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美食不可辜负的前一句(唯有美食不可辜负原句苏轼)奔走相告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26
关于苏轼,民间流传的故事太多,与和尚佛印互相调侃啊,和苏小妹斗嘴啊,在我们的印象里,苏轼是一个聪明绝顶,风趣诙谐的老头儿,然而真正走近这位才子,
关于苏轼,民间流传的故事太多,与和尚佛印互相调侃啊,和苏小妹斗嘴啊,在我们的印象里,苏轼是一个聪明绝顶,风趣诙谐的老头儿,然而真正走近这位才子,你会发现,苏轼身上有我们所有年轻人的影子,他身上有一分傻气,真气。
他混迹官场一辈子,始终没学会圆滑世故,至死都在做他自己!曾经的苏轼,和所有年轻人一样,读书时顺风顺水,22岁考中进士,当年他的阅卷老师可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老先生误把苏轼的卷子当成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的,为避嫌,特将此卷定为第二名。
哪知卷头拆开一看,不禁慨叹自己的鲁莽,让苏轼错失榜首的荣耀欧阳修曾在给好友梅圣俞的信中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大意是说,苏试这小伙子文章写得太好了,看起来痛快过瘾,我这个前浪还是赶紧让开一条路,让后浪自已奔涌吧!能得到文坛泰斗如此称赞,苏轼的才华可见一斑。
26岁时,苏轼又参加了制科考试,要知道当年这制科考试可是皇帝为直接选拔人才特设的考试,参考人数4万之众,最后仅录取了40余人,考中的个个都是的万里挑一的才俊,苏轼名列第三等,自此顺顺利利地走上仕途然而,年少得意,人必有些狂傲。
苏轼在朝为官时,正值王安石变法,当时宋神宗决意变法,朝中改革派得势,苏轼并不赞成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不逢迎不站队,主动自请外调,到杭州做通判杭州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既有美食美酒,又远离朝中纷扰,对苏轼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北宋的地方官,是几年一任,在杭州供职期满后,他又去了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看得出,宋神宗是个宽厚之人,他爱惜颇有才华的苏轼,并没有因为苏轼的政治态度为难他可苏轼毕竟少有才名,又被欧阳修力捧,他总有些锋芒,很难做到低调克制。
湖州任满,他在谢恩的上表中小小傲娇了一下,正事汇报完,捎带着发了几句牢骚不料,正是这几句话,被御史告发,指责其暗讽朝政,此时正是改革推行最艰难的阶段,锐意改革的宋神宗很是恼火苏轼的做法简直是跳上狮子的脑袋拔毛。
于是,苏轼的苦日子来了,他在御史台狱受审,所有的诗词作品被人批了个遍,苏试以一个中年人少有的真诚全盘诚认,在一次次深入彻底的地自我剖析之后,最终得到了宋神宗的宽恕,侥幸躲过一劫然而狱中困守,时时面临死别的四个月,让苏轼的精神倍受打击。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此后,苏试被贬谪到偏远的黄州任团练副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黄州的民兵队队长,位卑无权,俸禄微薄,连吃饭也成了问题,无奈之下,他找朋友争取到城东的一处山坡,带着全家开荒种田,日子过得很清苦,然而,对于苏功这个天生乐观派而言,逃过了生死,这些都不是事儿。
就在这里,苏轼写下了《初到黄州》一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对于自称老饕的苏轼而言,黄州是个好地方,放眼望去,山上河里全是好吃的。
河里的鱼很快就进了他的锅里他自己曾说:“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鱼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看来这鱼,他不但自己吃,还常用来待客,至于山上的笋,他不仅自己爱吃,还寄给朋友试吃,寄出去还怕人家不会做,还特地附上菜谱:“我爱拙厨膳,彘肉芼芜莆。
送与江南客,烧煮配香粳”也是在这里,苏轼还写下了《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慢火煨炖,直至汤汁入味,待到皮肉全烂,入口即化,那享受,每天早上来上两碗,果真是好日子。
但猪肉也是肉,就当时苏轼的经济条件来看,顿顿猪肉也不现实,于是,苏轼又发明了“东坡羹““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一瓷盌,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盌覆之。
