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知识方面说说(举个例子说说你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学会了吗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22
想写一篇指南性的文章,主要是为自己做一份行动纲领,如果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那也算是意外之喜啦~
想写一篇指南性的文章,主要是为自己做一份行动纲领,如果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那也算是意外之喜啦~文章的长度有些长,建议分开阅读,是什么比较有趣;为什么比较深刻;怎么做比较实用hhh。大言不惭。
是什么?谈到人文社科,很多人应该首先想到的是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但我觉得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回答什么是人文社科这个问题我对人文社科是什么的回答,要从我的兴趣与阅读经验中去寻找答案。
高中的时候,其实我特别想选历史,但是广东省刚好高考改革,从“3+3”变到了“3+1+2”,本来如果是“3+3”的话,我肯定选择“物理+化学+历史”,结果高考改革变成了“物理和历史”中只能选择一科,好气哦,于是最后选了“物化生”(虽然我中考政治蛮高的,然后还没分科时政治考试的分数也挺高的,但我当时觉得无法从高中政治中学到任何东西,但是从比较负面的角度看待高中政治——也是因为初中政治的影响吧hhh,其实现在想想,从分数最大化的角度学学政治,倒未尝不可,同时,即使觉得政治是“教化”(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词),你跳出来去审视又何尝不可呢?当时真是年轻了,对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带有偏见,这也与周围一众同学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吧,我们班除了三位同学是物化地,全是物化生,不能说大家有文科歧视的想法,但现实就是这么反映的hhh,然后父母呢就会觉得不要玩什么政治,老老实实学一门技术,这些直接就把学习政治这个选项从我脑海里给剔除掉,但我现在会觉得,如果让我重读高中,我会学政治,我不是建议大家去学政治,我完全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一方面,学习政治最后的分数大概率要比我学习生物要高,尽管觉得学校的政治老师好像水平不行;另一方面,当我们转换视角,我觉得确确实实是可以从高中政治中学到一点东西来的,当然如果有历史可以选的话,我是绝对不会选政治的哈哈哈)。
我对历史的兴趣,并不只是因为《明朝那些事儿》里面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更多是因为我觉得历史中蕴含着世界变化发展的逻辑我记得高中的时候读了一本特别有趣的书,是吴思先生写的《潜规则》,当时读到“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官吏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
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许多本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
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我找不到合适的名词,姑且称之为潜规则”也进一步强化了我对历史这门学科的认识然后还读了普列汉诺夫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为什么要读这本呢,不就是想看看我们个人能够在历史上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吗?这本书说的是什么,说的是个人不能改变历史进程,但是可以改变历史的局部样貌,那这个历史进程是什么,就要说回历史唯物主义,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会问学历史的朋友到底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hhh。
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想要去学习历史,所以现在在图书馆,看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顾城的《南明史》、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钱穆的《中国的历代政治得失》、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就会觉得这些书对我来说有着莫名的吸引力,都是图书馆的锅,为什么你把这些我听说过的书摆出来啊啊啊啊!这不是诱惑我吗?
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因为它就在那里啊!”如果说高中我的兴趣主要是历史,那么图书馆的书籍就成功培养了我对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兴趣《这才是心理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与社会学同游》《国富论》《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论美国的民主》《语言学的邀请》《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为什么要去读这些书,因为它们就在那里啊!。
这就让我想起了读网文的经历,基本男频类小说的所有类型我都接触了一遍hhh,其实道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相通的吧——一个兴趣接着引起了下一个兴趣,这个我很有发言权呢~一开始我对民族性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主要是由于有一次“扫荡图书馆”时发现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菊与刀》这几本书,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讲国民性的,然后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说“儒家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国家观念”,是不是这样呢,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就借了《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因为是在其他校区的图书馆,所以今天才到,但是我又刚好看完了《与社会学同游》,至少我可以说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支持辜鸿铭老先生的观点的再举一个例子吧,因为在知乎上刷到了“00后要好好理解经济下行”的观点,就导致我认识到了学习经济学的紧迫感,便找来《国富论》《凯恩斯大战哈耶克》来看,我觉得图书馆的妙处就在于——。
