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一现场新闻(深圳第一现场新闻回看今天)速看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24
见证社会变迁,记录时代精神—— 访《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报道者叶明华晶报记者 李婷菊获奖篇名:二代外来
见证社会变迁,记录时代精神—— 访《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报道者叶明华晶报记者 李婷菊获奖篇名: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作 者:叶明华类 型:消息获奖单位:南方日报奖项名称:深圳新闻奖一等奖
获奖年份:2009年2009年,电梯维修工周进宽28岁那是他来深圳打工的第9年这一年的4月9日,周进宽从深圳市劳动保障局拿到一纸调令,成为深圳首位个人申报招调入户者这一刻,他已经等待了8年和周进宽一样,得益于深圳一个月前启动的个人申报招调入户业务,高级钳工王卓强,以及与父母一起来深圳打工的“深二代”外来工郑丽婷,都在同一天顺利拿到入户调令。
对于深圳很多普通的外来工来说,学技能、入深户,不再是梦想当天,周进宽、王卓强、郑丽婷第一时间到深圳市劳动保障局领取了调令时任南方日报驻深圳记者站记者叶明华一早来到现场采访,见证并记录了他们从“外来工”到“深圳人”的身份转变过程,并采写了消息稿《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个人申报招调入户首批20人获调令》,刊发在2009年4月10日的《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版上。
这篇报道获得2009年度深圳新闻奖一等奖
2009年4月10日《南方日报》深圳观察版回忆当年从采访到获奖的过程,叶明华认为有三个因素不可或缺:一是题材好,二是平台好,三是运气好“有幸能在深圳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让我有机会见证特区成长,记录时代故事,从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中,感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脉搏。
”他说好新闻,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2007年,叶明华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南方日报驻深圳记者站工作,一入行就被安排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口跑线,一直专注人力资源、社保条线的深耕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是最基层的深圳建设者,也是经常出现在叶明华笔下的一个群体。
“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出大新闻”叶明华说,很多好的新闻作品、打动人心的新闻故事,就出自平凡的“小人物”当年被誉为“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的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既有聚焦高端权威人物访谈的《东方之子》,也有“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共同构成新闻对社会人物的不同折射面。
在一次采访中,叶明华深切感受到深圳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爱,正从就业、社保、工资、技能、维权等方面,向文化关爱、人文关爱转变尤其是当时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位领导说的一句话,让他记忆犹新“那位领导说,深圳是全国农民工人数最多的城市,也是一座在农民工的汗水浇灌下崛起的城市,以农民工为着眼点,更能真实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这些话也让我意识到,在深圳从事新闻工作,不能只就‘高’不就‘低’,不能只顾‘大’不顾‘小’,要勤于关注这座城市的普通人,善于挖掘普通人身上的精彩故事这种理念,其实与深圳提倡的开放、包容、关爱的城市精神一脉贯通。
”普通的“打工人”,为叶明华带来新鲜丰富的新闻题材,而从他们身上,叶明华也敏感地捕捉到了深圳人事、户籍政策和社会治理制度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比如,获得深圳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中,所反映的外来工入户难问题。
