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往事(安娜往事哪个平台)没想到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08
巴拉罕的5月,巴库是金色的玫瑰,开在丁香的烟雾中,在燃烧炉火温暖的小屋前,春雪落在苹果树上,木轮车咿呀地响着,在蓝色的雨点中,8月正静悄悄倚在篱笆上出神……
在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叙述黑海谜样的波涛,巴拉罕的5月,巴库是金色的玫瑰,开在丁香的烟雾中,在燃烧炉火温暖的小屋前,春雪落在苹果树上,木轮车咿呀地响着,在蓝色的雨点中,8月正静悄悄倚在篱笆上出神……但我的朋友安娜是来自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被称为“俄罗斯的母亲”,发源于俄罗斯北部丘陵地带,经过7个省,自逊艾斯特拉罕注入黑海,这河写着长而又长的俄罗斯历史伏尔加河流域至沙马拉一带,两岸苍松林立,峡谷悬崖形成极美的景观,当河流经过辽阔的平原,长河两岸野马奔腾……。
我对伏尔加河最初的印象是来自俄罗斯画家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让我想到罗丹雕塑《加莱义民》的精神在广阔遥远的大河上,俄罗斯人民以血泪,以汗珠去灌溉大地,这幅画现在珍藏于莫斯科国立特里柴可夫画廊列宾生长在南俄罗斯的一座乡城,伏尔加河日夜奔流,那些负载货物的大驳船,春秋两季巨风卷起浪花,画中的纤夫像浮雕一般,用刀笔似的刻痕刻在我脑中。
“在水雾朦胧的秋天的早晨,村人拂晓即起,农民的嘶喊声,牡牛的嗥叫声此起彼落……”在安娜流利的英文信中,伏尔加河就这样悄悄地流进我梦中……“妇女们都像俄罗斯大妈那样扎着头巾,在我小时候,我的异母姐姐就是这种装扮,她长得非常美,她是位牧羊女,她领着羊群漫步在平原上,那羊儿贪嘴,磨磨蹭蹭地啃着青草……她披星戴月归来时,解去头巾,将脸上沾染的霜露轻轻拂去,那动作就像一幅画……”。
在读信时我也进入那幅画中,安娜的异母姐姐就会换成米勒画中的“牧羊女”,米勒是以暗晦色的黄、褐、绿作底色,混上柠檬黄、朱红、深青色来画这幅画的,米勒也是以宗教虔诚的心情作画,“牧羊女”画总令人想起那位牧羊圣女,巴黎的守护神——嘉奴赎。
就在5月紫丁香盛开的季节,安娜来了,自遥远的伏尔加河来到巴黎……安娜是我在英国牛津念书时的同学,她是班上惟一的俄国人,那时她已是两位孩子的母亲她沉默寡言,神情肃穆,她的衣着特别朴素,不是青灰色,就是暗蓝色……她似乎就是俄国文豪笔下的典型人物,不是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中贵族般的人物,不含着像屠格涅夫《春潮》那样凄婉女性的美,倒像那些背负着俄国农民悲剧命运的人物。
安娜却是班中最用功、最认真的学生,她的英文根底深厚,全靠她自学得来,每回在图书馆里总会与她不期而遇,她总是最早进图书馆,最晚离去的一位日子久了,我们竟成了至交……在哥特式的饭厅里,面对历经五百年的橡木天花板,悬挂历届大学院长的画像,看着像在炫耀古老传统与学术权威的氛围中,我们共用晚餐。
漫步在黑色橡木柱子与雕梁画栋迷宫似的回廊中,话题是由秉承所有文学天赋的普希金开始,他是俄罗斯文学的灵魂,叶赛宁就常以草原般荒凉的诗书,来歌吟这位俄国文学之父,他说:我站在特维斯塞街心的花园里,默然沉吟,敬仰那一代惊人的天才,他象征俄罗斯的命运。
“俄罗斯的文学家是将生命的重担负荷在自己双肩上……”安娜说,那神色是忧郁的安娜对中国怀着谜一般的想像:听说北方的大兴安岭上是遍地的雪松与落叶松……听说黑龙江白山黑水……长白丘陵有窝集之称,是一片树海……乡愁是会感染的,我常对安娜说起南中国武岭山下的故乡,但说得最多的是我生长的台湾省。
