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知道越好强身健体方法(南怀瑾强身健体方法)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09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的一户寻常
国学大师南怀瑾,一个洒脱之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或许这就是怀瑾先生的处世态度。
怀瑾先生不求与佛有缘,只求佛在我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品茶,念念经,平淡的过完一生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的一户寻常人的家庭,虽然祖上也曾辉煌一时,但终究没能延续财富,到父亲这辈的时候,已经落寞了许多。
小时候的南怀瑾就聪慧过人虽然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玩闹,但在严格的家规之下,也能做到严于律己7岁之时他便能够自己作诗,堪比当年曹植的才华后来父亲在外和别人合伙做点生意,家中总算有了些起色,不仅可以增添点家业,。
还有钱供儿子在上好的私塾读书。在教育方面,父亲和老师对南怀瑾的影响颇深,父亲每次外出谈生意,都会带上小怀瑾,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经商的头脑,但他对这方面并不是很感兴趣。
怀瑾喜欢读书,一有时间,他就喜欢跑到父亲的书房看书,任何类型的书籍在他眼里,都有其中的趣味正所谓“下知天文,下知地理”,汲取百家之所长,悟人生之真谛从李时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到张衡、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天文学、农学方面的书籍,对于南怀瑾来说都是莫大的诱惑。
有时一看就是一个晌午,加上他本身的天赋,过目不忘,看一遍便能运用自如然而在他13岁那年,小升初的考试中,他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取得了全年级倒数第一的“好成绩”这是为什么?一向酷爱读书的南怀瑾,学习成绩应该名列前茅才对。
怎么会考了倒数呢?
原来,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他,并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每天呆在教室里上课,而是养成了肆业的习惯所以到了小学毕业,南怀瑾只得到了肆业证书,至此他回到家中,开始了自学之路这也正是南怀瑾想要的,他厌倦学校那种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每个人的习惯和性格都不一样,。
因材施教才更有趣味而统一的课本和一成不变的解题思路在他看来,确实对自己不合适,他希望活出自我,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在读书和学习领域之外,南怀瑾还有许多兴趣爱好其中,习武成侠客,行走于江湖,仗剑走天涯是他一生的梦想。
虽然小时候体弱多病,但他一直坚信习武能够强身健体没有老师教学不要紧,恰逢有朋友去上海出差,他就私底下和人商量好,花重金让人给他带几本带插图的武术“秘籍”拿到书的他高兴的像个顽皮的孩子,每天雷打不动的跑到自家院子里练习,按照书上指导的动作比葫芦画瓢,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练的也算是有板有眼了。
正所谓“学书未成先习剑,用剑无功再读书”,肆业的南怀瑾有一部分时间奉献给了中华武术悠久绵长的武术道路上,自然不会一帆风顺一次他在院子里练拳,有这样一个招式,名叫“倒挂金钩”充满挑战精神的他跃跃欲试,只见他将双腿倒挂在大梁上,脚勾着屋檐,但是。
一个不注意,头朝地落了下来。
只听“咣当”一声,把父亲给招来了南抑周看到后,连连说:“武不是这样学的,光看书用处是不大的”随后给儿子表演了一套拳法,怀瑾没想到父亲原来也是个练家子,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并哭闹着要父亲从此传授武功但南抑周并没有答应儿子。
无奈之下,南怀瑾只能四处云游,拜师学艺,他不看资历,不论门派,只要是有一技之长,他就虚心的拜师学艺积少成多,他拜过的师傅多达80余人,而使用的兵器也有十几余种在学会百家武术之后,南怀瑾将它们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拳法,随后,他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武术比赛,并获得了全国武术冠军的荣誉。
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在那里他拿到了武术教官的职位,在武术界的名气随之也越来越大虽说习武已有数十载,但是真正需要施展的地方,却无处可寻在过去,练武可能是为了打打杀杀,征战沙场,随着时代的变化,年轻人习武,很大程度上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而南怀瑾所追求的,更是一颗以慈悲、放空一切的心去感受天地万物的境界,一切的名和利在他眼里,皆为过眼云烟,练武的最高境界,即为化有形为无形。在悟出练武的真谛之后,南怀瑾决定修习禅学。
古人曾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有名师指路”他游历大江南北,积极寻找得道高僧,希望能够给他指点一二偶然听到浙江有一位隐居山林的老道修行极深,遂决定启程拜访,但几次登门皆遭婉拒,最后一次终于见到老道,道长送给了他一句话。
“所谓道法自然,自己生命无限的功能,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发起来过,只有在静定到极点的境界的时候,然后生命的功能才能复活起来”从那以后,南怀瑾就开始专注于佛学和静坐,为了学习佛法,他先后前往四川、西藏等地,向当地寺庙里的高僧请教一些佛学问题、借阅一些经书。
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南怀瑾一向秉承着虚心请教的态度,即便对方的年龄比自己小,他同样尊称对方为师傅。
从小就喜欢读书的他,在寺里的藏经阁内翻阅了大量的藏书,《大般若经》、《摩诃若经》等等他都爱不释手但是唯有一部书他无法阅读,那就是《大藏经》原因是此书只有出家人方可阅读,这是佛教的规矩为了能读到此书,南怀瑾心甘情愿剃度出家
,成为和尚以后,他潜心修学,曾经去往峨眉、庐山等地闭关“佛学并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封建迷信,它需要用爱与智慧,先净化自己的心灵,再思考我能为这个社会和百姓做点什么”南怀瑾认为人人都可向佛,只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众人皆可修成正果。
在静坐之时,他养成了喝茶品茶的习惯,喝茶有利于冥想,在茶流入喉中的一瞬间,不仅有一股甘甜的香气回荡,而且伴有思想的升华南怀瑾有个习惯就是,早上起床的时候,先来上一口清茶,而并非热水,对于茶的品种的选择,也同样是极其有讲究的,普罗大众家里常备的普洱、铁观音他并没有采用,而是只喝岩茶。
相较于大家较为喜爱的那些茶来说,岩茶没有那么浮,浓而不涩,爽口回甘,这正是习禅之人所追求的味道除了品茶,每天的粗茶淡饭也是同样极为讲究餐桌上主要以素食为主,没有什么大鱼大肉,而更多的是以植物代替动物蛋白,除了调整饮食,南怀瑾还拥有极其严格的时间表,每天早起,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安排的井井有条。
成为一代大师之后,很多慕名之人前来拜南怀瑾为师,然而不幸的是,他来到台湾以后,因为时局问题,被迫去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美国期间,他不仅积极投入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去,还在当地结识一帮修行佛法之人,一起为佛教“正名”。
除此之外,南怀瑾还积极投入慈善事业,80年代,回到祖国之后,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资助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不仅如此,他看到贫困地区没有通路,就大力鼓励兴建铁路,还筹集捐款用于建企业和修学堂,他希望在自己的最后这些年能够多做善事,功德圆满,。
为后人多做一点贡献,也是给自己在积福报。2012年9月,南先生走了,享年95岁。对于这一生,他不虚此行。
平凡中却又带着不平凡,南老交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富贵生死皆看淡,两袖清风怅人间”南老的这份处事态度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把一切看淡,放空心灵,为了自己和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精彩的人生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往期精彩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拒绝美国巨额诱惑,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1941年,鲁迅侄子周丰三开枪自尽,年仅20岁死因成谜致远号并未弹尽粮绝,邓世昌为何撞向吉野号?百年后专家解开疑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