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菘,是白菜蔓菁是大头菜芦菔是萝卜看文章,苏轼是把白菜、大头菜,萝卜,荠菜,先洗干净,后反复揉搓,把这些菜中的苦汁揉搓出来,然后在锅和碗上都抹上生油,后锅里加水,将所有菜放入煮开的汤中,再在锅上放上大米和生姜,用抹了生油的碗盖上,碗一定不能接触到米饭,否则会有生油味。
这样上有饭,下有菜,一锅出,方便实用认真一想,这好像就是初级版的盖浇饭黄州,日子是极贫苦的,但苏轼充分展示自己作为美食家的天份,将别人不喜不吃的东西,变成自己餐桌上新鲜肥美的享用同样是日子,聪明人就是能让平凡清贫的土地上让生活开出花来。
后来,宋哲宗即位,曾经的改革派受到打击,保守派又被重用苏轼也平步青云,一路做到翰林学士,能为皇帝身边的秘书然而,物极必反,苏轼因为上书对王安石变法的抨击,又一次受到诬陷他没有审时度势,左右逢源,而是再次将自己置于尴尬境地,既不容于新党,也不容于旧党,将只能再次外调。
此后,朝中变动,苏轼被一路贬谪到遥远的惠州此时的苏轼,似首已看透生活本质,他不改乐观本色,又研究出了“苏氏羊肉“吃法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说:“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
骨间亦有微肉,熟者热漉出(不趁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占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大意是说惠州个穷地方,每天只杀一只羊我又不敢跟当地的各位大佬争买羊肉所以就跟杀羊的说给我留点羊骨头。
羊骨头间还有点肉,趁热剔出来,泡点酒,稍微加点盐,烤到微焦时吃剔一天也普能剔下几两肉,不过我挺喜欢吃的经历了生死考验,荣辱浮沉,苏轼,这个天生的乐天派,虽身处困顿,却总能在烟火气息中,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烹饪中,获得最实在的幸福感,他始终不曾亏待过自己的胃,口腹之享永远是他生活中的快乐源泉。
苏轼六十岁时,又被贬谪到儋州儋州在当时是蛮荒之地,一家人来到此时的生活极其困苦,此时的苏轼保持了自己一贯的吃货本色在这里发现了馓子,还饶有兴趣地为卖馓子的老妇人写了一首绝好的“广告“词《戏咏馓子赠邻妪》。
织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把馓子比作美人春睡压扁的“缠臂金“手镯,也就是酷爱美食,一生不改吃货本色的苏轼才能写出这样的比喻来吧在海南时,苏轼觉得当地水质很好,不用来泡茶真是天理难容。
于是,苏轼教当地百姓掘井,最终在城东北角挖出两口井,据说,苏轼临离开岭南时对这两眼泉水念念不忘,在泉边小亭题名也是在这里,苏轼还写下那首著名的《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虽是荒蛮之地,有美食相伴,就足以慰藉一个吃货的心据说,苏轼在吃这方面练就的境界也越来越高,有时,竟可达到无物胜有物的绝妙境界有一次,苏轼闲来无事,与好友刘贡父贫嘴苏轼说:“回想起来,我当年考科举的时候,过的可是清贫,每天都吃“三白饭”——白萝卜,白盐,白米饭。
不过回想那时的三白饭,好像也挺好吃“刘贡父听了,暗暗一笑,说:“我明天请你吃饭“第二天,苏轼兴冲冲地史上到刘家,发现桌上摆着的正是三白饭吃货苏轼大失所望,问“这是什么?“刘贡父说:”你不是说三白饭好吃吗?所以我就请你吃这个皛饭。
“第二天,苏轼回请刘贡父,刘贡父来到苏家,苏轼拉着他聊了一天,也没有端出一点饭来“刘贡父实在饿得扛不住了,忍不住问:“咱们什么时候吃饭啊?”苏轼对着空空的餐桌说:“这就是我请你吃的饭啊——毳饭菜也毛(没有),酒也毛,饭也毛,什么都毛。
”说完,哈哈大笑刘贡父这才明白过来,也大笑:‘你可真行“苏轼,这个仕途坎坷的才子,这个一生对美食充满热情的吃货,面对人生失意,总能在一餐一饭中找到了人生慰藉,他遍尝天下美食,随遇而安之时,不失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把普通,粗糙的食物变成人间美味,生活困顿之际,即使连个菜根也没有,他也能保持着高明的吃货风范。
顺境时,坚守心中真理,守护心中的光明,身处逆境时,又能从身边找寻到许多小美好,用美味的食物安抚自己满是疮痍的心灵,达观快活地面对生活他坚守内心纯真,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一辈子都是一个纯真少年模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