在一个夜泊谷关的晚上,我听到来自岑寂山谷间夏虫的讴歌、木鱼声和梵唱,我为她讲谷关那幅石的奇景;涣谷奔云,错若置棋……梨山氤氲的云,那云在我少女时代洋溢着波斯诗人亚摩客耶的“花”与明妃的“青”,诗意与悲剧性的美,还有那伛偻如卧龙、长藤盘绕如美髯客,临绝崖、面悬壁的古柏古松……。
结束牛津的学业,安娜就束装回国那天,我帮她整理箱子,箱子里还搁着一双已修补过几次的旧皮鞋,几套褪了色的旧衣服,她自奉俭朴,从不糟蹋寸绳片纸“我生长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中,小时候家里穷,冬日寒冷,11月窗玻璃上都结了霜,壁炉里还没烧炭火,姐姐和我就到附近林子里去捡枯枝,姐妹俩辛勤捡了一上午,才不过换来片刻的暖和,枯枝燃烧得快,不像炭火……“我母亲早逝,父亲再婚后,继母带了姐姐跟我们住在一块儿。
姐姐待我真好,家里粗重活儿全她一个人做,她要我好好读书,不要埋没在乡野中继母身体不好,嫁了父亲后不久也死了,长姐若母,她照顾我无微不至……”就在离别前夕,安娜又与我谈起往事安娜的行装除了旧衣服、旧鞋子外就是书,她逛遍了牛津大大小小的书店,有些精装本的书价格太贵她买不起,我看她拿起书来轻轻抚摸烫金的封面,又依依不舍地割爱,那种情景令人心酸。
当她下定决心买下全套莎士比亚的戏剧集,就忍不住说:“我好奢侈!”我们一边整理箱子,一边谈着窗外,牛津古城笼罩在晚夏黄昏暮色中,飘来阵阵蔷薇的香味儿……我似乎看到了柯尔雷治的古渡孤舟航行在窗前,载了满船的惊奇、美与智慧,那不是来自《浮士德》的名言:令千百船舶沉没水底,令耸峙的以利安塔烧毁的妍容——海伦的美貌。
而是莎翁名剧《暴风雨》里的警言:“我们渺小的一生是被造梦者所造的梦……”那不是来自枭,而是来自云雀的歌调,是开遍了的华兹华斯和海立克所种植的水仙(二位诗人都相继以“水仙”为题写过诗)……对这座古城来说,我们都是过客,来去匆匆,有一天时光也会将尘土当成我们的馈赠,在我们身上找不到永恒,但我们也曾像位苦修士守在苦修庵里,为了寻找知识玄妙的微光,倚在装饰圣经故事图案的窗户边儿,聆听圣堂里传来清晨的圣歌,沉浸在弥尔顿最后杰作《力士参孙》的沉静、崇高的启调中,臆想他怀着即将辞。
世的心情,来写这篇悲剧性的遗作……
就在即将告别古城的前夕,就在这一瞬间,我自窗外看到了永恒——树下一卷诗,一壶酒,一块面包,在荒野中你与我共吟一曲,那就是一座完美的乐园……安娜来了,我们真的在巴黎近郊森林茶座上共饮一壶茶,共分一条法国长面包,回味昔日同窗的细节……
还记得那一座座像殿堂似的学府,校园里开着丝绒一般的草叶兰,晚夏池塘里的欧洲睡莲……橡木家具,香醇的雪莉酒、英国腌肉……还记得穿巷迎面而来的年长而渊博的教授,披着传统的长袍,图书馆也是一座座珍藏知识的殿堂,只待你我去开卷……
隔着茶座,我清晰地见到安娜发际依稀闪亮的早生华发,隔着茶座,安娜也一定会见到将近18年的时光,在我外形上留下的印迹……叶赛宁童年生活在米歇拉森林附近的奥卡河畔,他曾写下这样的句子,缅怀已逝的少年时光:虽然金色的树叶摇曳,以白桦树的话语婉约相劝,仙鹤依旧没有留恋,悲伤展翼而去……
逝去的美好时光,也像悲伤展翼而去的仙鹤,毫不留恋……“我的异母姐姐已去世,我原来在莫斯科执教,姐姐去世后我就回到伏尔加河畔,那是我的故乡,那里有我儿时的梦……“那座老屋,我略加整修,但还是尽量保留姐姐生前的样子,她留下的画像,她的头巾,甚至她喜爱的陶瓷用具……我都为她珍藏着……“伏尔加河真美!从我卧室窗口望出去就是一片草原,当晚星将一片松林点亮时,就会想起叶赛宁的诗,想融进那美的场景中,然后像闪电般和它们在一起毁灭……“晴朗的日子,我与丈夫、孩子们漫步河畔,听到苍鹭‘噗哧’的水声,然后展翅高飞……还有河畔的香蒲,那风吹起来的波纹,那一片片的燕麦田……”在安娜柔声叙述中,我似乎也卷入那场梦里:那个伏尔加河的梦,在牧人的晚笛中,在老马的鼾声中,在夜晚的雪花像风中的“满天星”草悄悄在我耳边低语时……
