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美食合集(各地美食视频合集)干货分享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20
解读《舌尖上的中国》和《老广的味道》的异同,剖析“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的运营情况。
2023翻转课堂第7期大家好,本期将由彩虹工作坊的陈欣媛为我们讲解《舌尖上的中国》和《老广的味道》这两部纪录片的异同,此外,羊名四海工作坊的沈家琪与梁嘉怡也给我们带来了对“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这个媒体账号运营情况的深度剖析。
让我们一起看下去吧!小编的话
舌尖上的中国/老广的味道
- 简介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陈晓卿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该纪录片的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关闭
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老广的味道》是广东卫视制作播出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是讲述老广记忆深处的广东粤菜以食物为载体,以独特视角深入食材原生地,发掘老广们真实鲜活的日常美食之美--食材蕴含的风物之美、乡土之美、收获耕耘的劳作之美、匠心之美。
节目以独特视角深入广东美食腹地追根溯源,挖掘原汁原味的美食美景,体现特色全粤菜谱以上面的两段视频为例,我们一起深入比较这两档纪录片在声音、文案、视觉和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声音 -人声1.解说声《舌尖上的中国》中是低沉的男声,缓慢地娓娓道来,基本上没有很明显的起伏。
《老广的味道》中的男声相对《舌尖上的中国》洪亮点,整体语速较为缓慢解说为男声的原因:男生音调较低,显得理性、深沉稳重,听起来更大气磅礴而且纪录片大多是客观的叙述,不掺杂过多情感色彩,男声的风格更为符合2.采访声
《舌尖上的中国》基本用普通话,但大部分都带有地方口音《老广的味道》的被采访者基本使用地方方言,例如在介绍潮汕糖葱时就使用潮汕话由于面向观众群体的不同,《舌尖上的中国》主要面向中国人民,《老广的味道》主要面对广东地区的人,所以《舌尖上的中国》多采用普通话,而《老广的味道》多保留原汁原味的方言。
背景声1.配乐声《舌尖上的中国》和《老广的味道》使用的背景音乐声体现着共同的特点在解说和采访时都运用大量的背景音乐声而且背景音乐上的构成是多样的,有用钢琴、长笛、小提琴、大号等等演奏的曲子,但基本都是重复的较为平缓、欢快的音乐。
背景音乐声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配合着画面变化比如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到拉糖这几乎是最后的一步工序时,音乐就变得更急促和轻快,似乎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制作糖葱快要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被采访者说话时音乐声会变小,以便能更清晰听到被采访者的话。
2.现场音乐声《舌尖上的中国》中有煮糖的咕噜声、吃糖的咔擦声、拍糖声。《老广的味道》中是街上买卖糖的交流声,煮糖时的咕噜声、在锅里撕下糖的嘶嘶声、摔糖的砰砰声,切糖的啪嗒声等等。
- 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和《老广的味道》的文案有不少相同点:开头都提出糖果的甜是与喜悦幸福相关联,给人一种甜蜜的感觉之后都以一个糖葱薄饼手工制作者为中心点来介绍糖葱薄饼,以讲故事的方式更加能够满足观众心理需求,也更能打动观众。
以糖葱制作者本人的口吻强调了做糖葱过程中需要用手去触碰高温度的糖,由此练就了手指“不怕烫”的本领,既真实又能让人对糖葱制作者肃然起敬最后由糖再谈到家,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气氛,两个纪录片殊途同归同时,二者的文案也各具特色:。
《舌尖上的中国》说到的“全世界”是立足于中国的视角来讲的,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美食纪录片,是中国美食的一张名片这句话将关注的视角从世界转移到中国,让人自然而然走进中国美食而作为地方美食纪录片的《老广的味道》的视野则更加。
关注地方《老广的味道》中文案更容易引发人们对童年的回忆,唤醒对糖葱的感情开始部分呈现了小孩子与卖糖老人的温馨对话,调动观众的情绪说到糖,最大的受众无疑是小孩子了,糖是小孩子幸福的源泉,在每个人的童年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案巧妙抓住这一大众心理,更能激发人们继续观看的兴趣在描述制糖过程时,《舌尖上的中国》只用了两三句话把整个过程交代清楚,简洁清晰,而且介绍到拉糖步骤就结束了《老广的味道》中对糖葱薄饼的制作过程用了更加细致的笔墨去描写。
