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大全书籍推荐(关于农村生活知识的书籍)新鲜出炉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16
你好啊,这里是乡村笔记。最近有个读者和我说,“刚刚关注乡村笔记,一下子看了十几篇之前的文章”。我问她印象怎样,她说,“感觉好有文化啊。”我拍了张
你好啊,这里是乡村笔记。最近有个读者和我说,“刚刚关注乡村笔记,一下子看了十几篇之前的文章”。我问她印象怎样,她说,“感觉好有文化啊。”我拍了张照片给她,说:“你看看书架上有多少书就知道了。”
对了,看完的书已经装在另外一个小纸箱子里了 昆德拉《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有这样一句话,“河水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不停地流淌,纷坛世事就在它的两岸一幕幕演出,演完了,明天就会被人忘却,而只有滔滔江河还在流淌。
”书就如同江河,永远奔流不息我总是记着刚上大学时一位老师说的话:“年轻人,就是要多看书嘛可能不能像我一样一年读个四百本,不过两百本应该还是可以的吧”,所以一直调侃自己是书籍的搬运工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五本好书,关于乡村的变迁、信仰、农业、社会、生活。
一、寻路中国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在陶渊明的笔下,渔人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美丽的村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千年后,2002年春日的一个清晨,彼得开车越过北京平原北边的小城怀柔,进入燕山山脉,而他看到的却是荒凉零落的另一番景象:。
一座座村庄被如同一个个沧桑的老人被匆忙外出务工的子女遗弃在家,古老的石磨盘翻覆在地,泥土地板上散落着垃圾,房屋只剩下框架,与沉默的墓碑比肩而立沿着起伏的群山蜿蜒前行,他来到了一个长城脚下的村子——三岔村。
“在我内心,隐隐约约有一种想法,想过那种隐居式的作家生活——从城市的生活中悄悄躲开,把手中的工作暂时放下来”在相对闭塞的村子里,彼得却感到由衷地开心,因为在北京以外,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静写作的地方在屋外,人们不紧不慢地耕田,生活的节律与农田的时令合拍。
不过,随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变成了笔直的公路,这个峡谷里的村庄发生了些许变化农民家的小院子变成了招待所;紧接着,全村变成了农家乐园,大量城市里来的游客在这里观光、爬长城、吃农家饭、采摘山上的野果子村子里甚至出现了一段现代版的万里长城,所有居民点的道路两旁都要布置上长城型装饰物。
假长城用红砖砌成,表面上抹上水泥,被刷成了灰色就连曾经和彼得在草地上踢足球的五岁小男孩,也因为垃圾食品而长出了圆圆的小肚腩这是一个久居中国的外国人眼中的乡村,从世外桃源到“假长城”,还有多少村庄也在“泯然众村矣”?。
二、精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 不过大卫.查普曼曾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我们不是没有信仰,我们也不是信仰自然。
我们信仰的是“自然有灵”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包罗万象他们“崇拜所有人力所不及的幻想中的超自然力量”,相信从天地日月到风雨雷电,水木山石,动物、植物,甚至包括了不可抗拒的人生进程抽象成的“天命”,都是有意志的。
我们是一个想象力相当丰富的民族,只要想得到,就能创造一个神来崇拜万物有灵,物老成精上古神话中的龙、虎、熊、凤、葫芦等生灵图腾的崇拜,苗族“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岩有岩神,花有花神”,彝族神话以虎为人类始祖……。
奇妙的是,不同于西方神话中神灵总是居住在天界或者神山上的宫殿中,中国民间信仰里的神、鬼、妖、精都是把事物赋予人的性格和灵性,帮助人类度过种种困难磨炼汉族、拉祜族、白族、瑶族神话里,老鼠是帮助人类祖先生存,寻找谷种的救世主;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中,是鱼化为美丽的姑娘或者男子和人类结合生育后代;树神、树精总是在人类砍树时出现,然后被人类烹饪吃掉;古越人有“蛇王娶妇”……。
在自然中,总有神灵庇佑民间信仰不过是古代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展现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在贫苦中的乐观豁达现在的我们在都市中成长、接受科学教育,美好的信仰、乐观的精神被淹没在信息技术的洪流当中,若是身边没有手机、电脑、WiFi,谁也不相信“人定胜天”。
在书中,你能看到蛇精、狐精、虎精、鱼精、树精、鼠精、花精等典型形象,透视神话背后的人类情感。三、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