选自《伏尔加河之梦》,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读而思duersi散文家吕大明,1947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县,后迁居台湾1975年起相继在英国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读书,现定居法国长年担任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
《伏尔加河之梦》一文,在幻梦般的抒情笔调中,融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瑰丽自然的景观以及淡淡的乡愁长期生活在大都会中的吕大明,却用充满感情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伏尔加河的景致和它所带有的灵性围绕着“伏尔加河”,文章以自由联想的手法,透过古往今来艺术家的眼睛想像伏尔加河的神姿,穿梭着对友人往事的追忆,写出了对“伏尔加河”梦般的怀想,同时又在这种迷蒙的思绪中钩连起了自己对南中国的怀念,恍惚中听到“来自岑寂山谷间夏虫的讴歌,木鱼声和梵唱……”。
这里,没有太多异乡人常有的孤寂情绪的流露,扑面而来更多的是人性的朴素和善意在这篇散文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伏尔加河的生命是平静安宁的,又是洋溢着蓬勃活力的,一切景语是情语,吕大明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那一片遥远的大地。
而这篇散文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还来自于那弥漫着的浓烈艺术气息与满蕴着的厚重文化内涵——作者从叶赛宁写起,涉及列宾、罗丹、普希金、托尔斯泰、柯尔雷治……使得轻灵如梦幻的抒写又自有一份厚重(摘自《周阅读计划》丛书 石恢 主编)
请加群互动
扩展阅读(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阅读)〔西班牙〕阿索林 蒙田的理想|大阅读No.297〔英〕罗伯特·林德 无知的乐趣|大阅读No.296〔德〕叔本华之 自我思考|大阅读No.295〔古希腊〕柏拉图 斐 多|大阅读No.294
爱默生《哲学家柏拉图》|大阅读No.293季羡林《牛棚杂忆》|大阅读No.292杨绛《凿井记劳》|大阅读No.291巴金《小人、大人、长官》|大阅读No.290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大阅读No.289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大阅读No.286毕淑敏:关于生命与命运的遐想|大阅读No.285人生难耐是寂寞|大阅读No.284邓拓:不求甚解|大阅读No.283
优才成长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自动获取优才新闻早餐
青藤园为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留(游)学整体解决方案
魔绘亲子故事0-8岁家长孩子绘本故事检索延伸阅读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