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英语翻译(科技改变生活英语翻译)万万没想到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23
从翻译学的独特视角看设计学会产生哪些思想的火花?孙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文章来源:设计学视阈下的学术翻译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者简介
孙志祥博士,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南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已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及英语专业教材13部,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和《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省教育教改重点项目多项;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说起学术翻译,我们往往会联想到纷繁复杂的各学科领域的翻译设计学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复杂复合学科了,为何要选择从设计学视阈研究学术翻译呢?坦率地讲,笔者深知,选择讨论设计学术翻译,并从设计学的角度反观翻译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是一项莫大的挑战,但无疑也是笔者深思熟虑的选择。
一 设计与翻译之间的渊源设计与翻译无论是在基本认识上,还是在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上,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笔者对此既感到兴奋,又感到脚踏实地地着手任何学术性翻译研究将要面临的重重困难当然,尽管设计学领域的学术翻译系统研究迄今仍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带,但是相关学者在其他学术领域的辛勤耕耘为设计学领域的学术翻译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及克服重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这些学术翻译的涉猎领域包括翻译学(任东升、王芳,2020;吴苌弘、傅敬民,2019;刘润泽,2015/2017;黄忠廉、杨荣广,2015;屠国元、汪璧辉,2014;吴文安,2014;王祥兵、穆雷,2013;朱灵慧,2011)、法学(胡波、董晓波,2020;陈玺、景倩倩,2018;穆可娟,2015)、民族学(梁艳君、马慧芳,2015)、政治学(魏向清,2019/2018;蒋开召、刘略昌,2019;卿学民,2018;高放,2017;闫健,2016;陈岳等,2013)、文化学(魏向清,2018;张亚权,2015/2005)、哲学(王路,2019;安乐哲、张琳,2017)、经济学(冯婷婷、孙智帅,2018;黄立波、朱志瑜,2016;刘群艺,2013)、地理学(肖超,2016;汤茂林,2013)、宗教学(胡翠娥,2018),等等。
笔者之所以选择从设计学的视域来研究学术翻译特别是设计学术翻译,其中的动因之一就是“设计”与“翻译”之间存在不少相似性就词义而言,“设计”与“翻译”一样,具有多重含义在谈到翻译的时候,Munday(2016:8)曾经指出,英语中的“translation”一词大概始于1340年,如今该词具有多重含义,它既可以指称翻译这一学科领域,也可以指称翻译的结果或产品,或是指称翻译的过程或行为。
另一方面,由于汉语词汇没有形态变化,汉语中的“翻译”一词除了指称学科领域、产品、过程之外,它还可以指称译者设计也具有类似的特征:既可以指称过程(设计行为或实践),也可以指称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设计、草图、规划或模型),或运用设计所生产的产品(经过设计的产品),或产品外观或总体效果(“我喜欢那件衣服的设计”)。
(J. A. Walker,1990:23)其实,就设计本身的定义而言,迄今仍没有无可争议的定义设计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考工记》是古代有关设计制作的经典文献,尽管其中出现了“造物”和“创物”等用语,如“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为之工。
”(转引自刘海年、张立平,2014:7)但是,《考工记》中并没有明确使用“设计”这一词汇如果按照我国传统的学科分类法,设计属于“技艺”及“营造”门类夏燕靖(2019)在其《中国艺术设计史(升级版)》的再版序言中指出,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其中涉及到设计的部卷包括“居处部”“产业部”“服饰部”“舟车部”和“巧艺部”等。
除了《考工记》之外,《十三经》《二十五史》《宣和博古图》《营造法式》《事物纪原》《蜀锦谱》《砚史》《墨谱》《博物概要》《事物原始》和《天工开物》等古代文献也都记载了中国古代设计师对造物和设计的认识和思考。
就翻译而言,《天工开物》已先后被翻译成日语、英语、法语和德语等多种语言,深受海外学者的推崇,为认识中国17世纪的工艺提供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文献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尽管我们的古典文献中提及到一些如今在设计中非常常见的语汇,但是它们的内涵未必与西方类似的术语相同,这无疑会给翻译带来挑战和困难。
例如,中国早有“工艺”之类的提法,但是它与“工艺美术”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新唐书·阎立德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父毗,为隋殿内少监,本以工艺进”,但是这里的工艺一般是“工”“艺”和“巧”等多个意义的复合,而“工”多指工匠、制作,“艺”指技艺、才能,“巧”指技巧、技术。
此外,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一书中指出:“工艺一道,为国家致富之基工艺既兴,物产即因之饶裕”(转引自赵农,2005:278)晚晴开始呼吁重视“工艺”,但这种“工艺”主要是指“工业设计”的意思,而并非西方的“工艺美术”。
事实上,在英语中,“工艺”这个词的词源和意义在18世纪晚期与艺术是相同的厄尔霍夫和马歇尔编著的《设计辞典》对工艺、艺术和设计做了如下区分:在那个时候,艺术和工艺指的是一种独特的方法、行业、应用艺术或学科的技能和本质,包括诸如书写、木器制作、制鞋和科学实验。
艺术和工艺的意义分歧是后来才发生的从工业革命之后特别是一战以后,随着设计的出现并且与以材料为基础的工艺发生密切的关系,艺术负有了更强的哲学的、诗意的和批判的任务……因此设计开始与一种更工业化的工艺相关,两者与高雅艺术相比处于次等地位,因为它们与实用性相关。
在20世纪后半段,设计逐渐找到了一种既有思想性又有策略性的地位,并且将自身从传统的与手工艺的关联中释放出来(2016:76)1851年,英国在“水晶宫”展览馆中举办了世界上的首个国际工业博览会这场展览会既展示了欧美国家工业发展的成就,也暴露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刺激了艺术家们的审美感受,成为。
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的导火索1888年成立的伦敦工艺美术展览协会进一步推动了欧洲近代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工艺美术”也最终在20世纪随着西学东进的潮流进入了中国。
