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广播稿1000字(新闻广播稿1000字)新鲜出炉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19
昌黎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始于1949年。当时,在县文化馆建立了广播室,广播范围仅限于昌黎城区。规模虽小,却是河
昌黎施工工地现场广播昌黎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始于1949年当时,在县文化馆建立了广播室,广播范围仅限于昌黎城区规模虽小,却是河北省最早建立的广播宣传机构之一1952年,河北省各县开始设立广播专职收音员那时,农村的宣传工作载体基本上没有,报纸也很少,整个唐山地区收音机最多的县是昌黎,但是昌黎全县也不过10台。
收音员的工作就是背着收音机深入厂矿、农村、学校,组织群众收听广播,群众收听的积极性很高后来,用收音机收音已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要,上级决定在各县建立广播站一昌黎县广播站1956年,广播室从文化馆分出,建立了昌黎县广播站,隶属县委宣传部。
当时昌黎县是唐山地区所在地,昌黎县广播站是全区建站比较早的,那时秦皇岛市还没建站当年,在裴家堡小学任教的王静轩,被抽调到广播站,成为广播站成立以后第一位播音员“昌黎县广播站,昌黎县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各位听众你们好,这次节目的主要内容有……”伴随着《骑兵进行曲》活泼愉快的旋律,昌黎县广播站的广播节目开始了。
昌黎县广播站原址在昌黎县一街小学附近的东花园,房子很小,机务室和播音室连着,一间办公室播音室的地下铺上大草垫子,草垫子上铺上毯子,墙的四周也都用毯子覆盖,算是隔音了建站初,站里的设备只有1台500瓦扩大机,广播范围只是昌黎城关。
昌黎县广播站建站初期,只有三名正式职工,副站长张治中,机线员石诚(音)和播音员王静轩由于工作人员少,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王静轩本职工作是播音,有时,站长带着机务员和外线临时工都下乡,站里就剩王静轩一个人,一个人也要保证广播节目正常播出。
王静轩值机、采访、编辑都一个人做,她往往是从机务室开完了机,再到播音室开始预告节目,播完以后再回到机务室值机为了保证广播节目的播出质量,全面反映全县各条战线建设成就,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由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站组建了约有80人的通讯报道队伍,当时的通讯员,大多不能提供现成的文字稿件,而是直接口述。
他们有时参加完会议,或者下乡工作,回来就到广播站,或通过电话向播音员王静轩口述会议及工作情况王静轩用笔记录下来,组织成草稿,然后再与相关部门沟通核实,总结归纳,把稿子完成15分钟的稿子编好了,播出前都要送到县委宣传部审批,审批通过后才能播报。
王静轩除了承担着当时广播站所有的采、编、播工作,还挤出时间学习广播技术知识,跟着外线工人学习架线,尽量做到一专多能她白天要到全县各地去采访,参加学习,写稿改稿的工作大多是安排在晚上那时她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昌黎县群众文化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就是1958年底,在原昌黎一中(现在汇文中学)大餐厅里举办的昌黎束鹿两县广播赛诗会有关这场广播赛诗会的情况,原昌黎县广播站编辑俞振江回忆,当时束鹿县和昌黎县并驾齐驱,两县在群众文化战线开展友谊协手赛,成为当时河北省两个有名的文化县,除了俞振江老人记忆里的“金束鹿、银昌黎”之外,还有人称“南束鹿、北昌黎”。
昌黎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离不开广播的大力宣传,当时的广播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重视王静轩说,那时的文化生活是比较单调的,群众对广播特别依赖,尤其是每天的天气预报要是线路出现了毛病,总有人及时给广播站打电话。
每次广播站工作人员下乡,老百姓一听说是县广播站来人了,都特别热情下乡采访是当时广播站播音员和编辑经常性的工作,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交通工具,他们无论去城镇还是农村采访,主要靠步行那时,全县的广播大会经常召开。
