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网站出名的有哪些(有哪些出名的小说网站)不要告诉别人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15
孙楷第(1898-1986)字子书,敦煌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敦煌学专家、戏曲理论家、教授。民盟成员,河北
孙楷第(1898-1986)字子书,敦煌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敦煌学专家、戏曲理论家、教授。民盟成员,河北沧县王寺镇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
简历孙楷第1928年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1929-1941年先后任北平师范大学助教,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辑,国立北平图书馆编辑,写经组组长1945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31年,受北平图书馆委派,东渡日本访书,编纂有《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
日军强行接管北平图书馆后,他弃职家居数十年为研究小说和戏曲,搜集善本古籍达万余册,尤以小说戏曲类为多,所著《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可称是小说目录学的开山之作,1930年代初,致力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研究,以毕生精力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著述。
藏书在"文革"中遭到冲击,以论斤卖给中国书店因伤心过度,竟致精神失常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3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研究员他最早对"俗讲"和变文进行系统的研究,论著有《敦煌写本〈张议潮变文〉跋》、《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及《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后收入《。
沧州集》、《沧州后集》等他的主要著作有:《韩非子校正》(附庄子举证南子校正1927年,北京图书馆月刊),《刘子新论校释》(1930年,西苑丛书本),《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1940年12月,北京图书馆季刊;1953年11月,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社印本改名《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首篇收入年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933年,北平图书馆与中国在辞典编纂处合印;1956年,作家出版社),《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提要六卷》(附大科书馆所见小说书目提要一卷1932年,北京图书馆与《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合印;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沧州集》六卷(1965年,中华书局)、《小说旁证》七卷(1935年,北平图书馆月刊)、《元曲家考略》(1953年,上海杂志出版公司;1958年《文学研究》第二期)、《镜春园笔记》(一部分曾在1963年《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发表)、《水浒传人物考》(载1964年《文学研究集刊》第一册)。
1986年6月23日先生逝世
学术经历 求学期间1898年出生于旧知识分子家庭,1986年6月逝世于北京,亨年88岁沧县古称沧州,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动乱中,以习武成风,武林高手辈出而著称,同时也是文化事业较发达的地区早年,孙楷第第一直在家乡读小学,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小学结业较迟。
民国初年,他到沧县县城读中学1922年,孙楷第考人北平高等师范(即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开始受到乾嘉学派治学方法的影响,并认真研究了《广韵》、《集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正》及《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交述闻》等典籍,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著作里,学习了校勘古籍的理论和方法。
大学教师中,著名的古文学家杨树达对孙楷第影响最大在杨树达指导下,孙楷第著有《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补正》、《刘子新论校释》、《读庄子淮南子札记》杨树达在北京师范大学讲《韩非子》,曾在课堂上一再引用孙楷第《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补正》里的见解,给予肯定,还亲笔在《读庄子淮南子札记》一文之后加批道。
:"作得好可喜也!"大学毕业后,孙楷第开始研究小说目录,这项工作也得到杨树达的赞同与支持1931年孙楷第东渡日本访书,从策划到成行,都曾得助于杨树达杨树达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对孙楷第有很深的影响1928
年,孙楷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时年已过三十。他留校任国文系助教,兼《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编辑。
北平图书馆工作经历1931年,他调到北平图书馆(即今北京图书馆)任编辑、写经组组长,同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私立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校的讲师从这时开始,他便着力于编纂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由于正统观念的局限,中国小说自来没有专门的目录。
据说乾隆皇帝本人爱读通俗小说,但庞大繁浩的《四库全书》编成,通俗小说竟成为缺项因编写《中国大辞典》等工作需要,孙楷第在着手研究通俗小说时,便决定建立全新的小说目录学,把乾嘉学派重视版本、目录的方法,引入小说研究的领域。
为创制小说书目,孙楷第遍闽北京公私所藏有关书籍,北京图书馆、孔德学校、北京大学及马廉、郑振铎等藏书中的善本小说,他都-一予以翻检阅读并于1931年9月,受北京图书馆委派,东渡日本访书1931年9月19日刚抵达东京,就惊闻"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使他"悲愤填膺,欲归复止"。