在2009年3月深圳首次启动个人申报招调入户深圳业务之前,来深务工的“外地人”不能通过个人身份申请入户深圳,只能通过各自单位的指标成为“深圳人”而这,难倒了很多人个人申报通道打开后,仅一个月时间,深圳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就接到几千例咨询,每天接听咨询电话200多个。
最终,20个人顺利接到首批调令叶明华后来还采写了一篇人物通讯报道,记录周进宽迎来调令背后的故事高中毕业就来深圳打工的周进宽,通过考试先后拿到了电梯维修的初、中、高级证书在“深漂”3年后,2003年,当他想在深圳扎根、向公司申请入户深圳时,才体会到其中的不易——公司的入户指标比较少,要排队申请,而每年有限的几个指标,最底层的外来建设者几乎难有机会。
2009年3月,深圳推出个人申报招调入户的政策,调整了过去招调工只能够以企业为主体申报的做法,允许符合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符合招调工基本条件的劳务工,以个人身份办理招调工手续,不需所在用人单位签字盖章,这让周进宽喜出望外。
周进宽所学的电梯维修恰好是深圳的紧缺工种之一,而且他拿到了高级技工证书,在深圳也缴纳了多年的社保,符合个人申报条件3月10日开通个人申报的第一天,周进宽和怀孕的妻子从宝安区来到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排队递交了厚厚的申报材料。
4月9日,他终于从深圳市劳动保障局领导手里接过户口调令,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圳人,而且是深圳推出个人申报招调入户新政以后,第一个通过自己申报入户深圳的劳务工叶明华的稿件还记录了首批拿到调令的郑丽婷的故事郑丽婷4岁就随父母来到深圳,当时爸爸妈妈在酱油厂、纺织厂等工厂辗转打工,由于没有深圳户口,郑丽婷和姐姐弟弟们只得缴纳高昂的借读费,直到初中毕业才返回老家乡下上高中考大学。
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深圳,在一家电梯公司工作,成为“深二代”来深建设者作为来深建设者的孩子, 郑丽婷真切感受到没有深圳户口的难处,在拿到入户调令后,她不仅感叹“终于圆了爸爸妈妈的梦想,不再是一个游离在深圳门外的异乡人了”,而且十分感激深圳为个人招调开辟的这条绿色通道,让她的孩子以后上学,再也不用像她当年那般“折腾”了。
对城市而言,这是一次人口管理思路的大变化;对个人来说,政策的改变,或是命运的转折点,使得许多人祖辈父辈的梦想,得以实现叶明华认为,这样的题材,正好符合和体现了新闻奖对稿件新闻性的要求《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这篇报道无论从题目提炼,还是内容梳理上,都彰显其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为一名记者,要把这种价值呈现出来并放大,首先要有捕捉重大变化的新闻敏感,同时,要主动采访、深入挖掘,不断丰富新闻元素,让报道见人见事,避免空洞地平铺直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
”是记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推动者“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之一,就是书写一代人的城市记忆”叶明华说,从最初的边防证、暂住证,到如今的居住证,以及积分入户政策,深圳一系列的人口管理政策革新,凝聚了一代代来深建设者的城市记忆。
来深建设者身份认同、身份建构过程,也是深圳不断放开人口流入大门、降低人才引入门槛,调整拥抱外来人口姿态的过程跑人社线多年的经历,让叶明华深刻体会到,一个城市户籍制度的政策变迁,也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提升不断变化、优化甚至简化的。
比如,从最近十余年深圳人口管理、人才引进政策的大事中可以看到,2008年8月开始实施的居住证制度,赋予了持证人员社保、教育、出入境、购车、购房等多方面权益,让外来工们拥有了深圳“绿卡”,如今的深圳居住证已经可以实现“无感办理”,申办流程越来越便捷,含金量越来越足;2011年,深圳开始实行积分入户,次年全面取消招调工入户政策,对年龄在18-48岁、高中以上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统一实行积分入户;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对人才租房按照本科、硕士、博士三档标准予以补贴,最高可达30000元/人;2017年9月,深圳还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金额从几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在全国各地开始风起云涌“人才引进大战”的背景下,深圳于2018年开始试行高校应届生“秒批”(无人干预自动审批)政策……。
