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以错过中脘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小孩中脘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20
一篇带你理解小儿推拿的穴位名词! 小儿推拿全身穴位图(正面)
一篇带你理解小儿推拿的穴位名词!
小儿推拿全身穴位图(正面)
小儿推拿全身穴位图(背面)
小儿推拿穴位图(手掌及上肢屈面)
小儿推拿穴位图(手背及上肢伸面)看完了小儿推拿的穴位图,该来了解下穴位名称都是什么意思了!你知道吗?中医的穴位名称,那都不是白来的,有说头!
一、头面颈部穴位四白“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睛明“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瞳子髎(liáo)“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球后“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1/4处,所以叫“球后”。
迎香“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攒(cuán)竹“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
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鱼腰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印堂“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太阳“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è)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百会“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风府“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
“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翳(yì)风“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翳风穴在耳垂后下缘凹陷中二、上肢穴位合谷“合”,意为会合;“谷”,意为山谷。
因该穴在拇、食指相合处,形如山谷之中间,故称“合谷”十宣(十王)“十”,这里指本穴在双手有十个穴点;“宣”,宣泄,意为有宣泄消除病邪的功能所以称为“十宣”,又名“十王”,位于十个手指指甲的赤白肉际处劳宫
“劳”,意为劳动;“宫”,指宫殿,这里指掌心为心神所居之处当手劳动屈指,中指尖所指即“内劳宫”“外劳宫”在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应的位置神门“神”,意为神明,心藏神;“门”,意为门户本穴为心经之原穴,乃神所出入之门户,故名。
“神门”在小儿腕横纹“尺侧”(近小指的一侧)纹头处内关“内”,指内侧,因为穴位居于臂屈侧面,即内侧面,与外关穴相对,所以称为内;“关”,指出入要地因本穴擅长治疗内脏病,所以称为“内关”“内关”在小儿前臂掌侧、腕横纹直上2寸、两大筋之间。
曲池“曲”,屈曲;“池”,水池屈曲肘部,横纹端处出现凹陷,形似浅浅的水池,所以称为“曲池”池,尚有另外一个涵义,因本穴为系气血汇合之处,似水流汇入池中“曲池”位于肘关节外侧,屈肘时,肘横纹纹头的尽头臂臑(nào)
“臑”,原指牲畜的前肢,此指上臂内侧处因穴位于上臂正中线与三角肌下缘相交处,故名“臂臑”肩髃(yú)“肩”,指肩部;“髃”,指髃骨,肩胛骨肩峰端此穴位于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肱(gōng)骨大结节之间,也就是上臂外展平举时呈现的凹陷处,所以名为“肩髃”.。
肩髎(liáo)“肩”,指肩部;“髎”,意为孔穴本穴位于肩峰后凹陷中,故名“肩髎”三、下肢穴位足三里“足”,指足部;“里”,意为寸因本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jìng)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所以称“足三里”。
丰隆“丰”,意为丰满;“隆”,指隆起该穴所在的部位,肌肉丰满而又隆起,所以名以丰隆“丰隆”穴位于膝关节下8寸,也就是“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解溪“解”,指骨解(骱),即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处;“溪”,溪流,此指凹陷处。
该穴位于踝(huái)关节正中、两条大筋间凹陷处,故称“解溪”承扶“承”,意为承受;“扶”,意为扶持,指本穴有承受上身扶持下肢的作用,所以命名“承扶”“承扶”穴位于臀横纹中点委中“委”,意为弯曲,这里指膝弯部;“中”,指中央。
“委中”位于膝关节后方、腘(guó)横纹之中点处,所以称为“委中”居髎(liáo)“居”,与“倨”的意思相通,即蹲下;“髎”,这里指空隙在蹲下时,股部出现凹陷处就是本穴,所以称“居髎”环跳“环”,为圆形,指臀部;“跳”,跳跃。
因为本穴在臀部(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dǐ)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又治疗下肢活动方向的疾病,所以称为“环跳”阳陵泉“阳”,指外,这里指小腿外侧面;“陵”,指高突处,这里指腓(féi)骨小头;“泉”,指凹陷部。
本穴在位于膝关节外侧向下、腓骨小头(膝关节外侧一个小的突起)前下方凹陷处,所以叫“阳陵泉”三阴交“三阴”,指足部三条阴经(肝经、脾经、肾经);“交”,交会该穴是足部三条阴经交会的地方,所以称“三阴交”“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
涌泉“涌”,指水向上冒;“泉”,泉水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故名“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脚掌正中凹陷处,也就是“人”字凹陷处膝眼“膝”,指膝部;“眼”,此指凹陷处该穴在膝部两侧凹陷处,所以称为“膝眼”。
髌(bìn)骨(膝关节前方)正下方是髌韧带,其外侧凹陷处是“外膝眼”,内侧凹陷处是“内膝眼”四、胸腹部穴位天枢“枢”,意为枢纽本穴在上下腹的中间(肚脐旁开2寸处),具有转运中下焦气机的功能,恰如枢纽一样,所以称为“天枢”。
天突“天”,这里指天气,即自然界的气;“突”,意为烟囱,这里指通道该穴位在咽喉上(胸骨柄上窝凹陷处),即是与天气相通的通道,所以称为“天突”气海“气”,指元气;“海”,意为汇聚之处该穴位于脐下1.5寸,为元气汇聚的地方,所以称“气海”。
神阙(què)“神”,指神气;“阙”,指门楼,牌楼神阙是指神气通行的门户中脘“中”,中部;“脘”,指胃腑古人认为该穴在胃腑的中部,所以称为“中脘”中脘穴在肚脐上4寸膻(dan)中“膻”,指胸部;“中”,意为中央、中点。
