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包括衣食住行等_生活常识包括衣食住行等吗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4-28
专门给孩子看的生活常识科普绘本
这两年汉服越来越火了......在商业街、公园、校园里……时常看到翠袖红裙、青衫白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身穿汉服上街,当这些人不经意出现在身着现代服的路人中,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
社交媒体上关于汉服话题的讨论也一直居高不下, 在一些视频网站上,以汉服为主题的视频也深受网友们的喜爱。很多网友评论:“汉服真的超美啊”“中国文化太有魅力了”“我也要拉着身边的小伙伴一起穿汉服”……
有人因汉服外观好看而对其着迷,也有人热衷于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汉服文化已经在中国城市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
汉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汉服展现了汉族几千年来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审美情趣,如果能通过这样的形式被更多人关注和认可,这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这一着装可能会成为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之美的一个良好起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伴随着“衣食住行”的演变而传承下来。随着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快,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我们推荐一套通识教育类童书《衣食住行里的中国》。
作者:猫猫咪呀责编:刘彦博定价:160.00元售价:69.00元长按识别 优惠购买全书包含知识点386个,囊括古今,涉及历史、人文、自然等多个领域,内容详实,生动有趣它根据衣、食、住、行四大主题分为四册,通过手绘图画的方式,为孩子们呈现出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历史以及生活常识。
由古至今,按时间脉络讲述我们中国人衣食住行背后的故事。
衣食住行,这是我们天天都要接触到的东西,再平常不过了,有什么值得科普的吗?这些你们都知道吗?古人没有洗衣粉,是怎样清洗衣服的?古代的冰激凌是怎么做出来的?第一个尝试飞上天空的中国人是谁?大诗人白居易每天都要喝牛奶?
相传包子是诸葛亮发明的?………..衣食住行一套专门给孩子看的生活常识科普书,让孩子“看得懂、感兴趣、涨知识”1本书选取的知识点多为孩子生活中能接触到,并且感兴趣的例如,古人也穿开裆裤?开裆裤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是“时装”款式,堪称全民穿开档裤。此时的裤子还没有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盖,用带子系于腰间。
2用孩子“看得懂”的图画和文字讲科普例如,一图了解清代“嗻”礼是怎么回事?很多清官戏中都曾出现这样的场景——皇帝吩咐大臣去做某项工作,大臣在领命时会拍两下他们的马蹄袖,下跪说“嗻”,这种跪拜礼也叫做“放哇哈”。
而“嘛”读zhe,是满语je的译音,也就是“是”的意思
还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它的意思是愿意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书中就讲述了这个成语是怎么产生的:550年,东魏丞相高洋毒死了孝静帝,并追杀其近亲孝静帝的亲戚元景安主张改姓保命,但他的堂兄元景皓反对说“大丈夫宁愿作为高贵的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为低贱的瓦片而保全下来”。
元景安告密之后,元景皓很快被处死,但高洋也在三个月后病死
这个历史故事对孩子来说可能有些无趣,但是配上生动的手绘漫画,成语的意思就不言自明了3用漫画的形式让历史故事变成一幕幕电影式场景例如:“钟鸣鼎食”是不是很难理解?看图,它就是一场有吃有喝有歌有舞的宴席!有别于人们出于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日三餐,宴席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礼”的关系而形成的就餐形式。
其场面正规,社会和谐性质浓烈,讲究主客的座位安排和饮食器皿的选用,有的还有音乐和歌舞助兴,也被称为“钟鸣鼎食”
还有这些......
4知识点纵横交替,古今结合,知识体系更全面用“衣”这册书举个例子,书中既讲述了从古至今衣服样式和材料的变化,又单独介绍了古人洗衣的过程。
衣食住行近400个知识点,囊括古今,涉及历史、人文、自然等多个领域,内容详实,生动有趣1历史知识:张骞与丝绸之路张骞原本的使命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虽然两度出使西域均失败,但却开拓出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2文学知识:白居易居然有首诗专门用来讲述喝牛奶的快乐牛奶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得相对较晚,但却拥有众多粉丝尤其是在佛教盛行的朝代,牛奶作为高蛋白的营养食品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甚至连白居易、杨万里、陆游等人都着迷于牛奶,。
常常在自己的诗作中提及喝牛奶的快乐。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这是白居易的诗《晚起》中的4句。
3自然知识:“五谷”都包括哪些?夏商西周时期,烹调原料显著增加,而且名称都是以“五”打头的,比如“五谷”(稻、黍、稷、麦、菽)和五菜 (葵、藿香、蒜、葱、韭) 等。
4劳动知识:豆腐是如何制作的?我们自己在家能制作吗?豆腐可以称得上是中华美食,但是您知道吗?它居然是古代道士炼丹时的意外发明而发明豆腐的人居然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豆腐制作工艺包括“泡、磨、滤、煮、点、压”几个步骤,其实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孩子们自己在家里也可以制作豆腐。
衣食住行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它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可以说,衣食住行的发展史反映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史我们来看看这套绘本中描绘的关于“食”的发展史......关于食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 300万—约1万年前),人类诞生之初不懂种植,只能简单地利用自然界已经存在的一些资源。人类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饮食结构和狼等野兽相似,以肉为主。在学会了人工取火后,一切都改变了。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2000多年前),随着人类族群的发展壮大,对于食物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而天然的食品资源总有消耗殆尽的时候于是,人们开始动手培育动植物,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的萌芽此时期有一个重要的传说人物:神农氏。