他在编成《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时,于序言中特意指出:"此次所阅着不过稗官野史之微,非世所急矧当国步艰难之日,听白山之鼙鼓,惊沪上之烟尘,草玄注易,实际何补?深唯古人玩物丧志之言,所以恍然自失"孙楷第对"九一八"与"一二八"的隐痛于此可见一斑。
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孙楷第就编成了3种小说书目,并于1933年由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合印行世,即《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十卷、《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六卷、《大连图书馆所见小说书目》-卷(附见于前书,并合为一册)。
这3种书目是中国小说目录学的开山之作,从此孙楷第便以小说目录的创制者的身份为学林所知小说书目问世后,孙楷第又以其深湛的版本目录学知识为基础,开始研究小说本事,并着手撰写《小说旁证》清代学者钱大听曾说:读书要知道底本。
孙楷第深受启发,在泛览四部群书中,凡遇到通俗小说来历、出处的有关资料,便-一予以摘抄积久成帙,便进一步对资料进行排比、疏解、笺释,从中探悉一部小说从肇源、萌生到成型的过程,并由此进一步研究小说的写作、演变、流传及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历来文人著有《本事诗》、《本事词》一类篇什,而小说本事的收集、考证与研究也是始于孙楷第的1935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九卷一号刊出了孙楷第的《小说旁证》,虽仅有8篇本事及序,但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小说旁证》全书共七卷,约40万字,共收有200篇本事考证文字。
在序言中,孙楷第申明:"征其故实、考其原委,以见文章变化斟酌损益之所在","非云博识,聊为讲求谈论之资云尔"在此后的半个世纪,孙楷第一直在不时修订、增在其"旁证"之作在小说研究的同时,孙楷第也把目光投向古典戏曲。
他的戏曲研究,同样体现着重视版本、校勘的特点自1934年到1939年,孙楷第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曾遍阅明、清戏曲,并为其中近千种写下了札记,积为《读曲札记》稿本十数册他还在友人朱福荣协助下,利用北京图书馆馆藏,抄录了明清曲家生平事迹资料数百册。
有了这些准备工作,他的戏曲研究文章一刊发,就立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他写的《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见《辅仁学志》1934年刊),辨日本发现的、由汉学家盐谷温印行的元杂剧《西游记》是杨讷(景贤)所作,并非如中外学界所认为的是吴昌龄所作。
此文一出,足解学人之惑,立即受到国内及日本同行的认可继3种书自之后撰写的《戏曲小说书录解题》是孙楷第关于小说、戏曲目录学的又一部力作辛亥革命,清朝鼎革北洋政府以承认清朝签订的条约及债务,来换取列强的支持,其中包括为"庚子事变"而付给英、法、德、日等国的巨额"赔款"。
自"五四"以后,为时代潮流波及,各国纷纷以这笔分年支付的"赔款"在中国兴办一些文教事业日本在其东方文化协会主持下,用"庚款"编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并邀集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学者为其撰稿,在孙蜀丞(人和)与傅增湘介绍下,孙楷第应邀为该书撰写小说、戏曲类提要。
自1934年12月,开始着手撰稿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屡为社会舆论所批评,到"七七"事变,孙楷第便毅然搁笔,不再为日本东方文化协会撰稿两年多时间内,孙楷第为数百部小说、戏曲、地方志撰写了提要,提要逐月交稿并打印成册。
尽管长时期并未公开出版,但孙楷第所撰这部分提要的打印本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直到1990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分提要,并题名为《戏曲小说书录解题》抗战期间1937年夏,孙楷第受聘为北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
但"七七"事变后北平各大学不能开学,而北京图书馆经费是以美国"庚款"维持的,所以孙楷第又回到北京图书馆继续工作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宪兵强行接管了北京图书馆出于爱国热忱,孙楷第决然中断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弃职家居。
在当时,这一义愤之举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徐森玉曾借"二十四郡,唯颜鲁公"加以称许,以唐代"安史之乱"时河北二十四那尽为安禄山所下,唯颜真卿独守平原的典故,表彰孙楷第敢于面对强暴,抗厉守高这时他的生活亦颇艰苦,常要靠卖书或亲朋接济度日。
1942年,辅仁大学的储皖峰教授去世,校长陈垣便介绍孙楷第接替了这一教职陈垣是孙楷第十分尊重的师长,他们的友谊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初期陈垣去世,在学术研究及个人生活方面都有许多交往作为抗日战争期间滞留北平的学者,孙指第始终与敌伪泾渭分明,不受威胁利诱。
1938年春,日本京都大学计划编《中国小说戏剧辞典》派专人到北平与孙楷第接谈,提出请他担任编辑,并许以优厚报酬,尽管他衣食不时仍毫不犹疑地辞谢了同年秋天,所谓"日中文化协议会"成立,日本汉学家盐谷温专程来北平,参加成立大会。
成立大会于北海滩澜堂设盛宴,盐谷温派他的学生执其亲笔信到北平图书馆,邀请孙楷第赴宴,孙楷第回信称:"有病不能与会",婉言辞谢1942年,盐谷温再次来北平参加"日中文化协议会"的例会,是时孙楷第的专著《也是园古今杂剧》。
(后改题《也是园古今杂剧考》。)已发表,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盐谷温又派学生到孙楷第家,请他去六国饭店为盐谷温在北平的门生专门讲一次"也是国古今杂剧",孙楷第仍然以病辞。
抗战胜利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由北平内迁的各大学纷纷复员返回于是孙楷第践继前约,到北京大学出任国文系教授1948年,孙楷第转入燕京大学国文系,仍任教授,直到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孙楷第仍继续从事自己的古典文学研究及教学工作。
.除"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他一直坚持写作,并逐一修订增补着旧作1952年,北京各大学统一进行了院系调整,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1953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文学研究所从一建所孙楷第就成为文学所的专职研究人员,直到去世。