如果在农村或各单位开现场会,县广播站还会进行录音报道有一次俞振江带着录音机,去劳模表彰会采访“三兰”“三兰”是上世纪50年代抚宁县前朱建坨村(现属北戴河区)三位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王淑兰、王汝兰、王惠兰三姐妹,人们亲切地称其为“三兰”。
当时用的是日本的机子,步行去路太远,骑自行车去又怕把机子颠坏了,于是坐火车到留守营,然后扛着机子走到了她们村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昌黎广播实现了第一次现场直播1959年10月1日是建国十周年大庆,县委决定对庆祝活动进行现场实况广播。
接到任务后,广播站工作人员提前半个多月,深入到各条战线、各个单位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前写好广播稿及提纲庆祝活动的当天,广播站的工作人员提前很早到场,准备直播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俞振江比较兴奋,“王静轩做女主播,我除了担任编辑以外,还担任男主播。
当时场面宏大,一个万人大会,在汇文中学操场,鞭炮齐鸣,万民欢滕”主管昌黎广播站的书记处书记李云平、宣传部黄部长现场坐镇指挥,直播任务顺利完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播在人们的生活中相当重要因为除了报纸,人们没有其它获得信息的渠道。
各大队只订一份报纸,各生产小队订一份《唐山劳动日报》,报纸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或看得懂的广播不仅给人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声音,也让人们在劳动之余,收听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当时,广播站每日除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外,还有15分钟的自办节目,呼号为“昌黎县广播站”。
自办节目,一般是在晚上,15分钟的节目,有新闻报道,评论,专题,配乐诗朗诵,小品,杂文等1960年,昌黎县广播站被文教系统评为先进单位,俞振江代表昌黎县广播站出席了在唐山地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简称“群英会”。
会后在唐山又组织评选,昌黎县广播站又被评为出席省的先进集体多年以后,昌黎县广播站的办公用房仍是一排平房直到1981年,所有办公用房、录音播出机房及职工宿舍总数不超过20间为了适应广播事业的发展,昌黎县广播站向上级申请建设新的办公楼。
昌黎县转播台原台长苏君太回忆说,那属于地震以后恢复工程那个时期是计划经济,直接到县计委、地区计委,跑了多少趟,批了10万块钱,批了1000平方米的楼的建筑面积10万块钱的投资建起来了宿办楼1981年12月,昌黎县广播站搬入了新的宿办楼,就是老县委大院对面的办公楼。
昌黎县电视台工作室二村村通广播和小喇叭入户工程从1958年开始,昌黎县广播站利用邮电线路传输信号,给全县各公社生产队队部安装了小喇叭,由于广播和邮电同杆同线,每天广播前,把邮政的闸拉下来,才开始广播,广播完后再把邮政的匣给合上。
除昌黎城关外,广播时不通电话,通电话则停止广播1958年11月,昌黎县区划发生一次大的变化,即昌黎县与卢龙县、抚宁县合并为一个大县,三县合称昌黎县三个县合并以后,整个昌黎县境在滦河、青龙河和洋河与渤海之间,北抵长城,有将近1000个村庄。
俞振江、许金印、田玉敏等4 名原卢龙广播站职工一起并入昌黎县广播站工作合并后的昌黎县广播站有工作人员9名站长仍是张治中,播音员除王静轩外,又增加了冯子敏当时昌黎县广播站在全省的广播系统里,无论设备还是人员都是最多的。
并入昌黎县广播站以后,许金印开始带领同志们改装广播线路许金印当时的改线工作为日后的村村通广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近1000个村庄的群众都能听到广播,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许金印向站里保证,一年内,村村通广播,两年内广播入户率达到50%,三年内入户率达到80%。
许金印回忆,“广播当时通过电话线,和邮局同杆同线,没有自己的线路,需要把邮电局的线路都改了我们先做了一下统计,全县有多少村,多少户,估算了一下任务量,大体上划分一下后,就开始分工我当时负责改屋里的线路那时候,我对同事们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一两个村,要求两天完工,差一点也不行,要有线路,线路要通,喇叭要响,白天完不成晚上加班也要完成。
