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智能家居怎么连接美的空调(oppo手机智能家居不能连接格力空调吗)这都可以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08
以此来观,格力、小米都还站在多元化十字路口上
图片来自网络
导读
在经济学中,有一道入门试题:如果你有很多鸡蛋,是会选择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是多个篮子里马云曾问过李嘉诚类似问题:“你为什么做了那么多生意,都很成功,我们中国很多多元化的企业都失败了你到底有什么秘密?”李嘉诚的回答是:“我的秘密就是,永远有一个生意,天塌下来也能赚钱。
”李嘉诚的言外之意很明显,鸡蛋放在几个篮子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只下蛋的金鸡不少企业多元化转型失败,都是在下蛋后,将母鸡吃掉,或者一味贪多,丢了西瓜捡芝麻这种舍本逐末的方式,无异于切断退路,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
尤其在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盲目的多元化并非明智之举,例如大步进军智能家居行业的格力、小米格力在手机、新能源汽车、芯片等领域不断发力,主营的家用电器方面却开始与美的拉开距离手机起家的小米,做起了空调、路由器等产品,手机竟然出现缺货、系统卡顿等问题,甚至惹恼了不少粉丝。
问题出在哪里呢?成熟企业的鸡蛋究竟该怎么放呢?作者:晓曼来源:首条财经-首条研究院每年的315晚会,都是不少强C端企业诚惶诚恐之时一旦遭到曝光,则会对自身企业形象产生巨大影响例如今年因乱收费被曝光的美的、西门子等。
具体来看,问题聚焦在售后上包括上门安装人员欺骗客户、推销配套增值产品、小病大修等实际上,上述问题只是家电业乱象的冰山一角长期以来,产品故障、耐久性差、设计缺陷、操作复杂等问题困扰着企业与行业的发展诸多问题背后,体现出传统家电行业的尴尬现状:消费升级下,产品服务已严重滞后于消费者的品质需求。
尴尬现状若想从根本解决这些乱象,除了个体问题层面的“堵窟窿”,还要进行更深层面的产业升级智能化家居成为方向,将房屋设备实现物联化,产品使用更加便利、安全、持久,信息更加公开透明,行业中存在的上述乱象自然会消失。
这是诸多家电企业发力智能化的逻辑所在,进程又如何呢?不是很乐观,许多新兴事物总是看上去很美,实践起来坎坷不断集中体现为:一些企业表现出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尤其在第一关---产品多元化的布局中马失前蹄,这从格力和小米身上便能看出一二。
相信在六年前,许多人不明白为何董明珠要与雷军会进行一场“十亿赌约”毕竟彼时前者是空调大鳄,后者是手机新贵,没有明显交集的二者突然针尖对麦芒,令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很快,随后几年里,人们看到了两者在业务上的水乳交融。
当格力手机撞上小米空调,人们才惊讶的发现原来“铁娘子”与“雷布斯”之争,竟是智能家居之争产生这种改变是两者的多元化战略,二者都在极力丰富产品线,多元化布局的同时,希望尽早占得市场但从二者近年来的表现中不难发现,出发点相同的他们,也走在了同一条弯路上。
图片来自网络雷声大雨点小先来看格力电器,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自身宣传,都不难看出董明珠对智能家居的向往但这家典型的传统家电企业若想成功进阶,有着不小难度细观之下,格力在旧有模式和新兴产业之间的转换面临着巨大的鸿沟。
智能家居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一切设备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目前来看,将这一切连接起来的枢纽,唯有手机这也就不难理解,格力电器坚持发展手机的原因了其在2014年财报里曾坦诚表示,“格力手机即将面世,作为承担链接和控制智能家电产品的载体,格力会抢先争夺智能家居入口”。
不过,从数据来看,格力手机的销量实在惨淡格力官网显示,截止2019年3月19日,色界系列销量为9742台,格力手机二代销量为95392台,最新推出的格力手机三代的仅售出20台颇感玩味的是,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曾扬言:“格力手机要干掉小米,华为要做全国第一,那么格力手机就要做全国第二!”。
雄心不错,但从数据来看直接打脸了市场留给格力手机的时间并不短早在2015年董明珠就已宣布格力手机成品已出炉历时三年多的时间,显然上述成绩单难言乐观要知道,小米1从官宣到突破30万台销量,仅用了一年雷声大、雨点小,在手机的PK中是董明珠败了。
其失败原因,与产品本身有着一定关系首先,格力电器作为手机市场新入局者,对自身定位并不明确,色界系列定价为3200元、格力2代定价3599元、格力三代定价3600元不上不下的价位,让其很难与性价比高的小米、高端化的苹果、华为竞争。