他尝百草和发明制陶技术传颂至今
尧舜禹时代(约前4000一前3000)食物的可口程度除了依赖于原料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烹饪的方法和加入的调料盐、梅、糖、酒、醋是我国最先出现的五大烹饪调味品,而其中居于首位的盐,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
传说黄帝的臣子夙沙民又发明了煮海水制盐的方法,从此人类吃上了最重要的调味品“盐”。在大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期间,酒作为饮料问世了。据说,大禹饮酒后,百感交集,他认为酒是饮料中的极品。
夏商西周(约前21世纪一前771),此时期对烹饪起最大促进作用的发明是铜器,这也是中国饮食历史的分期点,标志着烹饪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前770一前221),这是一个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的时代,也是群情迸发、文化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期,老百姓的主要食物仍然是粮食和蔬菜,至于肉类,基本上仍然只是上层社会的食物醋加入了调味品大军,使得中国菜的味道更加丰富。
秦(前221一前207),秦朝时期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使得中国的饮食历史也迎来了大变革时期。南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开始互相吸收交融。这个时候,中国古代的“冰箱”出现了。
时间来到汉(前202—220)汉代时,人们对于吃饭的过程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就连筷子这种中国最常见饮食工具的用法都是有讲究的汉代普通人多用竹箸,而贵族则更多地使用铜箸隋唐时期,以金、银、玉等名贵金属为材质的筷子纷纷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9),这段时期历时三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永嘉之乱后中原移民南迁,加之五胡内迁时少数民族大规模迁往内地,使得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进一步融合,为饮食领域带来了许多富有生气的新鲜事物。
这个时期乳制品传入中原乳原本是匈奴的主要食物之一,传入中原后引发了“酪”和“酥”的出现乳制品一度成为了人们比喻美好事物的象征如唐朝刺史穆宁,因家教有方,他的四个儿子亲密无间,又都事业有成,人称其长子穆赞为“酪”,次子穆质为“酥”,三子穆员为“醍醐”,四子穆赏为“乳腐”。
时间来到隋唐(581—907)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饮食领域也是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此时食物的品类空前丰富,温室蔬菜和人造冷饮也源于此时人们开始研究食物与颜值之间的关系,不少“时尚达人”也应运而生。
比如热衷食补的杨贵妃和文艺吃货杜甫同时此时期已经能够制作“老冰棍”了。
宋(960—1279)宋是我国饮食文化承上启下的朝代当时的食物品种丰富,东京城里就有 200多种,夜市里有很多小吃宋代的主食和现代吃的差不多,北方以面食为主,而南方则以稽米为主此期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位美食家苏轼。
(苏东坡),以其号命名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足以显示他在做菜方面的造诣。苏轼爱吃,也敢吃,很多人都害怕河豚的毒性,唯独苏轼不但喜欢河豚,还将其写到了诗中:“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时间来到元 (1271—1368),作为一个疆域空前广阔、各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元代饮食文化也呈现出南北交融的态势都城中茶楼、酒楼林立,普通城市乡镇的酒肆、茶坊和饭店也很常见涮羊肉、月饼、烤鸭、烤全羊等美食纷纷出现,而葡萄酒的盛世也由此到来。
明(1368—1644),按照礼制的要求,明代统治者对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标准、等级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与限制,不许僭越违制,否则严惩不贷这个时候辣椒也来了辣椒原产于美洲,后来由哥伦布带入了欧洲我国对于辣椒最早的记载出自航海家郑和的随行翻译马欢,因此有说法认为辣椒有可能是郑和从国外带入我国的。
时间来到清 (1644—1911)到了清朝,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新立异,其中满汉全席达到了清代宫廷菜宴的极致同时,有些城市甚至开始经营起了西餐,当中也不乏一些至今仍屹立不倒的百年名店。
比如清朝同治年间开业的全聚德烤鸭店,其“烤鸭全席”堪称一绝
一个“食“的问题,经历过这么多复杂的演变,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可以说,我们身边种种看似普通的衣食住行的小物件,都可能蕴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了解了衣食住行的历史,就等于熟悉了大半部中国史
此外,本书还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蒋重跃的大力推荐: 蒋重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会长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生活常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而
学历史恰好是增益生活常识的有效途径怎样让孩子学好历史知识呢?选取他们能够接触到而且感兴趣的生活元素,回溯这些元素的来历,应该是一个好办法本书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遵循真实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写作原则,在衣食住行几个领域里,采用纵横结合的策略,选取与当下生活元素有关联的历史知识作为讲述题材,用孩子们。
一看就懂的图画和文字,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全书共有386个百科知识点,覆盖旧石器时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过程,堪称通俗版的中国社会生活简史不过,本书并非为了讲历史而讲历史,而是围绕儿童成长这个中心,追求学前教育的理想效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生活常识科普书。
投稿:雷云钊责编:丁 芳如需投稿、转载或其他商务合作请添加小编微信dingfang7800好消息我们开通了读者交流群凡扫码进群的读者有机会免费获得我社的新书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