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翻译(智慧生活 翻译)燃爆了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23
题目设置稳中求变,相较于老高考的甲卷、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合并为信息性阅读,设置了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共5道试题,综合性更强。
一、整体变化情况说明1、题目设置稳中求变,相较于老高考的甲卷、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合并为信息性阅读,设置了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共5道试题,综合性更强现代文部分采用了单文本阅读,但设置了4道试题,主观题具有新意。
文言文阅读部分采用多文本阅读,最后还增加了一道简答题,3分,但是翻译题分值设置为8分2、文言文断句、作文两个部分是突出亮点五省联考试卷在作文命题上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值得高三后期备考认真3、各个试题分值设置与新高考卷基本保持一致。
二、选材及试题呈现方式比较版块2023五省联考2022新高考1全国甲卷信息类《这里是中国》3客观题2主观题现Ⅰ:材料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论述类《“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1.内容理解分析2.原文论证3.推断实用类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季晏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4.梳理内容5.概括分析6.成功意义文学类茅盾《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内容理解、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现Ⅱ:冯至《江上》文学类(双文本)王愿坚《支队政委》、(美)哈里森·索尔数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7.内容特色8.人物形象9.文体差异文言文多文本《论语》《越绝内传》断句、实词、概括、翻译、简答《战国策·魏策三》
文言文《战国策·秦策三》诗歌《次韵毛君游陈氏园》苏辙人生态度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约应提刑愁之懋之》古诗欧阳修《画眉鸟》、文同《画眉禽》14.理解15.鸟的作用语用长句、语病语用Ⅰ(人物传记:科学家栾恩杰)
语用Ⅰ(科普说明:博物馆)成语、病句、引号补写、成语填空、概括语用Ⅱ(科普小品:减肥)语用Ⅱ(文化杂谈:槐花)补写、修辞作文《这里是中国》歌颂祖国之美本手、妙手、俗手红楼梦题名三、材料选择与命题趋势1、体现学科融合,突出大语文教学观念。
如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与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把地理学知识与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完美结合,专业性强,既增添学科趣味,又能很好的激发考生的民族自豪感,于无声处促进考生的爱国情怀。
2、文学类设题巧妙,引导减少“机械刷题”文学类选材来源于茅盾先生的散文《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凸显革命文化的历史记忆,服务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两道主观试题的设置巧妙,第8题要求考生概括分析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印象,第9题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
这两道试题具有“反押题”及引导考生“减少机械刷题”的功能这两道试题需要考生有审美鉴赏与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探究意识才能建立起语文知识和语文实践之间的关联这道题涉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等多个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整合,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引导一线从语文知识教学转型到借知识达成学科素养,通过引导学生主动的言语实践来深化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革。
3、文言文设置多文本阅读,优化了试题呈现方式材料一选自《论语·先进》与《论语·子路》中的两句话材料二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其中简答题要求考生思考“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的原因,这道试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考生对文本是否能够真实读懂,能否将两个文本的信息进行比对性的阅读。
4、写作试题突破常规路径,对接阅读,重视思辨安徽、云南地区的作文突出体现了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读写对接,从阅读直达写作,独辟蹊径,以具象感知的方式,从生活取材,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家园之美从阅读信息类文本的《这里是中国》选文,到歌颂现实中的“祖国之美”,材料能够增加考生更丰富的联想,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从而使阅读与表达得到完美的融合。
当然,这种命题方式,也不是没有历史依据2015年北京卷《深入灵魂的热爱》就是阅读文本《说起梅花》引申而来山西地区的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吉林地区作文题III“简约与繁复”,延续了全国卷作文题连通古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思路,旨在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传统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的思考。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简约与繁复”都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鼓励考生对生活的中的俗语、前人的言论进行深度思考,辩证分析考生认真分析这种“看似矛盾”背后的实质,考生就可以有多种立意的选择,可以探究矛盾背后的对立统一性,也可以跳开去阐发此类现象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还可以探讨谚语所代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相对性。
(人教社 朱于国)“没有脱离情境的语言,只有在情境中的语言”在写作中引入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既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避免空泛、虚假,使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也利于引导日常写作教学改变不问对象、不问场合的静态写作弊病,使写作回归真实、走向实用。
其一,既坚持立德育人优先的原则,又在隐性的“润物无声”上有更多探索其二,在整体上强化思辨性,又“因题制宜”,给考生更大发挥空间其三,在情境化上继续发力,不受限于“任务驱动型”命题模式(华东师大倪文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