你知道你需要读些什么方面的书,但是你其实不是很清楚自己要读哪一本,图书馆就把一堆书展示给你,好像在跟你说:“你自己看着选吧!”说实话,凯恩斯哈耶克我就听很多人在那里吹,但其实真要去了解吧,没多大意愿,但是你在书架上发现一本叫做《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书,不好意思,我忍不
住凯恩斯与哈耶克又牵扯出很多啊,比如说《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说实话,我是真的很佩服一些书的名字,什么《增长的极限》《欲望与利益 :资本主义胜利之前的政治争论》《非理性繁荣》,好家伙,你们是真敢取名字啊,不行,我要再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这些名字,实在是,“泰裤辣!”。
当我摆出一张图片后,大家就知道我要换个话题了前面算是比较好地概括了我的阅读经历吧,我说过要从我的兴趣和阅读经验来回答“人文社科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相信阅读完上述内容大概就知道我的兴趣和阅读经验是什么了先说说别人hhh,一些人的兴趣是我们周遭自然世界的规律,比如说化学的原子,生物学的细胞,物理学的量子;我觉得这些也很有趣,但是我对这些的兴趣远不如我对经济学的交换、劳动、资本,社会学的社会情境、角色理论,历史学中的政治、规律感兴趣。
是的,我想绘制一幅社会运转的蓝图,这正是我的热情所在当我们模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的学科界限,我们会发现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与社会”,我想要弄明白,“为什么有的人贫穷?”“不平等是如何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是如何实现的?”“人如何摆脱社会的控制?”……人文社科于我而言绝非一个个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对应着一个个鲜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同于自然科学对自然世界运转的疑问,而是。
对人在社会“生存境遇”的疑问,人是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和存在的,人文社科于我而言,大致如是了。
为什么首先,我要批评下自己,我觉得我之前的学习走入了一个误区——我过于关注学习的“效益”了,学习的理由不应该只是成功,甚至对于一些有条件的人来说不应该是成功学习的知识可以用来谋生,但学习不是为了谋生的学习学习,学的是知识啊
,怎么变成为了所谓的“分数”“绩点”和“成功”,怎么成为优越感的来源的,我以前怕不是个傻子吧(冷静冷静,这位中国的网友请冷静)我很想把心中的那种感受表达出来,传递给你,请各位尝试想象一下心中有一份热情和兴趣,你带着许多疑问,而你学习就是为了解决那些疑问的感觉。
怎么样,感觉到了吗?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难道就只能是变革社会的力量吗,uu们,还可以是生活的热情来源啊生活的热情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之前我每天起床总要在床上摸好久才懒懒地爬起来,躺着它不香吗?但是当你的生活中出现了能够让你有热情的事物,我想我大概不会那么容意躺平了hhh。
(小声bb,热情当然不止学习啦hhh)怎么去看待这种“热情”呢?大概有担心自己无知的焦虑,有精神生活的充盈感,但不管怎么说,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挺有意义而这意义的来源并非来自社会、来自他人的认同(尽管我也很需要),而是来自学习知识获得知识本身。
我以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这是因为我总把学习和成绩联系在一起,我学习一门知识不是因为我想学,而是我应该学因为我要取得好成绩,所以我要学习这门知识,虽然这样的学习好像也是学习知识获得知识这样一个过程,但注意力焦点并非我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我考试能拿多少分。
回想我大一的时候,尽管是满绩(全部A-以上),但我想的真的只是题目会不会做,考试拿多少分,而对自己感兴趣的那些知识,我也不敢去学习,担心会影响到考试的成绩我大一的时候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叫做“拿满绩”,这样的一个目标我现在觉得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他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我要拿满绩,所以我要好好学习,知识是拿满绩的结果。
我现在觉得更合理的应该是这样——因为我想要知识,所以我要好好学习,成绩是知识的结果这样的坏处就是拿不了满绩咯,因为我现在是用热情驱动自己学习的,所以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有一个自己更感兴趣的知识与问题,就比如说现在的经济学、社会学就要远比现在学的热力学、信号系统有趣的多。
对于后者,实不相瞒,我只打算把作业写了(有时间深究就深究,没时间深究我也没办法呐)让我进一步解释下,你知道你的信号系统学的有些问题,你也知道你想知道“为什么国家会失败”,我会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那个,即后者。
但是,我也不觉得前者,即信号系统是一门我应该学的知识,它是我想学的知识,只是我现在有更感兴趣的内容我现在对人文社科感兴趣不代表我就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为什么学习人文社科的人不能学习自然科学,为什么学习自然科学的人不能学习人文社科?因为天赋吗?关于天赋问题,我想说如果认为自己天赋不行就觉得自己无法学习的这种观点其实很有问题。
只要你能够推理,能判断,其实你就可以学习提出、创立一个理论或许需要天赋,解决一个问题(比如费马大定理)需要天赋,但学习一门知识真的有那么需要天赋吗?就我而言,我觉得以前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跟高中(理科实验班)的同学相比,好像在数理化上面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却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甚至还要不如有关。
学习兴趣被结果抹杀了有天赋,或许意味着你可以比别人更快理解一门知识,然后在现行的评价制度下从而脱颖而出,而那些“失败者”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没有天赋,而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却没有意识到他们所谓的热情与兴趣其实只是成功的产物,而这样的成功又太过狭窄,因为是唯分数的。
