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大全图片素材(人物生活场景图片素材)这都可以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16
文/王维娴母亲去世已经三年多了,可她老人家在世时的场景时常翩然而出,让我奔波的心绪措手不及地陷入怀念的悲情中去。我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最长久,所
文/王维娴
母亲去世已经三年多了,可她老人家在世时的场景时常翩然而出,让我奔波的心绪措手不及地陷入怀念的悲情中去我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最长久,所以她的每一个习惯我都了如指掌母亲含辛茹苦将我抚育长大,我照顾母亲的老年生活到老,我们母女相依为靠,感情笃厚。
母亲虽然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但是心地却颇慈悲善良因循起来,我憨实的心肠应是继承了母亲质朴的衣钵童年时代,生活还是艰难的,刚开始责任田分到户,我们家缺少劳力,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却一直司职在外,极少有空闲回家所以家里的担子都是由母亲一人挑起,我却从来没有懂事地去体贴到母亲的辛劳,仍“唯我独尊”的恃宠若娇,家里只有我这么一个女孩,上头有两个哥哥,所以我便成了那棵独一无二的“香草”。
有什么好吃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也不给两个哥哥吃,都留着给我独享自从上小学后,母亲偶尔会从集市上买回来点猪肝,我实在吃不来那个粘了八怪的口感,难以入口,所以就拒绝吃然后二哥呢,也不喜欢吃,大哥已上班不在家。
母亲的嘴会闲不住的唠叨:吃猪肝,对眼睛有好处,明目......我们哪管这些,母亲的苦口婆心早就被风吹走了去年刚入冬,满大街上处处有卖萝卜白菜的,我也像母亲在世时一样,囤积了一些小时候的我,从来不喜欢吃大白菜和萝卜,只有包到饺子里才能吃些。
母亲就会时不常地做顿饺子给我吃,而他们的饭食就简单多了,炖白菜,熬萝卜,哪怕萝卜炖上一只山上的野兔子(那个年代经常有人会在雪地里寻迹抓野兔,再半卖半送的),我也是一口也不沾的母亲就说白菜通肠胃,因为父亲年老时就总便秘,母亲经常白菜炖粉条豆腐吃,还真把父亲的老毛病给调理好了。
如今百度一下,白菜(名副其实的“百财”)和萝卜的营养正经都有,“价值不菲”,这都是老百姓的家常菜,恕不一一赘述了上了冬月,农闲时候,天短夜长,母亲每天晚饭后把方方面面收拾完毕,方才坐上热乎乎的炕头,开始剥花生。
有时手指头被花生壳“咬”的破了皮,甚至渗出血,母亲便用医用的白胶布缠上继续干,本就干裂的手上更是伤痕累累可母亲仍不忘把小不点的花生——俾花生拣出来给我吃,这个很好吃,有点甜兮兮的口感且不忘一边讲:长果(方言念changguo),补脑子,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长寿果(长生果)”。
以至于儿时冥冥中就觉得好像吃了花生会长生不老似的,这难道就是秦始皇东渡蓬莱要寻的“仙丹”吗?偶尔,母亲还会拿出麻绳来纳鞋底,手里总有活计,没有正经闲暇的时候这时,母亲就像变戏法一样端出一盘切好的萝卜条或者萝卜片,我偶尔会吃一次半次,但大多数时候是不吃的。
因为吃了萝卜好像肚子积攒了好多气,很不舒服的感觉,老话不都说吃萝卜爱放屁,还奇臭无比母亲则一边递给我萝卜一边会说的是:吃萝卜顺气、化痰,助消化我感觉那简直就是“生”气的吧母亲还搬出老辈子人说的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彼时这句“名言”正时常被我借鉴科普给初出茅庐的女儿
疫情发生之后,我看过一个文友群里发的专家小视频,说人之所以容易生病,是因为身体有湿气,所以吃姜驱寒避湿是最好的一味食疗的“药”(这个倒没细究请遵医嘱,只知晚上吃姜不好)报纸上也说了一道冬姜红枣茶,看来姜算得上是人类天然的植物好朋友。
