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问答题选择题及答案(心理知识问答题选择题)墙裂推荐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10
1、如果引发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是一种,可根据不同的情境建立不同的焦虑等级表,然后对每个等级表实施系统脱敏。
二级:一、 简述系统脱敏疗法的过程(二级技能P66-67)1、学习放松技巧2、构建焦虑等级3、实施系统脱敏二、使用系统脱敏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二级技能P69)1、如果引发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是一种,可根据不同的情境建立不同的焦虑等级表,然后对每个等级表实施系统脱敏。
2、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次数的多少,依个体、情境的不同而不同3、焦虑等级应合理,每个等级之间的跨度不能太大,可以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4、当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时,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三、简述满灌疗法的原理。
(二级技能P69)1、满灌疗法又称冲击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是用来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的一类行为治疗方法2、满灌疗法的原理是:迅速地将求助者置身于最恐惧的对象或情境中,必然引起求助者最强烈的恐惧或焦虑反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咨询师不给予任何强化,任其自然,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直到消除,即所谓消退性抑制。
四、请简述冲击疗法的基本过程(二级技能P70-71)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排除不适合的求助者;2、签订治疗协议;3、治疗准备工作;4、实施冲击治疗五、若使用生物反馈法,说出其基本原理(二级技能P80)1、使用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记录
2、将这种记录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使求助者了解其生理状态3、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4、通过调节生理状态,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防治其他疾病的目的
六、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是什么?(二级技能P86)1、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2、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
3、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七、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其工作程序是什么?(二级技能P87-91)1、建立咨询关系2、确定咨询目标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八、按照贝克的理论,求助者的歪曲认知包括什么?(二级技能P94) 1、主观推断 :没有支持性的或相关的根据就做出结论,包括“灾难化”或在大部分情境中都想到最糟糕的情况和结果。
2、选择性概括:仅根据对一个事件某一方面细节的了解就形成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其他信息被忽略,并且整体背景的重要性也被忽视这其中所包含的假设是那些与失败和剥夺有关的事件才是重要的3、过度概括:由一个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种极端信念并将之不适当地应用于不相似的事件或情境中。
4、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境5、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6、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根据缺点和以前犯的错误来描述一个人和定义一个人的本质。
7、极端思维:用全或无、非白即黑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或者按不是/就是两个极端来对经验进行分类九、本案例中亦可使用求助者中心疗法,请简述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过程的各个阶段(二级技能P109-111)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
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第四阶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第五阶段: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
第六阶段: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第七阶段:求助者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十、如进行远期疗效评估,请说出其步骤和主要内容(二级技能P118-120)。
1、社会接纳程度评估评估内容:求助者的社会适应程度自我接纳程度评估评估内容:(1)自述症状与问题的减轻或消除情况(2)性格方面的成熟情况3、随访调查评估内容:评价原来的诊断分析是否正确,帮助指导是否有效。
三级:一、在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时,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三级技能P4-5)1.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进行谈话。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5.谈话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二、在咨询中应避免出现的不恰当的提问方式是什么?(三级技能P12)1、避免提问“为什么”的问题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
3、避免多重问题 4、避免修饰性反问 5、避免责备性问题 6、避免解释性问题 三、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会谈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什么原则?(三级技能P12)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
7.会谈法的有效性,会谈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四、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要注意些什么?(三级技能P13)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2.提问中避免失误3.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五、如何对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定性分析?(三级技能P26-29)。
1.根据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可知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2.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现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
3.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