该穴位在前胸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称为“膻中”五、背部穴位肺腧(shù)“肺”,指肺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肺脏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肺腧”肺腧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厥阴腧“厥阴”,指手厥阴心包,意为本穴和心包相对应(心包是心脏的外围部分),是心包气血输注的地方,所以称为“厥阴腧”厥阴腧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心腧“心”,指心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
本穴为心脏之气转输的地方,所以称作“心腧”心腧穴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肝腧“肝”,指肝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肝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肝腧”肝腧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脾腧“脾”,指脾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脾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脾腧脾腧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腧“肾”,指肾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肾脏之气转输之处,故名“肾腧”。
肾腧穴位于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大肠腧“大肠”,指大肠腑,“腧”指转输之处本穴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大肠腧”大肠腧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长强“长”,这里含位置高、统率的意思;“强”,强盛,盛大。
本穴为督脉的第一穴,督脉统率所有的阳经,是阳经之长,气血强盛,所以称它为“长强”夹脊(华佗夹脊)“夹”,从两相对的方向固定不动;“脊”,指脊柱此穴在脊柱两旁,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均有,好象在两旁将脊柱夹于其中,所以称“夹脊”。
传说本穴是东汉名医华佗发现的,所以又名“华佗夹脊”具体位置在背部正中线第1胸椎至第5腰椎、旁开0.5寸处肩井“肩”,指肩部;“井”,意为凹陷该穴在肩部的凹陷处,所以称“肩井”风门“风”,指风邪;“门”,意为门户,古人认为此处是风邪出入不敷出门户,所以称为风门。
“风门”穴位于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命门“命”,意为生命;“门”,意为门户。因为该穴在左右肾腧穴的中间(即“第2腰椎棘突下”,脊柱正中线上),肾气是一身的根本,所以称它为“命门”。
1.用药更安全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儿童(尤其是1-3岁婴幼儿)的肝、肾等器官发育还不健全口服给药,一般经由肝肾等器官代谢;而直肠给药是通过直肠的黏膜吸收,直接进入大循环,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
2. 用药更准确直肠给药剂量准确、方便、安全:小儿口服给药不易灌喂,孩子在哭闹时易出现呛药、呕吐,往往影响有效剂量;注射给药,虽有它一定的优点,但不易被儿童接受,且不方便,需在一定条件和操作技巧下才能完成,直肠给药只需让孩子俯卧位,将药液轻轻推入
肛门内3. 疗效更好直肠给药途径吸收快、起效快: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注射剂、栓剂等四种剂型进行生物利用度测定研究,结果,直肠给药半小时就能起效,口服约一个小时起效它们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相似,都约4小时。
注射给药,吸收快,但消除也快,在体内维持血药浓度时间很短,呈直线下降因此儿童直肠给药比其他给药途径更好、更优越中药滴灌特色疗法温馨提示1、【中药滴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中医药文化,中药滴灌绿色疗法。
是内病外治靶向给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2、中药滴灌通过肠道吸收药物后,直达病灶,少输一瓶液真正杜绝抗生素、激素的滥用及危害,提高人体免疫力3、请认准长太中药滴灌绿色疗法,纯中药治疗:绿色、安全、无痛苦4、2015年12月2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18项中医技术,其中有中药灌肠技术、中药敷贴技术,
对 象给药困难的患者、患儿类 型中医 中药什么是直肠滴入?!?!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直肠滴入给药可用于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疗效好、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尤其适合于口服给药困难和静脉给药困难的患者、患儿。
直肠滴入机理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肺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由此可见,直肠滴入给药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一种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观念的绿色疗法,采用中医 中药 它对患者无痛苦、作用快、疗效高、毒副作用少、操作方便、费用低廉。
操作方法直肠滴入是将药液或者药物装入一次性使用灌肠器,然后放在专用的恒温水箱加热,再通过直肠滴入给药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新的临床给药途径。加热温度宜在35-40度之间(注意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
直肠滴入管插入深度成年人:10——20CM;儿童:5——8CM滴入液温度为35-40度体位:成年人一般取左侧卧位,小儿一般取卧位或俯卧位中药滴灌绿色疗法请认准北京长太创新中医药研究院,为您打开绿色通道,轻松行医,快乐生活,名利双收!。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