对后续步骤也做了介绍,比如合孔、切块,体验感更强
《舌尖上的中国》最后图上这段话作为结束语,含义还只是停留在表层,没有更深入的总结和主题的提升而《老广的味道》在结尾中,提出了食品手工制作者的美好愿景,更隐含了对传统手工食品的传承与发扬,上升到一定的文化价值。
- 视觉 -
《舌尖上的中国》和《老广的味道》这两部纪录片的拍摄镜头和画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只是《舌尖上的中国》该期的主题是“五味的调和”,采用了蒙太奇这一种艺术创作手法,把不同地域的人们制作美食的场景完美结合在一起,构造成更深层次的表意空间,而《老广的味道》该期的主题是“零食记忆”,把每一种美食都分开来详细介绍。
《老广的味道》中涉及到的制作糖葱的画面比《舌尖上的中国》多,内容更详细- 主题 -《老广的味道》侧重于味道和情怀南方周末的记者在采访《老广的味道》导演李伊平时问到,美食科普,文化情怀,人物故事这三者在美食类纪录片中该如何平衡。
李伊平认为,拍美食节目还是要回到初心,不离开味道讲好故事,不要老想着讲道理先有意思再有意义尤其在叙述的时候对择情和文化点的铺陈要克制,类似于地理文化信息,咱们可以打碎了操在片子里面,避免大段的评述,要回到行为,回到现场,要留一点白,让观众自己去体味。
《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线,展现中国元素“景”为“象”,“和谐”为“意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空间内进行的,因而研究人类文化发展时绝不能忽略地理环境及其作用”引用自肖珉:《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从看民俗纪录片的中国文化传播》。
中国人俗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理环境不同,物产不同,人们的饮食自然有差异,以各地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作为美食的“背景”,同样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舌尖》里中国化地理景象几乎在每集中都会表现这种中国化的景象描述随手拈来。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 简介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这条账号的类型定位是属于科普知识类,涉及人文、自然、地质等主题。按主题可以划分为“网络热门生物鉴定”和“亮记赶海”等栏目。
最热门的“网络热门生物鉴定”这个主题,主要是采用一种答疑解惑的参与式视频形式去传播科普知识,这些知识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满足了一些观众猎奇、探索的求知欲他的视频主要素材来源是其他营销号的视频内容以及他自己在生活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说起这个科普账号,我们不能不提起小亮“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的发展史短视频“鉴定”热起源于无穷小亮在2020年4月17日发布的一个视频在抖音上收到超过200万的点赞量,在这之前他发布的科普视频通常只针对一个对象,而这次他发布的是多个视频鉴定合集。
此后“亮记生物鉴定合集“成为固定项目,在B站上,每一条“亮记鉴定”都能获得上百万的播放量在视频中,小亮不仅会严谨细致的进行生物鉴定,还会对各种“天方夜谭”的原视频进行吐槽,兴起了还会露面向镜头前的“无知网友”施以“重击”(翻页)。
,他自带的独特冷幽默更让大批观众捧腹,弹幕上一片“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些是视频中的一些比较有趣的画面,被网友做成了表情包,广泛流传。
同时,小亮的鉴定视频也在网络上,揭起一股“鉴定热”的风潮,很多人都开始制作这种鉴定类的视频。
“水猴子”固定环节是张辰亮视频内容及文案的一大特色在回答网友的提问时,总有人问水猴子是什么而搞科普的、搞科学的人不屑于说这个事,导致很多人以为这是真的因为没有人说它是假的呀往后每一期节目里都有水猴子出现。
这也成为了“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的节目特色- 特点 -第一点是互动性,从整体上来看,小亮的账号是一种参与式传播,是区别于以精英为传播主体的大众传播模式,强调对话与大众参与,属于一种横向(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与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