“要理解当代中国,就一定要了解中国的农业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这个国家的历史源脉和这个民族的文化源流”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执政者心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他们那在治国理政中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春耕之前,皇帝总要率领群臣亲自下田耕种,名为“籍田”之礼。
黄帝,神农,嫘祖,中国最古老的神话都与农林桑渔有关书中提到,云南许多村子以种植高山蔬菜闻名,人们有相当程度的环保主义和循环农业意识 但在我们去过的许多村庄,有本来可以一年两熟的土地,因为劳动力不够而只能耕种一次;有长满杂草的果园,因为没有人拔草而渐渐荒芜;有大片良田,因为种庄稼经济效益不高,而改种对土地伤害极大的烟草。
如今中国的城镇化率接近60%,但2016年有近一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我们的土地谁来守护?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家”这个字便是由“房”和“猪”上下构成,农民们在古代就明白“无猪不成家”的道理在城里猪肉已经是家常菜,但在乡下,过年吃上一顿杀猪饭仍然是农民期盼的盛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
这本书带你读懂中国,读懂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四、最后一公里村庄
大多数人,往上数三辈子都是农民,如果不了解农村问题也就很难理解这个社会 书本由大量的田野调查内容构成,以学术专著定位似乎过于乏味,若说是畅销书又降低了其社会价值作者说,农村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城乡二元结构是对农民的保护。
城市发展蒸蒸日上时,村子里的年轻人进城务工,老人留在家乡务农;而当城市发展低迷、失业浪潮席卷时,年轻人还可以回到村子,去耕种家里的一亩三分田但书本的标题——“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产生,也就是大量农民进城,留下年老父母务农,形成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
在农村家庭获得务工收入和务农收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造成农村空心化,农村公共服务的缺失当农村人走向城市,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发生了变化,生活场景也转移到了城市生于斯、长于斯的情况发生变化,农村长期以来稳定的社会结构变动,他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也随着城市潮流而变化。
为什么在一些农村,彩礼高达数十万元?为什么“养儿防老”的传统渐渐失去作用,老人要自己存钱养老?为什么熟人社会越来越陌生?你会惊讶地发现,书中提到的许多案例,在我们周围并不罕见,甚至司空见惯因为每个人,骨子里都流淌着乡土的血液。
村庄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也是我们每个人现在或未来终将面临的问题:1.物质财富的无序攀比2.赌博和地下宗教的肆虐3.人际关系的日益冷淡4.乡村的自组织力量趋于解体等等5.家庭与养老、低保6.精准扶贫变成精准折腾
7.农业治理……那些你知道的、不知道的,习以为常的、全然陌生的,都在现在的中国悄然发生。五、江城
这是一本,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描写了“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的中国的书《江城》的作者彼得•海斯勒,来到四川涪陵两年,认识了当地的茶馆老板、鞋匠、烧烤摊小贩、画家、天主教堂神甫、农民、老师,即使坐在茶馆里喝茶,都会有路过的人来跟他攀谈一下午。
彼得沿着乌江的山谷徒步旅行,走到深处时看到了很多村庄和农民田地里的农民看到他十分惊讶,问他来自何方,前往何处而彼得当然是没有明确目的地的,这让农民们操心不已,他们担心彼得迷路,热情地想帮他找一艘过路船回涪陵。
“去乡下就是去感受历史,去感受那些通过劳动改造大地的岁月,去感受人类世世代代以来和土地相互较劲的过程而城里的很多建筑不值得一看”当彼得沿着乌江边上的山谷徒步旅行时,有路人问他为什么离开城市到乡下来,他说:“现在是春天,我很想走走。
”
似乎,不管到哪个地方,彼得都能迅速跟那里的一些人聊起来在船上,在火车上,在博物馆里,在烧烤摊边,在公园里……在任何地方 “把多数时间花在了在到处闲逛,找人交谈上每一周的每一天,每一天的每一个时段,都有固定的安排。
有时候会去街心花园坐着,有时候会去找摄影师交谈,有时候会去中山路走一阵,有时候会去教堂找神甫聊天,有时会去河边看铁匠劳动,有时会去茶楼看中老人们的宠物鸟”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是彼得在书中记述的一周的安排。
《江城》带你走进上个世纪中国内地的小镇与村庄,感受当时的民风与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