”回忆起线路改装,俞振江说,当时农村有许多广播喇叭都坏了,有的村还没安,许金印同志带领外线工挨个村修理、安装,那时候没别的交通工具,步行或骑自行车,有的时候工作到晚上11点多才回来正是广播事业大发展的时候,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
许金印说,“那时候生活条件比较差,吃食堂,工人们干重体力活,消耗大,粮食又少,都吃不饱,即使这样大家还是硬挺下来坚决完成任务大家起早贪黑,没有休息时间,没有节假日”在许金印他们的辛苦努力下,不到一年,昌黎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广播,这在当时的昌黎来讲是一件大事,全县上下反响强烈。
许金印老人回忆,村里都通广播了,陆续有村民给广播站写信,要求在自己家里也安上有线广播当时因为没有铅丝,就用家里新买的笊篱,拆了当广播线村村通广播以后,广播逐渐向各家各户发展,小喇叭入户工程开始了到1960年底,全县基本上30%的户都能通广播了。
正当许金印和同志们为家家户户通广播忙碌着的时候, 1961年6月,卢龙县和抚宁县先后恢复原县制,昌黎县又恢复了原县境俞振江、许金印等同志又回到卢龙县广播站工作在原昌黎广播电视局总工程师、昌黎转播台原台长苏君太的记忆中,小喇叭入户工程是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发展过程中影响比较大的工程。
1969年,昌黎县广播站技术人员组装了36台500W扩大机,建立了40个公社广播放大站为推广组装扩大机经验,唐山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曾在昌黎召开现场会苏君太是1970年4月调入广播系统工作的,他到站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组装公社广播扩音机。
通播通响,这是七八十年代广播电视系统的主要工作当时是计划经济,所有建站的器材、经费全由县财政拨付各公社派人到广播站安装各自的机器,统一领大喇叭、话筒,组装、调试好后,回去组建公社广播站一开始安装的是25瓦大喇叭,每个村都响起来了。
每个公社都有一台磁石交换机,跟各大队通一对铁线,广播的时候,一扳闸,喇叭就响起来,广播结束以后,就把闸拉下来,通电话,但是电话和广播,不能同时通1969年,昌黎县广播站与邮电局合作,研制成载波机,解决了广播与通话的矛盾。
为此,1971年唐山专区广播事业管理局又一次在昌黎召开经验交流会曾在原昌黎县广播电视局办公室工作的刘丽珠,回忆起小喇叭入户工程,印象里比较深刻的就是大家一起组装小喇叭的情形“站里雇了几个小工组装小喇叭,我们在站里的工作人员也跟着装。
当时的小喇叭挺简单的,开始是纸盆喇叭,后来就变铁的了,纸盆下边有个片,拴上两根线”从1974年起,为了满足群众收听广播的迫切愿望,昌黎县广播站站内工作人员利用两年时间,组装了7万多只为农户安装的小喇叭此时,全县小喇叭已发展到73200只,入户率为79.4%,达到收听广播的高峰。
苏君太回忆,“小喇叭入户时,各大队的电工和懂点广播技术的都招上来一起干一个村一个村的入户,入得好的村入户率达100%多,因为有一家俩屋的就都安上”“小喇叭这项费用,几毛钱一个,国家补贴一点,大队拿一点,个人出一两毛钱,铁线钱和安装费用都由公社出。
大队公积金雄厚的,像犁湾河就有两个大队,不用个人拿钱,大队把费用全解决了”“当时,小喇叭利用率很高,每天三遍广播,生产大队开会,公社开会,全靠小喇叭通知”为了增加输出功率,昌黎县广播站于1976年又购进GY2250扩大机1部。
同年,随着站内工作人员的增多,广播站工作人员开始分为几个组,当时设有办公室、编播组、机修组各公社广播站也都有广播员、机线员,有时站内机修的人员包片下去指导小喇叭入户工程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小喇叭都有深刻的印象。
“小喇叭开始广播了”,这个声音,给多少人的童年带去了快乐,增添了色彩不仅如此,广播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关键作用苏君太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昌黎很多人就是因为听到了广播里的地震预告而幸免于难“7月28日凌晨的地震没有预报,地震发生后,广播线路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各广播站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下去抢修线路,经过一天的抢修,把线路抢通了,马上开始播地震预报。