始于1864年的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是重视手工艺技术和生产,反对机械化生产,但是不幸的是它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在装饰上它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
,反对华而不实的设计风格,提倡自然主义风格和东方风格显然,这种“工艺美术”和我们传统上的“工艺”的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中的设计(design)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的de + signare,其含义就是创造某种事物,用符号来区分标记它,赋予它意义,给予它与其它事物、物主、用户或造物主之间的关系。
这是我们对设计的最基本的理解设计的英文design一词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的赵农(2005:4)在其《中国艺术设计史》中简述了design一词的汉语翻译情况,指出design曾被翻译为“图案”,后又被翻译为“美术工艺”“实用美术”“工艺美术”等,加上中国近现代社会战事频繁,经济发展滞后,设计文化受制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因而“工艺美术”在中国仅仅局限于实用美术的范畴,而“设计”的意义又仅仅是“工艺美术”的一种手法,设计失去了本质的文化意义。
我们从高校机构名称和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的变更中我们也能领会到这一点1956年,在新中国全面改造时期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表明我国十分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保护和发展,重视高等工艺美术教育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去掉了工艺二字)。
在此之前,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原先的“工艺美术”被“艺术设计”所替代“这不仅是一个名词的改换,实际上是一种中国文化方式和生活观点的改变”(赵农,2005:258)J. A. Walker(1990)曾经指出,对于很多人来说,设计被狭义地理解为工业设计,但工业设计的含义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往往被认为是艺术与工业相结合的产物例如,设计是在大规模生产背景下,因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于外观和风格的考虑而形成的艺术与工业的结合事实上,18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传统的手工业设计向工业设计过渡的时期,在这种新旧交替的历史背景下,必然存在着新旧设计思想的交锋。
只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业设计才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何人可(2019:3)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设计思想做了如下描述: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想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进入21世纪,由于Internet的普及和可持续设计思想的传播,工业设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007年,随着苹果公司第一代iPhone智能手机的发布,设计进入了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的新时代,以服务设计、商业模式设计为核心的设计生态开始形成二 复杂的设计学科及其丰富的可译资源
学科这一概念的复杂性还部分反映在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划分体系上从2012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增设了艺术学学科门类,从而将学科门类划分为13个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
其中,艺术学门类又下设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5个专业类设计学类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8个专业。
如上所述,各国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又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对设计学科的分类就与中国有所不同从以下美国综合高等教育数据系统数据库(IPEDS)所编入的设计学科可以看出,它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宽泛:美国综合高等教育数据系统数据库编入的设计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社区及地区规划,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学,建筑学及相关服务,其它设计和视觉传达,普通广告艺术,工业设计,时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插图设计,游戏及交互设计,剧场设计,以及其它设计与应用艺术。
(Ilhan, 2017)不难看出,设计本身就已经是无所不包,它可能涉及所有学术领域早在1990年,J. A. Walker就从书店管窥出这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伦敦设计中心书店在售书籍所涉猎的学科领域真可谓让人眼花缭乱,既有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陶瓷设计、服装设计、办公照明系统设计、室内装饰设计、交通运输系统设计、住宅设计、景观设计、版式设计、服务于残疾人士的设计,又涉及包装、影院、流线型、模型制作、形式与色彩、工艺美术、人体工程学、工程学、消费主义、版权、安全标准、专利、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风格、发明史与工业发展史,等等。
如果再考虑到设计与艺术和工艺等范畴之间难以分割的联系,以及设计与其它众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或者日益模糊的界限,那么设计这一概念的庞杂性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我们不妨先捋捋设计与翻译之间的渊源,然后再纵览一番设计学术翻译的概貌,作为后面较深入研究的基础。
所以,从设计学术翻译的角度来看,它所涉足的领域可能是广袤无边的或者说,设计学具有丰富的可译资源,因为西方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林立的设计流派和组织,包括流行于欧美各国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新古典主义
(1760-1880),介于功利主义与罗尔斯主义之间的折中主义(1820-1900),以莫里斯(William Morris)和阿什比(Charles R. Ashbee)为代表、以英国为中心、对工业化进行反思的