(引用自《泛知识类短视频的参与式科普研究——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抖音号为例》)其中包括作为运营者的小亮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即观众会通过在评论区或者私信投稿视频的方式向运营者求解,而运营者则运用专业知识回答观众,传播科普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询问回复形成双向互动同时互动的平台也是多元的,不局限于某一平台,在小红书,微博,b站等平台都有观众在评论区下方发出疑问
其次是运营者与视频创作者的互动。视频创作者会在视频中发出询问,而运营者会把这些视频作为自己的素材,在互动过程中回答疑问,也鉴定打假其中的内容。
第二点是传递性根据互动性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三者是有传递联结的关系观众发现某些视频创作者的存在伪科普问题,就向小亮投稿,小亮把这些视频作为素材去鉴定,视频创作者在发现被鉴定后会作出相应的改进这样很大程度上能激起公众的科普参与热情。
整个过程让科普视频往正向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泛知识类短视频的参与式科普研究——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抖音号为例》第三点是贴热点从编辑角度上看,要想让自己传播的东西有新流量的引入,很巧妙的方法就是贴近当下实际的热点例如前两年短视频流行起一股“赶海风”,小亮抓住了这个趋势,建立了一个合集,陆陆续续发自己赶海的视频,提升了不少关注度。
此外他也联系时事新闻,像云南大象结队出走时他就出了这么一个科普视频,而这边这个云南女子中毒的新闻,他就根据这个介绍了一些吃了会产生不同幻觉的菌类。
说到联动衍生,这个大家应该不陌生除了担任《博物》杂志的副主编,小亮自己也有著书他的《海错图笔记》自2016年发行,如今已经出到了最终章《海错图笔记》里的海错图是清代画家聂璜的代表作,一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但因时代所限,书中也有很多不准确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的外形,就会有很大失真,小亮的“笔记”便是主要负责进行海错图的考证、勘误。
他在《海错图》的宣传视频说过,聂璜在海错图里频频提及“以俟后有博识者辨之”而小亮则在视频里说道:“凡是他不清楚的问题,我基本都做出了回答”这段话让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勘误与科普,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同好者对话,在小亮看来,人类的文明是一场又一场的记忆交换,非常具有人文价值。
此书的主要推广方式为签绘+线上(京东)+线下。张辰亮有时候会在“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账号中推广自己的书,在视频中提到什么物种,就会翻开书讲解,同时挂一个图书的小黄车链接。
第四是存在问题从传媒的角度去审视小亮视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多平台内容同质化从19年到现在,小亮整体的视频风格和内容变动较小,还是以收集视频素材去打假辟谣第二个是视频形式单一的问题,没有太复杂的视频剪辑处理,标题也一直都很简单,创作类型也并没有很丰富,较为突出的还是“网络热传生物鉴定”。
最近一个月内粉丝涨幅的数据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表明在不断变动的新媒体大环境下,如果创作风格一直是固定的话,很可能会消磨用户的新鲜感
作为视频科普工作者,小亮承担了一个“老师”的角色,为众多网友科普知识但是网友们多为“伸手党”,不懂就问,不会就直接@小亮老师,其中许多内容小亮之前讲过的,因而没有回答,有些网友就会“粉转黑”,开始诋毁小亮眼高于顶。
同时,在ai技术的发展下,一些“AI”谣言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真,这是科普工作者疲于应对的种种情况下,作为科普者的小亮其实也在面临着问题是坚守本心,还是改进创新?前者,就是继续现在的创作,继续回答问题,同时冷处理一些已经回答过的问题。
后者,就是发现其他的创作方式,改变目前的做法,以迎合观众为创作导向但对于小亮来说,热度的提升利益的营销并不是他的核心目的他向来一直坚持的,就是做纯粹的科普,把知识传播出去从创作者的角度,他愿意选择的是坚持自己所想。
从传媒者的角度看,他又不得不要去面对大环境下的传播因素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如何继续经营账号,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 介绍人 -
陈欣媛彩虹工作坊羊名四海工作坊沈家琪&梁嘉怡
文稿撰写 |彩虹工作坊 羊名四海工作坊图文排版丨黄少青初审丨梁嘉怡复审 | 沈家琪终审丨冯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