昌黎最厉害的余震就是当天傍晚的余震,完全是通过广播通知下去的由于预报播出及时,人员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在这次余震中昌黎县虽然倒塌了不少房子,但是几乎没有人员伤亡”
广播喇叭三昌黎人民广播电台自1949年昌黎广播事业开始以来,广播在宣传党的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昌黎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播出的《昌黎新闻》节目,早在6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俞振江1958年至1961年在昌黎县广播站任编辑,那时昌黎县广播站就开办了自办节目《昌黎新闻》,每期15分钟。
此外,昌黎县广播站的自办节目还有很多文艺节目这些都是播音员和编辑自己出去采访制作的当时,只要有各大学到昌黎来演出,广播站就会安排人员跟踪采访,录制节目俞振江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天津音乐学院的老师带领学生到昌黎采风,来的人很多。
昌黎县广播站就与学院的师生商量,组织了一场乐器表演,由广播站录音播出后效果很好其它的艺术形式,像京剧、评剧、评书节目都做过录音再有,当时昌黎有一个皮影院,高荣杰的皮影也是广播站经常录制播放的节目唐山地区广播主管单位也经常组织各县广播站去唐山录制文艺节目,曾在县广播站从事播音工作的刘立新,经常带着601大录音机和磁带,去唐山录节目,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通讯员队伍也不断扩大,六十年代初有80多人,到1976年,全县通讯员达150人,1980年通讯员人数又增加到190多人那时,各县直单位都有一到两个通讯员,负责写稿40个乡镇,一个乡镇一名编播员,负责写稿和播放广播。
通讯员都有任务要求,各乡镇也有自办节目每年,各乡镇的自办节目还要送到县里参加评奖因为新闻采编队伍,直接影响到电台的节目质量,所以县里对通讯员的要求也很严格,每个月有5-7篇的稿件任务为搞好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昌黎县广播站定期对全县各条战线上的通讯员进行业务培训,县广播站编播人员分片包干,定期到各乡镇广播站检查自办节目和稿件完成情况。
每到年底,还对全县各乡镇广播站进行检查评比由于不断对通讯队伍进行培训,通讯员素质逐年提高,上稿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1980年,电台播出1040篇稿件中,采用通讯员稿件为840篇;1984年,全年上稿4328篇,采用播出稿件1883篇;1987年,全年上稿5029篇,播出稿件3520篇中,采用通讯员稿件为3000多篇;1989年,全年上稿5029篇,其中采用通讯员稿件3520篇。
在昌黎县广播站从事编辑工作的燕琦,1980年调入昌黎县广播站以后,昌黎县广播站就有了专门的文艺栏目,而且很有影响力,很多文艺爱好者积极投稿此时昌黎县广播站已经可以做电影录音剪辑了那时电视还没有普及,主要的宣传媒体是广播。
为了吸引听众,昌黎县广播站的编辑和播音员就把电影配上解说,自己制作电影录音剪辑电影《回头一笑》的录音剪辑还获过奖回忆起用笨重的机器设备制作电影录音剪辑,燕琦说:“当时用的是601、602大机器,有时出去采访带着601录音机。
”那时候,昌黎县广播站的女同志和男同志一样干劲十足刘立新依然清晰记得,1971年在两山乡召开三八妇女节大会的情况3月7日当天播音结束后,大家利用晚上的时间把站里的播音设备送到了两山会议现场第二天下大雪大雪天不能骑自行车,又没有其它交通工具,刘立新和李华林,一路走了两个小时才赶到两山的会场,这样也没耽误播音。
在几代广播人的共同努力下,昌黎县的广播事业稳步发展每天的播音时间从四个多小时延长到七八个小时,其中1.5-2小时转播中央台、省台节目,剩下的全是自办节目1984年,昌黎县广播站扩建为昌黎县广播电视局电台呼号由“昌黎县广播站”改为“昌黎有线广播电台”。
全县40个乡镇广播站,217个村广播室安装大喇叭1430只,城关安装低音喇叭28只广播专用线路120杆/公里,乡镇至村429杆/公里全县454个村,通播率为96%1985年,由县投资49000元购进了BF-1型50W调频发射机2台,开始无线调频广播。
时任昌黎县广播电视局局长尹宝成回忆了当年上无线调频广播的情况当年,全县40个公社的广播站,发射信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微波发射,一种是有线传输发射因为地震的原因,再加上年久失修,有些线路线杆损坏,不能保证原有的有线传输发射信息畅通。