工艺美术运动(1880-1910),活跃于欧洲各国、以吉马德(Hector Guimard)和戈地(Antonio Gauti)为代表、对新艺术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新艺术运动(1890-1910),以霍夫曼(Joseph Hoffmann)、莫瑟(Koloman Moser)和奥布里奇(Joseph M. Olbrich)为代表、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的
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1897-1933),以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和贝伦斯(Peter Behrens)为代表、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奠定基础的德国德意志制造联盟(1907-1934),以里特维尔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为代表、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的
荷兰风格派(1917-1931),以马来维奇(Kasimir Malevich)和塔特林(Vladimir Tatlin)为代表、探究新的艺术形式的苏联构成派(1917-1928)此外,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等创建的。
德国包豪斯学校(1919-1933),倡导“创造艺术与技术接轨的教育环境,培养出适合于工业化时代的、理想的现代设计型人才”(谢姬等,2016:108)还有流行于法国的艺术装饰风格(1925-1935),是“对建筑、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以及视觉艺术带来巨大影响的设计运动”[厄尔霍夫、马歇尔,2016:15];在20世纪30-40年代最流行的。
美国流线型风格,追求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外形;影响十分广泛、享誉至今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将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相结合……既注重产品的使用功能,又强调设计的人文因素”(谢姬等,2016:97)。
在包豪斯(Bauhaus)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盛行于欧美各国的现代主义(1920-1950)使得设计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消费高潮刺激下的美国商业性设计(1945-1960),把“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作为设计的宗旨;流行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
有机现代主义(1945-1960)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同时超越了包豪斯风格;流行于欧美及日本的理性主义(1960-)以设计科学为基础、以“无名性”为特征;与复兴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的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的
工业设计“高技术风格”(1960-1980)崇尚科技改变生活;波普风格(1960-1970)的中心在英国,“它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何人可,2019:210);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1965-1990)热衷于物体的造型,而不是技术上的改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绿色设计重视人、社会及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它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的考量,而且更加提倡一种设计观念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
可持续设计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设计旨在“建立持久的生活消费方式、建立可持续社区、开发持久性能源及工程技术等”(何人可,2019: 219)当然,在中国,大量的古典文献中就已经反映了中国特有的造物方法、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
例如,《周易》所反映的“道”与“器”的关系;《道德经》所反映的设计的“民本”意识;《论语》中“文质观”的审美意蕴也是引导设计的行为准则;《庄子》中“天人合一”的设计观,以及“与物无际”与“与物有际”的造物观;《墨子·节用》中的以“节用”作为制造日用器物的原则;《长物志》贯穿了“以用为本”的实用性设计观;《淮南子》阐述了“器以载道”的造物观,等等。
显然,就设计思想而言,其资源已然十分丰富,这是以翻译为媒,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设计思想交流和传播,促进文明互鉴的前提和基础。原著介绍
该著作以大陆和台湾地区出版的600多部设计学术译著为语料,从设计学视阈研究学术翻译,主要包括设计学术翻译研究和设计学之于翻译学的启迪研究这两大视角,属于设计学与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揭示了翻译学与设计学之间的种种渊源,也是一项拓荒性研究。
设计学术翻译研究探讨了设计学术翻译的概貌、主体、客体及影响力,并就设计学术著作翻译中的书名翻译、术语翻译和复译现象进行了专题研究设计学之于翻译学的启迪研究主要借鉴设计学的一些关键术语和思想,如学科性、界面、隐性知识等,反观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性、理论与实践和“匠艺”等问题。
该著作既适合翻译学界师生及翻译爱好者阅读,也适合设计学界的师生及设计师阅读作者简介
孙志祥(见文首)
谢瑜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已出版专著《现代口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十三五”精品规划教材《英语口译实用教程》,发表SSCI及CSSCI论文数篇,主持省高校哲学社科研究项目“大数据时代的口译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曾获全国外语微课大赛二等奖及多届全国口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口译实战经验丰富,累计交、同传会议逾百场,曾为国体总局、诺奖得主、联合国ICOMOS主席、世界跆联主席、奥运冠军等多人多组织提供口译服务编辑:Keven
推荐阅读
《缔造绿色生活》:读懂绿色设计,这本书就够了© 2021 辛思想 | 获取授权方可转载「辛思想®」是XXY Innovation旗下,围绕辛向阳教授的前沿设计思想传播平台,用思想引导目标,用知识启迪智慧。
通过知识创造与思想传播,启发社会领袖、企业管理者和行业精英发现新的意义,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深度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