叶明华说,这些都是深圳40年来人口政策的历史性转折时刻,记录其中的变迁点滴,不仅能够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变化,更能彰显新闻工作之于时代的意义,即见证社会变迁,记录时代精神在他看来,在深圳从事新闻工作是幸运的。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加之当前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三个重大历史机遇期,这里的新闻“富矿”是别的城市无法相比的,关键在于是不是用心去挖掘。
做新闻,要接地气、沉住气、鼓勇气、扬正气、有朝气6年的记者职业经历,叶明华用自己的采写活动,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抹不去的城市记忆和时代记忆,也为那一代人建构了关于“深圳人”的身份认同这正是新闻工作者在时间维度上之于历史的价值意义。
如今的叶明华已不再从事新闻工作,但他一直保持着对新闻行业的关注和思考谈及当年的报道获奖,他笑言,除了遇到好的新闻题材、好的新闻平台之外,可能还需要一点“好运气”比如,正好那篇报道没有超字数,正好没有文字语法上的“硬伤”,又或者,正好没有遇到同行同类别题材作品的激烈竞争。
好运气更多来自平时的锤炼叶明华总结了五点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要点和建议,也就是要有“五个气”一是要接地气无论负责哪个领域的新闻报道,记者都要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群体,了解他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有什么特质只有深入关注,才能深刻感知一个政策的调整、变化对这个群体带来的改变,乃至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记者只有真正“到田地里去干活”,才能和所关注的群体有共同语言,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融入一个群体,产生更多共鸣,这样写出的报道也才更有吸引力、生命力和代表性二是要沉住气新闻专业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记者,相对于有其他专业背景如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等的从业人员,在业务上可能上手更快,但后劲往往不足,输在了下半场。
因为,越是深入一个领域采访,越是需要记者对这个领域有积累和沉淀所以,作为记者必须要沉住气,多钻研,找到自己在行业里的闪光点和兴趣点,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在一路同行走过来的人当中,你已经远远走在前面。
三是要鼓起勇气很多时候,新闻工作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压力和阻力,关键时候就看你的判断、你的底线、你的原则、你的操守和你的底气做这一行,必须要有一点情怀,有一点理想,有一点勇气,所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铁肩担道义永远应该放在前面,因为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领域,都不缺妙笔生花、出口成章的人,关键是这个人所言所写,能否担得起道义二字。
四是要扬正气这并不是一句虚话,也不是一句大话在群体分层比较剧烈,人们的认知从众心理较强时,一些哗众取宠的内容、揭示性的报道,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能换一种角度报道,也许更能起到引导、提醒和激励的效果。
这或许是一种更有艺术的传播信息的手段一个事情的解决,相较于对抗式的硬碰硬的手段,选择用水滴石穿、慢慢渗透的方式和迂回的办法,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也是推进事情解决的更好路径五是要保持朝气科技在进步,技术在迭代,渠道在变化,新闻工作者自己首先要对事物保持新鲜感,保持好奇心,以朝气驱逐暮气,以心态对抗年龄,才能不断发现新的线索、新的题材、新的视角、新的呈现方式,新闻才会越做越活,职业生涯才会历久弥新、持续闪光。
经典回看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 个人申报招调入户首批 20 人获调令本报讯(记者 叶明华)“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拿到调令了,今天终于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深圳人”昨日,从深圳市劳动保障局劳动力资源处处长李卓手中接过调令以后,深圳首名个人申报招调入户者周进宽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一刻,周进宽已经等待了8年。
“我的孩子再也不用这么折腾”比周进宽等待得更久的还有王卓强,作为第二个前来申报个人招调的他,昨日也顺利拿到调令王卓强在深圳工作了超过15年,累计在深圳缴交工伤保险的时间也长达15年零4个月而只有高中文化的王卓强多年来在工作奔波之余,通过自学成才,拿到了高级钳工资格证书,顺利迈过了入深的“门槛”。
