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是什么标签类型(文案是什么标签类型)速看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25
我是用logseq日更笔记500天的伊万。今天说说搭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该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又该如何设置标签以方便提取,我觉得这部分是让我最头疼的部分。
我是用logseq日更笔记500天的伊万今天说说搭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该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又该如何设置标签以方便提取,我觉得这部分是让我最头疼的部分说说我的心路历程1、印象笔记+GTD方法最早是用印象笔记(10多年前了),大家都知道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非常强大,我就很喜欢用剪藏功能把一篇篇文章收集下来,文章收集到一定数量后,我发现自己能用到的文章就那么就几篇,所以有几篇我反复要翻出来看,大多数就躺尸了。
当收藏的文章变多,自己写作的需求也变多之后,我开始在印象笔记里折腾文件夹分类了最早尝试了一段时间的是GTD的方法,建立收件箱,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内容上分成了工作、学习、生活三大类,下面再设二级标签,反正看到文章就咣咣咣往这三个分类里放。
这样分类我持续了很多年的时间,为什么能持续很多年,一是我对笔记软件的使用频率没那么高,其实也反映我对于建立这么一个知识体系的动机很弱,二是我买了很多年的会员,三是从10年起算是一个互联网大爆发的时期,我最大的需求就是看各种网页文章,我是个互联网运营,我会看运营和产品经理相关的一些网站。
最后我发现哪里出问题了呢,我发现我收藏了上千篇文章,没几篇是还有印象的,对于我经常看的文章,我有不动脑筋去记,所以要用的时候看一遍,反反复复,我最后受不了我自己了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完全没有动脑子处理和学习这些资料。
2、啥软件都用的时期(omni、bear、agenda、flomo、typora、xmind、飞书、语雀、石墨等等)这段时间比较短,在我工作的后几年,我更倾向于做项目管理,其他无非找个软件记点东西,大多有关工作,这段时间几乎熟悉了市面上大多数的笔记软件/项目管理管理软件。
3、双链笔记+自我成长方法论21年11月30日,我开始在logseq上日更笔记为什么选择logseq,最早是因为它是免费版的roam research,那会非常沉迷双链这个概念,再加上打开就是日记,让输入无压力,很适合那会刚开始日更的我。
然后就是日更了500多天,几乎所有的笔记都放在了logseq,还把笔记和文档做了区分以下可能会写的比较零碎,但对我的知识体系搭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一些话题为什么要对笔记和文档做区分?以前觉得把一篇文章放到笔记软件,这篇文章就是我的了。
我现在认为,上面那句话就是狗屁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再牛的文章都不属于你,对于知识体系而言,这些都只是素材,素材可以是html格式,可以是pdf,可以是mp3,也可以是avi如果现在我看到一篇我认为非常厉害的文章,我会先看这篇文章和我自己最关心的内容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就直接写成阅读笔记,没有关系的再好我也不收藏,我知道如果以后有缘,一定会再遇到的。
笔记,记录的是你对信息材料的理解,这样的才构成属于你的知识想明白这一点后,就对外部的信息材料做了区分,你可以建个类似收件箱这样的文件夹去存储外部的文章链接,或者就干脆不放到自己的笔记系统里去我就是直接把这些材料放到文件夹了,因为我知道收件箱会越堆越多。
但有一个小小的例外,我会在logseq里收集肯德基疯狂星期四的文案,这些也许能直接成为我创作的素材我会用专门的一个二级标签记录,这个标签是“闪念笔记/疯四文案”区分完笔记和文档后,当你再打开你的笔记软件,你就知道了,这个笔记软件的所有笔记,都是经过自己思考理解之后,自己输入的。
不会再存在你从哪个地方复制一篇文章来(这不意味着每个字都要自己输入),随便找个地方放着这对于搭建一个知识体系来说,我认为非常重要怎么理解输入无压力?你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自己要做的事情很多,在笔记文件夹里建了很多分类,一会在这个分类下记了点东西,一会在另一个文件夹里记了点东西,有时候还要经常思考,我今天记的东西到底属于哪里?如果今天记的笔记放哪里都不合适,我是不记了呢还是要新建个分类呢?
