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得利家居:宜得利家居官网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9-05
中国家居市场的发展,与房地产相伴而生。如今房地产市场红利消退、增长乏力,家居行业也进入残酷的洗牌阶段。
中国家居市场的发展,与房地产相伴而生如今房地产市场红利消退、增长乏力,家居行业也进入残酷的洗牌阶段加之疫情对线下实体冲击,去年连宜家都被迫三个月连续关闭两家门店,可谓入华24年来最大的败绩然而在中国家居市场,除了宜家之外,还有一条隐秘的“外来鲶鱼”,就是被称为“日本家居之王”的宜得利。
。
宜得利家居成立于1967年,跨过半个多世纪,经受住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冲击,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2002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在日本市场,宜得利产品销量占同业一半以上,大于宜家和无印良品的总和。
从1987年开始,宜得利连续35年销售额和利润同步增长,实现了日本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未曾达成的业绩2014年,宜得利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在武汉开出首店之后陆续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成都、青岛等一、二线城市开店。
宜得利官网显示,目前在中国大陆已拥有66家店铺
和宜家相比,宜得利有近似之处,都是综合家具与家居产品的大卖场;但两者又不尽相同,宜家更大、更重,宜得利更小、更轻因此,从在中国拓店的空间和速度来看,宜得利的拓店空间更大,开店速度也可以更快然而,蛰伏中国近十年,宜得利发展速度并不快。
但是今年以来,宜得利开店速度明显提升,其公开表示预计到2023年在中国内地开出100家店铺行业不景气之时,宜得利突然提速,背后有何底气?11967年,23岁的似鸟昭雄在日本北海道岛西部的札幌市,创立了一家名为“似鸟”的家具店(1985年更名为“宜得利”),店面仅100平米,主要售卖从中国台湾批发进货的家具产品。
四年后,似鸟家具店二号店在北海道郊区开业,占地250平米,一举成为当时最大的家具店
宜得利创始人,似鸟昭雄由于地理位置和大店优势,二号店生意异常红火但开张不久,距离店面500米之外,出现了一家1200平米的更大的家具店随着顾客被分流,似鸟家具店销售额开始下降,从下降20%到下降30%,直至账面出现赤字。
似鸟昭雄为此忧心忡忡为了寻求突破,似鸟昭雄1972年特意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他用一周的时间参观了美国著名的Sears百货商店和Levitz Furniture折扣店似鸟昭雄发现,美国家具店里少有基本款的大型家具,而提高生活品位的地毯、窗帘、寝具等家饰则应有尽有,并且这些店铺设计时尚、陈设合理、色彩协调……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价格只有日本同类家居的1/3。
“我希望日本人也能过上像美国人一样的生活”他由此获得生意突破的灵感“我没法给员工开三倍的工资,但我想或许我可以降低售价,让顾客们只需支付三分之一的钱”回国之后,似鸟昭雄随即在经营上做出了调整:一方面,将室内装饰和家具合二为一;另一方面,确立低价策略。
宜得利增加窗帘、地毯及餐具等家居用品,开始由家具零售商向家居零售商转型只是如何建立和持续保持低价优势?首先,宜得利从供应链上游入手,以直采模式降低成本为了进到价格更便宜的货,似鸟昭雄大量购买资金匮乏、甚至是破产企业的产品。
随着整体销售能力的增强,他开始跟厂家直接合作,进货渠道随之增加宜得利的商品,有一半是直接从厂家而来这一阶段,似鸟昭雄主建了一座家具专用立体仓库建成之后,宜得利实现了从厂家批量购买商品,为扩张分店打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其次,采取从国外进口的经营方式宜得利的制造环节几乎都在海外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急剧升值,次年,宜得利正式开始进口业务,当时主要从劳动力低廉的东南亚国家及地区进口商品其海外采购商品占比约80%,其中中国制造的商品占比60%左右。
似鸟昭雄曾表示,“关键在于我们能将多少制造环节放在海外”再次,海外设厂自主生产,自建物流体系,全产业链布局在原料端,宜得利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原材料采购体系,大量采购物美价廉的原料,运往海外代工厂和自有工厂进行生产;在生产制造端,1994年,宜得利印尼工厂投产,开始进入自主制造环节,2004年,越南工厂也正式开工;在物流运输端,除了日本的10个物流中心外,宜得利自行投资海外物流中心及进出口公司,充分运用区域的贸易优惠政策。
例如,宜得利直营工厂生产出来的家具,并不是直接配送到终端市场,而是全部送到上海和广东惠州的库存中心,全球各地的物流中心向上海、惠州的库存中心订货之后,再送到各地区门市指定地区的消费者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家具配送服务。
可以看出,宜得利全球化的产业布局,成为其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产业链全球化,宜得利取得了在成本上的绝对优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经历了两次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分别是1980年代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和2008年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地产泡沫破裂导致日本的通货紧缩,日本百货业的销售额从1998年起逐年下滑,而这对宜得利来说,反倒成了一个机遇——经济衰退令中产阶级更加精打细算,因此向他们提供特价商品的宜得利倍受青睐,“虽然不够时尚,但他们的商品价格低廉,质量也很好。