同时,格力手机上市后,每款手机都坚持“不掉价”,这脱离了目前手机的买方市场高傲的苹果都要以降价维系市场,格力的从一而终,显然无法吸引后续消费另一方面,产品本身竞争力不足也制约了格力手机的表现2017年6月13日上线的格力“色界”手机为例,该手机搭载了骁龙820处理器,但同期的旗舰手机配置已达到了骁龙835处理器,也就是说,在处理器方面,格力手机落后同期一年。
再来看只卖出20台的格力三代,处理器采用的是高通在2016年发布的骁龙821,14nm工艺,4核心处理器这样的配置,也落后于行业水平——目前处理器已经基本实现全线8核心在GEEKBENCH得分上,单核得分在1800+的样子,分数也不高。
例如骁龙855或者华为的麒麟980,得分大约在3400到3500分,差不多是格力三代骁龙821得分的两倍左右由此看来,价格高企的格力手机配置一般,在华为、小米、OPPO、VIVO四大国产品牌分庭抗礼的当下,格力手机若想突围并不容易。
值得强调的是,坚持质量起家的格力,在手机上也延续了这个风格,董明珠曾对媒体表示,格力手机质量好,摔也不会坏这本身没有错,但有专家表示,对手机用户来说,最在意的不是质量,而是流畅度、屏占比、核心配置、时尚度等。
同时,质量好、用料足也意味着格力手机价格高,对于成熟的手机市场而言,新入局这要想抢占竞品份额的最佳策略一定是‘性价比’,这是产品迅速起量、迅速打开市场的关键比如君乐宝乳业在初次进军奶粉市场时,就是用一罐定价120元、低于市场价近似一半的产品,成为行业搅局者,进而迅速打开了市场。
显然,这些都被格力忽视了,也显示出其对手机市场、消费者的不了解或者说是经验不足直观反应就是销量的惨淡从此来看,格力多元化的第一步难言成功,或成为其布局智能家居的一大阻力不过,格力电器的多元化困境并不止在手机,虽然销量不佳,但至少已有成品推向市场。
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芯片等方面的表现,更令人担忧造车、造芯前路漫漫与手机一样,新能源汽车、芯片也是格力电器大力布局的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自然成为了格力电器“智能家居”战略的一大补充而芯片更是家电智能化的核心所在。
从大方向看,资本加持、政策鼓励,这两大领域的前景光明只是与前景成正比的,还有两者的技术、经验、渠道、市场等等核心要素的高门槛,显然不是手机可以单纯比拟的也是格力在旧有模式和新兴产业之间转换,面临鸿沟、路途坎坷的主因所在。
先来看新能源汽车,2016年,董明珠曾推动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新能源,欲借此涉足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领域遗憾的是,后因中小股东反对重组流产,格力电器收购银隆遇阻,董明珠仍心有不甘,拉上万达王健林和京东刘强东一起入股银隆。
其中,董明珠个人斥资约10亿元,成为银隆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7.46%乍一看去,收购银隆股份与格力电器并无关系,只是董明珠的个人投资后续事态发展,却一再表明,没有谁可以阻挡格力电器的进军野心只是方法和策略的问题。
当然,由此引发的关联交易,也影响了格力电器自身经营2018年半年报当中,格力电器对与银隆新能源的关联交易有着详尽的披露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控股子公司由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持股5%以上,2018年上半年跟格力电器展开大量关联交易,其中格力电器向银隆新能源的销售收入达到2.43亿元,占同类交易金额比例的0.31%,而公司总获批的关联交易额度为190亿元。
此外,格力电器向银隆新能源的关联采购新能源车辆及储能设备是798万元作为固定资产采购,占同类交易金额比例的10%,相关关联交易获批额度是10亿元格力电器对外表示,上述关联交易价格都是“市场价格”另有公开资料显示,格力电器对银隆新能源的应收账款,截至2018年6月底就已超过10亿元。
不过,相比这10亿交易额,银隆接连爆出的大面积裁员、多地工厂停工、业绩下滑等负面新闻更令人关注有业内人士担心,这些问题会影响银隆方面清偿对格力的欠款值得注意的是,半年报中格力电器对这超过十亿的应收账款,只作出了6614万元的坏账计提。
上述问题之下,格力电器入局新能源汽车的前景难言乐观,还可能隐含更大的风险相比之下,芯片方面,格力电器似乎同样也在孤注一掷2018年,格力电器一度取消了股民分红,原因是要将资金投入芯片研发即使如此,还是难获业界认可。
比如TCL董事长李东生表示,格力投资500亿元做芯片,还远远不够,家电企业跳到陌生领域,风险太高李东生的观点值得深思众所周知,研发芯片并非单纯的资本推动就能成功,即使经验实力更为深厚的华为,对麒麟980的研发,前后耗时差不多3年。
并且,芯片是一个非常烧钱的领域,这就意味着前期投入无法收回的风险同时,芯片研发对人才的要求极高,特别是在模拟芯片领域格力电器研制芯片,人才问题也是绕不开的难题以上因素叠加之下,格力电器智能化多元转型可谓变数不小,而这些变数,也正在对格力产生不利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净利下滑 家电单一首先一个,表现在业绩上此前,格力电器发布业绩预告显示,格力电器2018年全年预计实现营收2000亿元—201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60亿元—270亿元,同比增长16%—21%。