我是每天都要写复盘的,所以logseq的输入入口只有一个日记栏,对我而言是很开心的,“我今天只要在这个页面上记东西就行”那怎么把每天记得东西放到他们该去的地方呢?就是通过标签一段笔记+一个或几个标签,我就完成了记录,那些笔记也存在了对应的标签下。
查看的时候我只要点击相应标签即可还有就是在日记页写文章的情况,但这无非也就是把写完的笔记转化成文章而已,也可以在日记页操作什么时候需要在日记页以外记录呢?当一段一段的笔记,能够组成一个大的知识模块的时候,就需要在对应的标签页下操作了。
举个例子,我在100天内记录了50条关于“如何写公众号”的笔记,有一天我想把这些零散的笔记,整理成一篇文章,或者说整理成一个SOP让其他人去学习,这时候你就要进入到“如何写公众号”这个标签下,在这个标签页进行写作。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你要新建/归档一个项目时,你需要把现有的笔记整理到一个新的标签中,也需要进入现有标签页处理比如我在“如何做自媒体”下记录了100条笔记,发现里面有70条都是关于如何做小红书的,那我正好要做小红书,我想学习一下自己之前记录的笔记,那我会通过一些关键词把相关笔记找出来,改掉标签。
简而言之,当你需要改动标签,或者在标签页进行写作的时候,你需要在日记页以外的页面操作分级标签的搭建思路是什么?每天记录的笔记,都要分到对应的类目中去才行,而且日后要方便查看,这段笔记的记录才更有意义分级标签的搭建,我参考了一些理论,一个是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个是古典老师在跃迁中提到的“问题树”,一个是费曼学习法。
接下去讲下要点输出导向:最好的学习就是实践,我们搭建知识体系的目的,一定是要为我们实践服务的,一定要让这个知识体系服务于帮助你解决当前人生中最重要的议题,这些议题可以是你在做的某个需要很多文字输出的项目,也可以是记录你对如何学习、如何沟通等能力的理解,总之,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问题树:如果每一条笔记有个标题,那这个标题最好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你产生帮助这是我最近慢慢在改的,思路来源于古典老师《跃迁》这本书这个笔记系统可以记录对于很多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些问题呢可能记录完成后,你就再也不会看了,那也没关系。
有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积累成一种能力,那你需要提高相关标签的权重问题树的表述我认为不太适合“项目”标签,这个标签里的内容直接就是项目交付的内容卡片笔记写作法:我现在的知识体系的底层方法论其实就是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方法论。
我把每一条笔记看成是一个最小的知识卡片,有了双链笔记本的加持,卢曼的卡片笔记思路可以在当下的软件上更好的实现一级标签有哪些,是如何考虑的?项目、能力、知识:每一条笔记就是一块知识晶体,很多块知识晶体组成某一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形成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文字输出。
所以在笔记体系内,我把笔记分为:知识、能力、项目我们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我们在社会中的实践,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的项目完成这些项目呢,需要一些能力而这些能力呢,是由一块块的知识组成的所以这三个词成了我的笔记系统里的一级标签,每一段笔记必有这三个标签中的一个或多个。
日记、知识(知识、能力、项目)、文章:我的知识体系里还有2个一级标签,分别是日记和文章如果把以上说的3个标签统称为”知识“,那就组成了日记、知识、文章三个标签,承载的是卡片笔记写作法里的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我会给所有的永久笔记写成页面文章,并加上“文章”标签;知识组里三类笔记都有,仅仅是看某条笔记是不是够复杂,是不是能成为永久笔记,是不是对其他知识的理解,这里必须要有灵活性;日记这个入口是几乎记录一切的,但只有一些闪念笔记,会拥有仅仅“日记”一个标签。
所以我的一级标签就5个:文章、日记、项目、能力、知识,这是我迭代到现在觉得最好的方案了文章代表着你输出的智慧,日记记录着你每天的写作,项目、能力、知识,就是你的知识库二级标签有哪些, 是如何考虑的?最主要的是考虑项目、能力、知识这三个一级标签下的二级标签如何搭建。
“项目”下的二级标签比较简单,比如你想写知乎文章,那你就建个“知乎项目”二级标签,然后在这个标签下的文字,都是你在知乎上要输出的文字即可考虑的再细一点的话,对于方法论相关的笔记,如“如何做知乎”这样的笔记,要放到项目里来吗?我最终的考虑是,如果这个能力完全绑定这个项目的,可以放到项目里,如果是一个偏通用的能力,那就放在能力里。
比如如何进行知+投放,那就放在“项目/知乎项目”中,如果是如何写出一篇知乎爆款文章,那可以放在“能力/如何写作”里面当然这部分细节我也只是给个建议“能力”下的二级标签,关键点是控制数量在这个一级类目下,你一定要把最常用、最重要的能力放在这儿,不然没有意义,一定是你关于某个能力的笔记数很多了,你再去“能力”标签下建立二级标签,当一个能力相关的笔记数很多的时候,它肯定是个对你来说重要的能力对吧。
这里的二级标签用问题表述“知识”下的二级标签,我觉得可以非常多,也可以简单分个类,好方便后面改成能力比方说有一天我心血来潮写了一篇如何选购冰箱,没地方放,我就放在知识这里并且建立标签“知识/如何选购冰箱”,那如果我对心理学的很多知识都感兴趣,那我可以建个3级标签,“知识/心理学/…”再把相关知识做成3级标签。
日记和文章下面呢,我也放了二级标签,但我觉得对我来说在这儿放二级标签是个例外,我会写书评影评,但书评影评既不能算知识,也不能算能力,我也没打算用来做个账号所以也当不成项目,但他们妥妥的每篇都是文章啊,所以我就干脆在“文章”下建立了一个“阅读笔记”的二级标签。
日记下面呢,我放了一些摘抄,建了一个“灵感”的二级标签,这两个一级标签下我觉得可以适当灵活建立二级标签记录的问题解决了,怎么调取查看呢?我用logseq,没有什么文件夹功能,标签分级就是文件夹分级,点开一级标签页就能看到二级标签页,所以调取无非是2个方法,一是搜索,二是进入标签页查找。
如果你能保证你的知识体系里记录的都是重要的笔记,那你不会找不到你要的笔记的,更何况这些笔记都是你自己记录的整个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其实如果照着我的方法搭建,真的很简单,很多软件都能实现那么最难的部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思考这个搭建思路,思考这个搭建思路,最难的部分是思考,我的知识体系到底要记录什么东西,以及,记录什么东西,对于当下的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也是我最需要的。
如果对你而言,这个知识体系记录的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需要的,那多半无法持续很多人每天都在困惑很多事情,我想说的是,其实绝大部分事情都是有答案的把你当前最困惑的事情记录下来,把那些大牛们对于这些难题的答案记录下来,你的知识体系就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了。
所以你看,一个知识体系能做的事情其实不少的,千万不要把它局限于考试复习、读书笔记等等,要去记录那些最重要的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