这样的教育关注的不是学习过程本身,而是学习结果,也正是这样,这个“天赋”扮演的角色就越来越大为什么有人会说女生不适合学理(虽然我认识的很多女生理科都比我好),其实还是从成本效益,从结果论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是真正的学习者,我想大概是不会因为那个所谓的“天赋”,而放弃学习的尝试的。
当然,我只是把我自己现在的想法给写出来,我也不会建议大家按照我这样的想法去学习和生活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读书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样如果照着我的思路去走,你得问问自己能不能够接受这样付出的代价,以及它带来的结果你是否愿意接受。
比如说,你的“好工作”的期待将会变成一个未知数,因为这个路径并非按照社会主流的路径(绩点-保研-好工作)来走的,因为现在,说实话,我个人对物质真没啥需求,现在玩原神都不是必要的,就吃吃喝喝差不多了,所以对于工作的工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现在的我想过为知识而学习的生活,为此我可以接受可能的生活质量下降的代价(不过这样子找女朋友就比较麻烦,估计没人看得上,所以谋生技能俺还是要好好学习的,其实呢,说到底就是脑子里的有一块核心拼图被我给换掉了,去xx的成绩,算了,这样有点不尊重它,应该说是最低限度地满足成绩的要求,让成绩顺其自然。
)
让成绩顺其自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优先。
不过,好像离题了hhh,问的是为什么要学习人文社科,结果你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不够有针对性。唉,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又不是短短一篇文章,就可以回答清楚的。以下内容来自《与社会学同游》。
就我个人而言,学习了社会学,从社会学视角看问题之后好像就可以回答我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即使从社会学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本身会有一点狭隘,但可以很好地理解我的“不自由”来自何处,也会思考如何获得“自由”,其实上面的文字,就是对自己如何重获“自由”的回答。
我的不自由在于过去的我受困于分数论、优绩论的观点里,现在我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想要摆脱这一点至于经济学的话,目前来看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益,其实跟个人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的是金融学,而非经济学,总之,我还没有想明白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也没有明显地察觉到学习经济学后,我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想明白了如何赚钱算吗?)
至于政治学,还没怎么接触,我甚至对政治学是什么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看了《论美国的民主》的目录,好家伙,把我吓一跳,政治学涉及的范围这么广吗?
历史学是最难研究的,因为历史就是静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它涵盖的内容太广了,研究历史的对象、角度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产出,至于历史唯物主义,既然是主义了,就绝不是唯一真理了,历史是有规律的,但规律是有条件的,希望通过历史去预测未来我觉得不太行,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刚好地理解现实(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因为历史是发生过的现实,但也正因为历史的不可重复性,使我对历史现实的唯一性抱有怀疑(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或许从长期的历史来看,似乎是有规律可循——不同社会阶段的跨越,但对于我们理解今天和未来真的能够有多少帮助吗,从短期来看,未来就是不可预测的啊...)
心理学与社会学相互映衬吧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有点意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为何如此涉及到实证的心理学(现代心理学)没怎么接触,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停留在二十世纪美学和艺术,目前没有啥兴趣,是的,我审美能力不强,下一个。
文学,嚯嚯嚯,文学,文学算是百科全书吧,我个人觉得关于人和社会的问题、答案都或多或少可以从文学中找到答案但文学不是一个成理论的学科,可以给人带来思考与启发,引导我们去关注一些问题,文学和历史都可以是理论的试验场(除了现实之外),《红楼梦》《金瓶梅》《战争与和平》《罪与罚》,嗯,很难说有一个真正的主题,因为包含的内容太多啦~。
哲学,emmm,太形而上了,可能是我的偏见我真正专门了解过的只有斯多葛主义哲学,对我命运观的认识影响比较大其余的话早忘了,说明并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实话实说吧,只能说初入门槛,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及格水平。
国学,除了伦理说教外还有什么,目前没什么兴趣。
Anyway,学这些知识,用我朋友的话来说,是混不了饭吃滴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一方面认同,一方面不认同吧认同的原因是社会大众对“社科”的需求应该是比不上“工科”的,学一门实打实的技术肯定要比学一门虚的知识要吃香,你侃侃而谈人的自由与平等,不如实实际际用技术换口饭吃。
这个社会更需要程序员、工程师,而不是理论家什么样的人应该,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应该,去学习社科呢?领导者、掌权者、有闲阶级,我都不是啊,我只是单纯感兴趣而已我们应该想想什么时候社会不再那么需要工程师、程序员,需要xx家了,前者我认为不可能,只要有技术发展的需求,工程师、程序员肯定是一直被需要的,除非就业市场过饱和了;而后者的可能,emmm,主要是职业化需要产业化,我暂时想不到有什么产业是需要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不过,我不认同的点不是这方面的需求可能会增加,而是这方面的知识发展成为个人的差异化优势,让我们来想想差异化优势问题——这方面的知识会给你带来什么优势,相比于不具备这些知识的人来说一个比较残酷的事实是,我暂时想不到什么显性的优势,就是那种特别明显和直接的,比如说具备更多这样的知识能够赚更多钱这种,有这种可能,但是需要证据。
你的精神世界大概会更加丰富,你也不会那么焦虑(因为你心中看这个世界会看得比较清楚,你可以解释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即使这个世界其实难以被描述),这大概是我能够想到的最大优势啦当然也不能这么说,知识的价值取决于你如何利用,总之想这么多有的没的,不如赶快学起来。
怎么做?
