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承泣穴(合谷太冲治精神病)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19
承泣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胃经、阳跷脉、任脉三者的交会穴,又名目下、溪穴、鼷穴、面窌。
【经穴含义】承泣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胃经、阳跷脉、任脉三者的交会穴,又名目下、溪穴、鼷穴、面窌国际编号:ST1承,承受的意思;泣,流泪、泪水的意思本穴在瞳孔正下方,当人哭泣时,这个位置承受泪水,故名承泣。
【经穴定位】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精准取穴】面部,瞳孔直下,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简便取穴】正坐或仰卧位,眼睛直视前方食指、中指并拢伸直,中指紧贴鼻翼两侧,此时食指与下眼眶上缘相交处,也就是瞳孔正下方即为此穴【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眼轮匝肌,眶内眼球下直肌和下斜肌。浅层分布有眶下神经,深层分布有面神经颧支,动眼神经,眼动、静脉的分支与属支,眶下动脉。
【功效作用】承泣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阳跷、任脉的交会穴,具有疏风止泪、清热明目、通经活络等功效【主治病症】1、眼科病症: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口眼㖞斜、眼睑瞤动、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
、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2、面部病症: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现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眼肌痉挛、视物疲劳、近视、远视、青光眼、散光、斜视、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迎风流泪、口眼歪斜、面肌痉挛等【穴位配伍】1、承泣穴配风池、合谷、睛明穴,治目赤肿痛。
2、承泣穴配合谷、攒竹、足三里、颊车、地仓穴,治口眼㖞斜3、承泣穴配睛明、风池、太冲穴,治青光眼4、承泣穴配睛明、足三里、肝俞、肾俞穴,治视神经萎缩【古籍摘要】1、皇甫谧·西晋《针灸甲乙经·卷十二》:“目不明,泪出,。
目眩瞀(mào),瞳子痒,远视䀮(huāng)䀮,昏夜无见,目瞤(shùn)动,与项口参相引,㖞(wāi)僻口不能言,承泣主之”2、杨继洲·明《针灸大成·卷六》:“主眼赤痛,耳鸣耳聋”【操作方法】1、针刺治疗
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刺时用另一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不宜行针,以防刺破血管,出针要稍加按压,以防引起眶内出血可治疗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等病症2、按摩疗法用双手食指指腹同时按揉双侧承泣穴2~3分钟,可缓解视疲劳、预防黑眼圈。
3、刮痧疗法用玉质或牛角类刮痧板,采用角刮法,刮板呈10~45度,由内而外轻轻刮拭承泣穴,可缓解眼睑痉挛,解除视疲劳,预防近视【注意事项】1、穴位按摩时,按压力度不宜过重,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
2、针刺治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患者切勿自行操作3、刮痧切勿暴力操作,以患者耐受为度,不可强求出痧,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4、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参考文献 】[1] 孙国杰.针灸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主治(GB/T30233-2013)[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3] 赵吉平,李瑛.针灸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M].黄龙祥,胡卫国,胡骁维,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潘文,针灸甲乙经语译及腧穴临证实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8.[6]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 刘乃刚.精准取穴不出错.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提示: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