俗话说得,“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关于姜,小时候有个问题让我很困惑,母亲明明知道我不喜欢吃姜,可是每次炒菜都要放姜,让我在心里很是“嫌弃”和“委屈”,明明能吃几口的菜,也被姜的味道给搅和了,一直在心里打鼓:母亲明明知道我不吃姜,为什么不切成大块,到时我可以拣出来就行了。
而母亲细腻的体贴心思我现在才明白,把姜切成小小的方块,是为了让我能随着菜一起吃下去记得当时我经常去邻居婶子家玩,看到她从来都是紧着做孩子喜欢吃的,我心里有了“怨气”,每次就会挑三拣四,为什么都要——放姜——干什么?并且暗自腹诽:我是家里的宠儿吗?母亲从不过多辩言,有时不耐烦了才说吃姜祛寒,基本上是根本不“照顾”我的这个“情绪”的。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还有一个爱打米汤(玉米糊)喝的习惯,放上点花生,我能愿意喝,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放上了白糖,要不就不喝米汤了,潜意识里好像喝了就会变成一脑子的“糊糊”可是在如今讲究生活的养生时代,吃点粗粮,喝点米汤,吃点小饼子(玉米面做的)都是极好的均衡。
母亲做的小饼子我从来没有吃过,可如今我却想吃也吃不上了(不会做),只得去市场摊点上买着吃,人到中年不知是怀旧还是讲究,反倒很想吃,并愈发地怀念母亲烀的小饼子了好像很多人经常去饭店要吃鱼锅饼子的情结吧
最后再说的是野菜,那就是长在山上的苦丁、蒲公英,有时母亲上山干活遇着了,就会捎带刨点回来(活计多极少专程挖菜),蘸酱吃我可从来不吃,那岂是叫一个“苦”字了得!母亲就会闲不住嘴的叨叨些完全不具备医生说服力的“术语”:吃点吧,清清火,吃这个好,下火!并不擅厨的母亲为了能哄着我们吃上两口,有时还会变点花样调上点黄豆面烧出一味苦菜黄豆面糊糊,方言叫“doumin”,可怎么做我都是真的“难以下咽”,好像唇上一沾就能将味蕾的意识搅混而丧失本尊。
可如今我却能拿起来就吃,既不用蘸酱也不用淖水,并在别人惊诧的目光里,欣然受用随年龄渐长至结婚,我在心底有个从来没有与人言的小秘密:有了自己做主的厨房,好像被母亲束缚的味觉一下子得到空前的解放,自己可以喜欢吃啥就吃啥了。
所以,不吃姜,太辣不吃萝卜,生“气”不吃猪肝,太黏不吃苦菜,太苦不吃白菜,太囊......而年过不惑之后,我所有的思维好像清空了,犹如彻底大换血的新生似的,这时才懂得母亲的老式心谱里都是返璞归真的珍馐食材,不见得是用严谨的科学理论(不如度娘说得更加详细精准而善加利用),但生命册见证了“人间有味是清欢”——它们饰演着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乾坤角色,所以我才能在此刻泼墨挥毫写出朴实无华却有益健康的素谱,以飨读者。
荏苒的岁月,不仅扯皱了我年轻的脸庞,更是吞噬了母亲素朴的生活空间,再也没有我“指手画脚”(挑三拣四)的余地,而我生活的版图里却愈加分明地沉淀了更多关于母亲的生活素材,就像走入儿时那青山绿水的乡下安然的过活……
(图片源自网络)【作者简介】王维娴,从事教育培训曾任《时代杂志》通讯员,报纸特约评论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烟台作家协会会员,烟台散文学会会员、烟台散文学会理事,烟台散文微刊编委、编辑、评论作品散缀《联合日报》《文汇报》《北京日报》《北京劳动午报》《齐鲁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山东工人报》《大理日报》《北京茶社会》《烟台日报》《分忧杂志》《湍河文学》《黄土黄种人》等报纸杂志。
读书与生活,像汽车的两个轮子,方向一致,向阳而生《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
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电话:13210570289(入会)18765312921(投稿)壹点号当代散文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