除上面的知识完备性问题外,讨论下知识真假性问题,即在什么情况下认为这个知识是真的,人文社科主要是观点,人文社科的观点其实大都是归纳得出的,这部分尤以政治学和社会学为典型比如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现实,社会存在是什么,社会意识是什么,决定是什么,这些都是很抽象的概念。
要判断这个观点是否为真,首先就是要理解这句话到底是在说什么要理解这句话,就要看作者是怎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一般来说,作者既然得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肯定给出的是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除非他的论证过程真的真的十分有问题,基本我们可以认为他的观点或许是真的,但如果是真的,应该是可以经得住演绎的考验,这种演绎从哪里来,历史、生活经验,如果这个知识也能够经受检验,大概率就可以认为这个知识其实是真的啦。
说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还没看《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材,但其实这句话真就废话啊,当我读了《与社会学同游》后,如果你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行动、身份、情感和世界观,你才发现这个说法有点意义。
很多知识、观点都是废话,除非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里,这也是为什么结合实际问题如此重要的缘故比如说“国家应不应该参与市场调节”,我觉得问出这样的问题真没啥意义啊,很显然应该是何时国家应该参与市场调节吧,社科不像数学、物理学,沿着公式严格推导然后得出问题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是唯一的,社科的问题诸如国家应不应该参与市场调节,不太可能出现数学物理学似的唯一解。
数学、物理学结果的真假由定理的真假推导演绎保证;社科就算存在这样的定理,面对问题,也无法做到像数学、物理学一样保证最后结果的真假吧……感觉社科重视的是角度,以及论证的严谨性,社科之所以称作科学,是因为它也可以用类似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社科就不一定能得出一个标准答案了。
说说学习的阶段以及成功的问题绘制社会运转的蓝图,其实我们每一个心中早已有这样一个蓝图了吧,因为我们每个人至少对社会如何运转有自己的回答了,那这个绘制到底是什么意思?绘制意味着我们这张蓝图上的细节越来越清晰。
很多问题的回答,其实我们都是从一个朴素的、启发性的、直觉性的方式来会打的,比如说为什么有人贫穷,有人富裕?朴素的回答可能会归结于技能水平、代际传递等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从财富的起源开始,把资本积累、代际传递的完整过程给揭示出来,这个逻辑是不是就更加清晰了?。
除此之外,绘制意味着蓝图的骨架要添加或改变关于人的世界观形成其实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答案,阅读了《与社会学同游》,我会比较认同“社会决定论”的观点,相当于给自己的蓝图添加了一个骨架至于改变,因为世界观的形成我之前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的,看了《与社会学同游》后,没有完全改变,变得更加丰富了。
接着说些具体问题绝对有些书是很难读的,读不动就放弃吧不过至少得读一下再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吧而且很多时候,你是先带着一个问题的,尽管每一本书有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但就“问题”而言,这套逻辑体系其实没有那么重要,这种难读,就好像没有那么难读了。
说到逻辑体系,本质上就是核心拼图的问题这是靠着“问题学习”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担心自己触及不了本质而且一本书这么多内容,自己又担心会不会遗漏掉什么东西,就这个问题而言,只能说是取舍嘛,不过就具体实际操作还有许多问题我并没有积累什么经验,所以要谈也谈不了。
但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学习的阶段与水平问题所幸这些都可以对问题的回答来进行检验...这是最大的困难(目前只能算解决了观念上的问题)呵,学习方法,不在实践中去使用,怎么知道什么方法有效这点算是本篇文章的一个小遗憾吧~。
什么时候我也能遇到这样的女孩呢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傻~不过我喜欢,毕竟占有欲算是爱情的表现吧,滑稽.jpg)
非神学习和你一起学习与你一起思考同你一起成长总算没有辱没公众号的名字了,感觉算是回答了什么是学习的问题了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