“公司像我这样的高级工有好几个,但企业一直没有办理招调入户手续,现在好了,我们可以自己申报,不再受企业限制”王卓强说,提交申报材料后,短短一个月就顺利拿到调令,“深圳速度”让其感叹不已
来自其士电梯公司的郑丽婷是深圳第二代外来工,昨日顺利拿到调令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今日我终于圆了爸爸妈妈的梦想,不再是一个游离在深圳门外的异乡人了”来自其士电梯公司的郑丽婷是深圳第二代外来工,早在1984年,年仅4岁的她就随父母来到深圳。
当时爸爸妈妈在酱油厂、纺织厂等工厂辗转打工,由于没有深圳户口,郑丽婷和姐姐弟弟们只得缴纳高昂的借读费,直到初中毕业才返回乡下上高中考大学绕了一个大圈,没想到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深圳打工“作为外来工的孩子,我们尝透了没有户口的难处,今天终于圆梦了”,郑丽婷长舒了一口气说,“感谢个人招调开辟的这条绿色通道,至少以后我的孩子再也不用这么折腾了”。
学技能,入深户,不再是梦想个人申报招调入户深圳业务从今年3月10日启动以来,截至昨日正好“满月”,短短一个月时间,深圳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每天接待上百名咨询人员,接听咨询电话200多个至今,职介中心共接受申报招调593人,下达招调指标371人。
昨日,包括周进宽、王卓强和郑丽婷在内,有20人顺利接到首批调令,11人在昨日第一时间到场领取了调令职介中心主任黄日东告诉记者,在申报招调的人中,高级技能人才超过一半,主要是深圳急需紧缺的钳工、制冷设备维修工、电梯维修工、汽车维修工、电工等高技能人员,而且大部分人在深圳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并已缴纳5年以上的社会保险,有的甚至缴纳10年以上的社会保险,参保时间最长的就是王卓强;其次是本科学历并获学士学位及以上高学历人员;再次是高技术人员,而投资纳税人员目前仅受理1人。
关于深圳“个人申报招调入户首批 20 人获调令”一事,作为深圳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动向,通常会采用概述性的倒金字塔消息结构,即核心事实 + 相关背景 + 部门(负责人)解释 + 次要事实,完稿但主标题为《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这篇消息,却是从个人和细节入手,用三个生动事例,让读者感受到此事对外来工命运的改变和对深圳发展的意义,然后才进入概述。
专家评点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辜晓进:关于深圳“个人申报招调入户首批 20 人获调令”一事,作为深圳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动向,通常会采用概述性的倒金字塔消息结构,即核心事实 + 相关背景 + 部门(负责人)解释 + 次要事实,完稿。
但主标题为《二代外来工终成深圳人》这篇消息,却是从个人和细节入手,用三个生动事例,让读者感受到此事对外来工命运的改变和对深圳发展的意义,然后才进入概述其实这是“华尔街日报写法”的一种活用,即将引人入胜或令人信服的细节放在前面,以获得读者的注意力,然后逐步过渡到新闻全貌乃至宏大叙事。
就这篇新闻而言,从导语以直接引语开头,到周进宽从劳动保障局李卓处长手中接过调令后的“会心微笑”,都是细节的展示接下来在第二自然段,用一句“比周进宽等待得更久的还有王卓强”过渡,引入第二个事例然后还有 1984 年就来深圳、“绕了一个大圈”“终于圆梦”的女工郑丽婷。
最后两个自然段,才交代招调工作开始以来的踊跃报名情况以及借职介中心主任之口讲述的入户条件等这篇获奖新闻紧凑、简练的叙事方式也值得称道本文刊登于《新传播》杂志2020年第五期《新传播》2020年第五期封面和目录。
往期回顾□3 亿次传播量背后的技术与创意——读特客户端战疫报道方式的成功探索□丰富并深化媒体内容连接功能,对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意义深远价值非凡□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崇尚建功 奋斗有我——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陈寅在青年员工代表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任何时代,思想都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说说“新媒体大咖”梁启超和他的时评写作欢迎关注“新传播智库”!“新传播智库”公号是深圳报业集团《
新传播》杂志推出的新闻研究和探讨的平台,注重理论与学术探析,也重视实战与案例分析,突出引领性、前瞻性和全球视野,力求成为传播力研究思想智库网址:http://xcb.sznews.com/投稿:xcb0755@126.com。
电话:0755-83518875若有意购买纸质版《新传播》杂志,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