(毒蘑菇的致幻作用,丧失女儿的精神创伤),那么这个现实的因素便构成传奇的全部,可以如一把利剑一般刺破一切美好的假面,将冷酷的事实真相暴露出来。
而这种对想象力的驱逐,不正是电影所拒绝的吗?这种将生命的温热从“事实的铁律”中排除出去的行为,不正是电影所否定的吗?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唐志军最后是否找到了外星人,这个他自始至终坚持追索的奇迹,究竟是否存在?我的回答是,外星人存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见证外星人的存在,他确证了自己存在的意义通过孤绝地上山,他明白了下山的意义。
外星人之所以不重要,是因为他从未从我们身边离开过,它也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同一个宇宙之中,而宇宙又内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这种万物生生不息的存在本身,就是唐志军一生苦苦寻找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并不在生活之外,而就蕴藏在他自己的生命之中,藏在每一个平凡世界的角落,藏在广场舞大妈手里如火一样飞扬的大红扇子之中。
正如驴子本无需萝卜的引导就能自在行走,当萝卜从驴子身上解下来的那一刻,本不屑于文学的唐志军用眼泪给女儿写了一首诗也许就是在这首用真情实感记录下的生命之诗里,他获得了灵魂的自由头顶的星空不过是生活的倒影,而生活的角落里正潜藏着宇宙的余晖,唐吉诃德虽然外表滑稽,但他总能在每一次伟大的冒险之后凯旋归来。
我想,也许这就是喜剧的力量,也是一部好电影带给生活的力量吧
- 作者简介 -
何卓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关注中国科幻文学史,新时期文学与当代文艺批评等领域,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上海文化》《中国社科报》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