而格力电器2018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达31.5%35.48%其中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11.18亿元也就是说,2018年第四季度格力电器在继续保持高速营收增长的同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接近三成至49亿元—59亿元。
这也导致1月17日早间,格力电器股价跌近3%问题来了,营收突破2000亿的格力电器,为何会出现净利润呢?结合格力电器在手机、造车、芯片方面投入的大手笔和产出的不理想,不难发现其第四季度的净利润下滑,跟各种新业务的投入加大有一定关系。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也坦诚表示:“规模做大了,利润率下降,我觉得是正常的,因为今年总体利润比去年增长几十亿,第二我在做芯片研究,增加很多研发设备,这是要投入的”其次,多元化受阻也影响了格力电器的整体成长性。
家电行业资深分析师张彦斌表示“具体而言,若从单品的盈利能力上看,格力主营业务较为突出,毛利率高于美的,因此盈利能力相对较强一些但若从成长性上来讲,美的增而格力降,这样的一增一减之间,表明美的盈利能力在增长,而格力却是在下降。
”格力电器高度依赖空调业务,对其未来发展形成隐患据了解,2018年,格力空调业务对营收的贡献,较2017年同期的92.16%继续上升至96.28%小家电以及智能装备的营收贡献仅为96.28%、1.99%以及0.45%。
再来看竞品美的,暖通空调、消费电器、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三大业务目前分别占比48.52%、41.99%以及9.5%从产品机构来看,美的更为科学是不争的事实业务布局看,美的已经摆脱单纯家电制造标签,来自小家电和机器人的贡献与日俱增。
反观格力电器,虽然启动多元化战略已有六年,但空调之外的业务仍处在培育期中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格力电器在空调方面继续保持高增长,但今年的变数在加大家电行业资深分析师刘步尘分析道:“其实2018年空调继续大幅增长出人意料,和再次出现大面积、长时间高温天气有关,而并不是这个行业出现了重大技术或产品突破所致。
因此,格力超高速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明年销量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很大”可以肯定的是,在“铁娘子”董明珠的掌舵下,格力电器的多元化战略还会继续,投入也会与日俱增,若主营的家电业务出现问题,格力电器将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首条君看来,格力电器在家电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发展空间选择市场白热化、入局门槛高的手机、造车、芯片等业务,此举有待商榷若利用好产业优势,实现产品逐步延伸,先从“单一家电企业”转型为“全方位家电企业”,而不是突然跨步到“智能家居企业”,或许处境不会像如今这样尴尬。
图片来自网络小米造空调?面临尴尬处境的,还有“十亿赌约”的另一主角小米及其掌门人雷军自小米推出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饭煲等产品后,智能家居也成为围绕在小米周围的热词不过,就像格力电器在手机方面布局不力,小米的大电器之路走的也不顺畅。
以空调为例小米第一次在空调方面的试水是2014年,与美的合作的i青春智能空调,属于美的产品线不过其中内置了小米智能模块,可以与米家APP、小米手环链接,进行远程操控、感应开关等功能但是这款产品却有着硬伤,取消了传统空调的显示屏,用户想要看到空调当前温度,就必须查看手机或遥控器。
无论这波“操作”是否是小米为提高自身存在感而做出的生硬设计,都降低了用户体验,也导致市场反响平平在三年后的2017 年 8 月10日,小米再次入局空调界,其生态链企业智米科技发布了旗下首款空调产品,售价4399元。
即使超过4000元的高价,同样未能引起市场波澜小米甚至从未公布过这款空调销量在高端空调战略失败后,小米又重新开始走“性价比”路线2018年7月23日,零售价1999元、公测优惠价999.5元的小米互联网空调发布。
这款产品,也遭到不少业内人士看衰家电行业研究机构奥维云网副总裁郭梅德表示:“从技术储备上看,小米还是处于明显劣势,空调行业是中国在家电产品中话语权最大的一个品类,主要在于格力等本土品牌掌握了压缩机等核心技术并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格力和美的也长期占据国内空调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尤其是格力,自1995年起连续23年位居中国空调行业第一。