”2宜得利与优衣库模式类似:店铺采用大卖场式模式,通过独特的商品策划、开发和销售体系来实现店铺运作的低成本化,两者都打着“极致性价比”标签这个模式迎合了当时的日本经济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造成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
日本年轻人不再敢碰高价奢侈的商品,对“有时尚感、实用,但是价格又不昂贵”的商品产生需求这个时候,宜得利的竞争对手宜家是什么样的呢?——北欧时尚风格,时不时微创新,价格主打中高价格段反观宜得利,主打实用经济、高质低价,从日常用品到大型家具,无一不贯彻简单方便的理念。
在宜得利,不少小件商品只要 100日元就能入手实际上,宜得利与宜家采用的经营模式,都参照了美国服装巨头GAP公司提出的 SPA(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模式:
掌握从设计到生产、售卖整个链路,不仅简化了供应链环节,还最大限度地降低需求预测风险,以及快速实现资金回笼除了价格优势,宜得利还将货品更迭做到极致似鸟昭雄曾分享,在选品上,宜得利的标准是15000个SKU,每年必须更新70%,而其中的20%可能是前一年的爆款,似鸟昭雄曾表示,“爆款的生命周期是一年,而后就会涌入模仿者,想要黏住粉丝,需要不断研发新品。
”资料显示,宜得利自有品牌占比达到了90%再次,重视用户需求,增加细分供给例如宜得利自有品牌的功能性枕头,被做出了四类人群的专供款,如打鼾、气味敏感、肩颈酸、怕热此外,宜得利十分关注其他零售商据正和岛报道,2006年,当宜家在日本开设其首家门店时,宜得利就已经厉兵秣马。
他们每年派出数百名员工,带着摄像头和笔记本去研究加州的宜家商店时任宜家日本总裁的Tommy Kullberg说,“他们从不放过我们运营中的每一处细节”这些年,宜得利一次又一次地派出大批员工飞往美国,考察沃尔玛和塔吉特百货的折扣店。
从商品、生产制造、物流到零售的整合,让宜得利的利润率可以达到16%,远高于日本家具行业5%的平均值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得益于全球产业链布局建立的优势,宜得利在2008年到2012年这4年间,共降价了12次。
每一次大冲击,都成了宜得利往上跨步的阶梯到了2017年,宜得利平均每个月都会新开四家折扣商店,销售沙发、书架、毛巾和餐具等自这年以来,宜得利的股价上涨了21%,较之2012年底翻了两番多,宜得利因此成了日本第三大零售商。
似鸟昭雄的个人资产也随之水涨船高,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他的身家已达约35亿美元32014年,宜得利在武汉群星城开了中国内地首店。
宜得利家居(武汉群星城店)这家位于城市核心区域的首店占地约2000平米大众点评上,多位用户评价,“这家两层的门店东西最全、最好逛”从目前在国内扩张的态势看,宜得利在多个城市和日本永旺集团强捆绑譬如杭州两家门店之一,就开在永旺。
一方面,优先考虑与“老乡”合作;另一方面,日系商场和日系品牌放在一起,也能吸引到部分同方向的消费者步入内地市场之初,宜得利制定了“百店扩张计划”——“到2020年在中国开出100家店铺,2022年开设200家,2032开设1000家。
”不过,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宜得利面临外部竞争与营销策略的两大难题作为竞争对手的宜家和无印良品,早在宜得利进入内地市场之前,就已将自己塑造为一个标榜生活方式的休闲空间而宜得利的优势并不突出:宽泛的受众定位,没有出挑的产品设计风格,缺少品牌辨识度;简单展示货物的产品陈列方式,也没有比消费者融入其中的体验式营销更受欢迎;最致命的是,宜得利至今没有统一的国际品牌名,在美国叫aki-home,在中国台湾被称为宜得利,在内地名字则更多,你可以叫它宜得利、 NITORI、尼达利或者似鸟。
同时,相较于宜家、无印良品乃至此后进入中国的Niko……宜得利作为平价日系品牌显得过于低调,消费者认知度和品牌声量也相对较低国内消费者开始熟悉宜得利,还是进入内地三年之后的 2017 年2017年7月,宜得利将中国大陆的第14家店铺开在了上海。
当天由于客流量爆棚,宜得利不得不采取了进店限流,室外温度近40℃,一大帮人聚集在天桥上排起了长队近几年,宜得利针对中国市场做出不少本土化尝试一方面,在宜得利的门店中,对一些生活场景和商品做出细致划分据《天下网商》报道,光是收纳,就拥有包括玩具、日用品、首饰、化妆品、茶具等在内各个场景的收纳商品。
店内专门针对马桶的特设区域中,则陈列了不同厚度、不同材质的马桶贴,专门清洁智能马桶盖喷嘴的清洁刷、马桶刷以及花洒等其中,花洒还分成了多个细分品类,比如喷雾式花洒、增强水压花洒另一方面,宜得利在内地采用了与日本不同的选址逻辑。
在日本,宜得利多开在郊区,而内地门店则选择先开在市区在不具备品牌影响力的情况下,热闹的市区才会带来更多人流目前,宜得利主要有三类线下店铺模式:位于大型购物中心内的家装店;售卖小件生活用品的家居店Deco Home,以及全品类一站式的大卖场。
在内地,宜得利开在市区的店铺更偏第一类,瞄准市区小型家庭,在商品价格构成中,低价商品约占6成、中间价商品约占4成“瞄准的消费层是20-30岁的女性白领及年轻夫妻”截至目前,宜得利在全球范围内共有800多家店铺,中国是海外布局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大陆已开出66家店铺。
从宜得利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非常善于把握和利用行业拐点进行“弯道提速”今年以来,经过对中国市场近十年的熟悉了解,宜得利的本土化适应期已经完成,加之疫情结束,家居行业进入转型阵痛期,宜得利也开始进入了提速阶段。
在日本市场,宜得利曾打败宜家成为日本家居之王。如今能否在中国市场复制曾经的辉煌?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看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