这样,全县的信号发射方式才全部更改为调频发送,由县电台向40个广播站调频发送,乡镇的广播放大站还是用有线向各村传送,各村在街上立几根杆子,再安上几个大喇叭时至今日,有些村庄仍保留着当年的大喇叭,上级有什么重要决定,村里有个大事小情,只要用大喇叭一广播,很快全村人就都知道了。
1987年,昌黎调频广播有了自己的频率,并正式播出,呼号为“昌黎人民广播电台”,输出功率50W,频率为102.3MHz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看电视的多了,听广播、听小喇叭、大喇叭的少了,广播越来越被人们忽视。
小喇叭入户率呈下降趋势1988年,入户率下降到11.2%,到1989年底,入户率仅为10.4%以至于全县有一半的乡镇都不通广播了虽然从1987年又有了自己的广播频率,但广播发挥的作用远不如从前以至于后来,昌黎人民广播电台因为覆盖和效益的问题而停播了一段时间。
然而,考虑到县里的宣传任务比较重,同时,昌黎作为一个文化县,没有电台,始终是个缺憾时任昌黎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杨先平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台的作用依然是很重要的,电视得回家去看,人们不能背着电视走啊,电台就不一样了,做买卖的拿着收音机就能收听到信息,方便快捷,所以说,电台又恢复了。
2000年,昌黎县广播电视局投入28万元,购置国产先进的MD电台设备,昌黎人民广播电台改用调频97.8MHZ播出,对20年一贯制的广播电台进行了大改版2000年5月9日,昌黎电视台《昌黎新闻》节目播发了一则关于昌黎人民广播电台改频扩大版复播在即的新闻。
2000年5月26日,昌黎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开通仪式时任县委书记张士邦、县长张经华、县委副书记宋福林等县领导出席了改频开播仪式昌黎人民广播电台调频97.8兆赫和广大听众见面了这也是昌黎广播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改频扩版以后,电台播出质量明显提高,广告收入成倍往上翻,筹借的28万元投资款在两个月内全部收回 改频扩版后的昌黎人民广播电台采编播设备全部采用M数字立体广播系统,发射功率由原来的100瓦增加到1000瓦,有效覆盖半径130多公里。
扩版后的昌黎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时间由原来的每天4个半小时,增加到10小时零10分钟,丰富的节目内容,大信息量的服务涵盖了经济和生活的各个层面2001年8月,昌黎县广播电视局划归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局垂直管理。
2003年8月,调频97.8MHz电子管调频发射机更新为固态发射机,昌黎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市各县区率先实现直播2004年10月1日,昌黎人民广播电台由秦皇岛市人民广播电台接管,昌黎广播电视局则停止自办广播节目。
2005年6月,昌黎人民广播电台重新启用调频91.0兆赫播出,但由于覆盖半径和收听效果等原因,至10月又停播了此时,调频97.8兆赫由秦皇岛人民广播电台运营管理,仍在正常播出广播节目,只是,广大听众已经听不到“昌黎人民广播电台”这个呼号了。
直到三年以后,经过多方沟通协商,努力争取,2008年11月19日,广大听众朋友又在调频97.8兆赫听到了久违的“昌黎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与节目了时任昌黎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王永林,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经过协商,2008年的五六月份,基本上达成共识,还交给昌黎台办节目。
”为昌黎人民广播电台顺利恢复播出,昌黎县广播电视局从技术设备、人员配置、节目设置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关键是,信号传送由微波传送改成光纤传送,信号质量比原来提高了一个大的档次时至今日,昌黎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播出时间17个半小时,年播出总量为6000多小时。
未完待续
戳下面的原文阅读,更有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