”老对手董明珠在回答“小米空调是否会对格力造成压”力时,甚至直言:“如果你的质量没有别人好,技术没有别人强,才会感觉到有压力”值得注意的是,除空调外,小米的其他家电也是不少网友的吐槽对象例如价格低于传统品牌1000元左右的小米洗烘一体机,设计简约,具备空气洗、智能操控等亮眼功能。
但是有部分消费者反馈,如果衣服较多,烘干后仍有潮湿感觉,运行时噪音大,舱门锁易损坏等问题品控方面的不够严谨,让小米家电的代工模式受到质疑值得注意的是,空调、洗衣机等高频家电,是消费者希望长期使用的消费品。
若没有做好品控,对正处于智能家居品牌塑造阶段、产品分层不明显的小米来说,会有较大影响同时,与格力电器一样,小米在布局家电的同时,也忽略了对其主营业务手机的关注,让自身“掉粉”不少。
图片来自网络缺货门、缺陷门2019年2月20日,小米9北京发布会上,小米董事长雷军表示小米9“有现货”,并称从1月开始生产,力保货源充足但3月14日晚间,小米商城官方在微博发道歉信称:“因备货不足,我们决定将明天上午小米9 SE及小米9 透明尊享版的开售取消。
小米生产线上的全体员工,在尽最大努力进行备货”显然,这一公告让雷军颜面扫地,毕竟其在3月3日表示,假如小米9首月供货不足百万台,他将去工厂拧螺丝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缺货现象已是常态其2011年刚推出小米1时,由于产能不足等原因,缺货现象情有可原。
但如今的小米年出货量已达到亿台级别,位列全球智能手机厂商前五,依旧发生缺货就有些耐人寻味了IDC数据显示,2018年,小米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5.6%,跌幅较另一家下滑的vivo更大其中2018年四季度,小米手机国内出货量同比下降约35%。
在大力发展智能家居之时,却没有解决手机缺货背后的供应链问题,实为本末倒置之举缺货之外,小米手机口碑下滑,也体现了这一点据今日头条统计,国产手机四巨头中,华为手机的正面评价最多,占比74.3%其次是VIVO的64.1%,OPPO的58.2%。
垫底的是小米,正面评价只有55.6%,负面评价达到了44.4%,四巨头中排名居首在这些负面评价中,用户的第一印象是系统卡顿,权重2.47众所周知,小米的MIUI系统一直是小米的拳头产品其首款产品就是MIUI,正是靠着MIUI系统,才有第一批“米粉”。
好口碑的MIUI,也是小米维系用户粘度最有力的武器如今爆出的产品缺陷,体现出小米对待手机的匠心不足,失去口碑,市场表现又会怎样呢?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玩转多元化?梳理格力、小米的多元化战略,二者转型的方向决心都没问题没有利用好自身优势,缺乏核心聚合点、且过于激进才是本因先看格力电器,在家电,尤其空调领域有着近乎无敌的优势,却贸然进军陌生的手机、芯片领域,导致投入加大、业绩不佳。
而新能源汽车的局面也在僵持之中,复杂关系的不确定性也可能为未来埋雷更重要的是对消费市场、资本市场也产生不良影响,难言成功的关联产品和相应投资,会打击消费者、投资者对格力主营产品、未来发展的信心而小米手机一直以性价比为最大竞争力,却执着利用代工布局家电,产品问题不断,陷入发展僵局,更让智能化之路受阻,甚至还影响了主营核心产品的“质”与“量”。
毫无疑问,空调于格力、手机于小米都是李嘉诚口中能下鸡蛋的金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为二者的转型提供更多可能一定意义上说,主业是格力、小米生存发展的根本,若舍本求末,再宏伟的多元化目标也只是空中楼阁,甚至还成为企业由盛转衰的大伏笔。
10亿赌约后的更大考验如何进行有效的多元化,如何降低多元化中的衍生风险,显然,对于雷军、董明珠而言,比10亿元赌约更重要纵观多元化布局成功的企业,围绕核心业务进行外部探索是一个共性特点例如阿里巴巴,其细分布局无论是支付宝、中通快递、百世快递,还是饿了么、盒马等,都与电商有着密切关系。
腾讯的QQ邮箱、微信、QQ、搜狗输入法也都是围绕着社交延伸反观格力、小米的转型有太多发散性,忽视了自身优势的发挥、缺乏一个核心聚合点格力电器应发挥自身家电优势,树立更多衍生爆品,即便手机业务惨淡,也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走完智能化的第一步。
小米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物联网优势,与更多家电前辈进行互补这或许是二者以多元化姿态进入智能家居领域的最佳方式目前来看,智能家居行业只有0.1%左右的市场渗透率消费升级之下,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已突显,高涨的消费热情,或将助推智能家居业迎来红利期。
而挑战在于,如何结合自身特点,选好多元化的切入点、聚合点,更深刻的理解入局市场特点,进而实施正确的战略以此来观,格力、小米都还站在多元化十字路口上,如何找准发力点,把握好速度、力度,以及与主业间的平衡度,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实现聚变,是当下格力电器董明珠、小米雷军需要面临的难题,也是其发展中的最大考验,如何改变,首条财经也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