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以后又两次改变归良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孙楷第一生中最后的三十余年就是在文学所度过的,文学所是他一生任职时间最长的单位50年代初次为高级知识分子评定职称,他被评为二级研究员进入50
年代,孙楷第在撰述新作同时,开始修订旧作1952-1953年,上海上杂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元曲家考略》、《也是国古今杂剧考》、《傀儡戏考原》等著作《元曲家考略》始撰于40年代后期,自1949年开始刊发,1953
年上杂出版社版共收有甲、乙两稿(即两卷)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建国后的新作《也是国古今杂剧考》原题《述也是国古今杂剧》,最早于1940年以图书季刊的专刊本形式出版《傀儡戏考原》共收入两篇关于傀儡戏的文章:《傀儡戏考原》、《近代戏曲原出傀儡戏影戏考》,前者原刊《汉学》
1944年第一辑,后者见1942年《辅仁学志》第十一卷这3种书都是上杂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理论从书"之一种,在结集时又都经过认真的增订校改此后,作家出版社于1956年出版了《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新一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又于1981年重印);于1958年出版了《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大连图书馆所见小说书目》的新一版(合为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亦于1981年重印)这3种书的再版,也作了相应的校勘增订工作,成为研究古典小说的必备参考书。
此外,上海的棠棣出版社还将孙楷第的论文集《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刊"的一种,于1953年11月出版该书共收入论文5篇,书前有郑振铎序1958年,孙楷第将前此所写的论文作了一次编集校订工作,并辑为《。
沧州集》,交给了中华书局,于7年后--1965年--分上下两册出版《沧州集》分为六卷,共收入文史等方面的旧作45篇除了编校出版旧著,孙楷第还着力于继写《元曲家考略》及《小说旁证》《元曲家考略》的丙、丁两稿基木写于五六十年代,其中的《薛昂夫》、《张小山》等篇在《文学评论》上一刊出,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而《小说旁证》中关于、金海陵纵欲亡身(见《醒世但言》卷23)本事的考辨,是关于小说演变、形成问题的典范性论说大。
文革经历"文化大革命"中,孙楷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但被反复必批判,下放到农村的五七干校,被剥夺了从事著述的正当权利,连毕生节衣缩食而聚集的万册珍贵藏书也损失净尽尽管如此,他从不附和"四人帮"的形在实右的高调,以。
"独善其身"自勉,敢于正视社会上的极左势力他仍然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他利用札记、日记形式,对以往旧作作了严格的推敲与反复的辩驳,哪怕一个字、一句话不顺当,都于心不安文革之后打倒"四人帮"
之后,孙楷第不顾年迈体弱,废寝忘食地投身到科研工作中他把《元曲家考略》已写出的甲、乙、丙、了四稿合为一编,又进行了一次严格的校订,交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1年重版他亲自把编《沧州集》时因种种原因未能收入的论文及新作重作编订,又结为《。
沧州后集》,仍由中华书局于1985年出版《沧州后集》共分五卷,并有附录2篇至此,孙楷第所撰论文,基本上都已收入到文集当中此外,他还续写了两篇新的元曲家的考略,刊登在《文学遗产》1983年第4期上当笔者的《贯云石评传》完稿后,孙先生曾数易其稿地为其撰写了序文。
1984年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为纪念维吾尔族元曲家贯云石逝世660周年,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并邀请孙楷第到会他虽未能赴会,但写了长信驰书致贺这封信刊发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的专刊上,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小说旁证》的增订校勘工作一直没有搁笔直到孙楷第去世,该书已编出成稿,有待出版而自1984年开始,将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写的提要编集成书,又占据了孙楷第的许多时间在临终前,他已把全部文稿找齐,校读过一遍,并定了书名及分卷原则。
该书已于199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夏天,文学研究所的领导去看望在重病中的孙楷第当问到他还有什么未了之事时,他在手心写了一个"书"字直到去世,他的万册藏书也未达回,他的许多著作仍未整理出版对于一个一生可以用。
"读书"、"写书"四个字概括的正直知识分子,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遗恨呢?孙楷第去世后,根据生前遗愿,未举行任何仪式仅按他的请求,将骨灰埋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始于斯、终于斯,经过近一个花甲的岁月,他长眠在母校的怀抱中。
学术评价
孙楷第不但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与领域,他的研究方法也颇有特点可以说,孙楷第是成功地把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运用于现代古典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特别注重校勘及版本目录之学,反对急于立论,反对主观臆断对于这一点,胡适曾作过准确的概括:"他的成就之大,都由于他的方法之细密。
他的方法,无他巧妙,只是用目录之学作基础而已"胡适又进一步指出,"孙先生本意不过是要编一部小说书目,而结果却是建立了科学的小说史学,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中国研究小说史的专门学者"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孙楷第的方法与目标并未有丝毫改变,他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不慕荣利,不企望高潮及出现戏剧性的突破,一步一个脚印,又从不回顾,从不顾及生前身后的声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沙里淘金"(郑振铎语)的令人望而退步的工作,寂寞、枯燥、冷落,他却独得其乐地、自甘寂寞地度过了一生。
他和他的著作,他的治学方法与态度,都是古典文学研究界的宝贵遗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