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美食漫画(中国各地著名美食)万万没想到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27
在中国吃货的手里,食物不仅被吃出了百般花样,还吃出了各种名堂。
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灿烂丰富、博大精深,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国有句谚语说:“民以食为天”,的确,在“吃”这一领域,必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始终被追赶从未被超越的领域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也展现出“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孔子还曾在《论语》中发表过:“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饮食理论有人说:“生活就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是的,这就是生活呀!一日三餐,吃饱穿暖,是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追求目标。
疫情下,武汉是碗“热干面”中国人大多喜欢看美食节目,为什么呢?那大概是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人镌刻进灵魂深处对家乡这片土地上美食的热爱在中国,每个地区都有它的特色美食,那一道道菜品,不仅可以用来填饱肚子,更是可以作为一张文化名片,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信息,不断地诉说着独具魅力的中国故事和独具特色的中国品味。
就像北京的烤鸭、山东的煎饼果子、四川的火锅、南京的鸭血粉丝汤……以及武汉的热干面2020年,从冬天到春天,再到即将到来的夏天,我们度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日子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各行各业,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一位26岁的天津姑娘以“热干面”为主角,画了几张疫情应援漫画,在网络上几度刷屏,温暖和鼓舞了无数人1月30日,一张叫做《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的应援漫画完成接着,3月25日《热干面醒了》完成,4月7日《热干面,好久不见》完成。
漫画中,小鸡炖蘑菇、煎饼果子、驴肉火烧、臭豆腐、佛跳墙……都来为病房中的武汉热干面加油;然后,热干面小朋友走到了窗前和朋友们打招呼,各位美食宝宝的状态都好了很多;最终,热干面小朋友,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朋友们身边。
这组漫画,向我们表达了“团聚”和“感恩”,我们感恩并牢记着冲在前线的医护人员、连夜建设医院的工人们、坚守在各个社区的志愿者……,也不忘全国各地人民的团结和相互支持在中国,每一种地方特色美食,都代表着一种熟悉的地方味道,将人们与自己的故乡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而用全国各地的美食为武汉加油,其实就是用“熟悉的味道唤起大家的温暖与爱。”这是全国人民对武汉的加油,大概也是疫情期间最有烟火气的应援。
父母辈,当年吃的也太好了2020年,不仅有美食与疫情,还有第一批达到30岁的90后馋猫儿时,我们的梦想是“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如今,我们终于实现了儿时的理想:“国家一级珍珠奶茶品鉴师”“著名撸串冒火星子表演艺术家”。
“花样涮火锅团体赛铜锅组冠军”……原以为,这些“伟大成就”,是我们父母辈想都不敢想的因为他们经历的粮票时代,似乎就一个字:穷然而,你以为他们过得日子是棒子面、蒸榆钱、过年才能吃顿红烧带鱼,冬天只有白菜萝卜……那还真是想多了!。
35年前,日本人在中国拍摄了一部美食纪录片《中国之食文化》,点开它,里面藏着1985年,最好吃的中国在中国人的常识里,北京是咸、江南是甜、粤菜都淡,四川全辣而在父母辈时期的中国菜,却完全不是我们以为的样子。
“小麦粉制品”虽然暴露了北京美食充满碳水这件事,但论起高端,北京菜也绝不含糊。“芙蓉燕菜”以蒸蛋白打底,配合手工清洗的燕窝丝,蒸制后再浇汁,色香味俱在。
“金鱼鸭掌”光是摆盘就让人不忍下箸。
宫廷菜、家常菜样样诱人,做菜的大厨们也个个都是人间兵器。为羊肉切片、为水发鱿鱼打花刀,刀刀精细,只看着就令人极度舒适。
再看江南,物产之丰饶,冠绝天下。小气?自然不存在的。这么大的鮰鱼!
这么大的青鱼!
这么大的锅巴!
江南美食都不用看烧制,光是个头儿就已经赢了。再来看广东,一道“百花争艳鸭”,以炸鸭块、蟹黄、鹅肾、虾胶、鱿鱼调制,鸭肉与干鲜海味花团锦簇,令人目不暇接。
而说起对原材料近乎整容的处理,那就是国菜美学达到极致后,产生的独特艺术甚至连早茶点心,都有着奇妙的复合感:奶油百篇糕,将蒸好的蛋糕切成小块,混入椰蓉、榄仁为馅,再以面皮包裹,一层皮一层馅,反复几层后,在表层撒上咸蛋黄与鸡蛋松,再次蒸制,才是“糕中有糕”的一道点心。
最后看四川,我们眼里的馆子水平,在四川,似乎也不过是一般家常菜。一户普通家庭,男主人下班买回一只熟鸡,剔骨切肉时,用菜刀拍松,调好蘸水,就是一盘棒棒鸡;
40年的老泡菜坛子,捞起一把豆角、两根黄瓜,再来点泡椒莲花白,够四口人一顿了;
就连闻名天下的豆瓣鲫鱼,在川人看来,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一道菜。
看完纪录片,震惊过后,大脑里大概只剩下了一句话:“爸、妈,你们当年也吃得太好了吧!”
在古代,诗歌中藏着的都是美食在中国,单一碗面条就能有数十种做法:炸酱面、烩面、热干面、担担面......而这每一种都是经历了几朝几代更迭进步才发展完善一碗面条都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才能为自己“正名”,更不要提以鲁、川、粤、苏、浙、闽、湘、徽八大菜系为主体的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形成了。
中国人的饮食之路上,传承与创新相依,味觉与视觉相衬,无论烹调技艺如何进步变化,不变的,是国人对味道和文化的追求。
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那是从古至今都不变的传承,说中国人的“吃”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实不为过在历史上,我们就拥有着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并为此而骄傲就连代表中国文化灿烂巅峰的唐诗宋词,其中也暗藏着诗人们对美食的追求:。
有爱吃米饭的,写下“长碓(对)捣珠照地光, 大甑(憎)炊玉连村香”;有想吃烤饼的,写下“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有钟情面条的,写下“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还有南方朋友爱汤圆的,写下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甘肃朋友思念羊肉泡馍和野味腊肉干,写下“秦烹惟羊羹,陇馔(转)有熊腊”;……在中国吃货的手里,食物不仅被吃出了百般花样,还吃出了各种名堂想要探索更多中国美食的起源和故事,对中国历史、诗人趣闻感到好奇,这档。
《老王撩历史:唐诗宋词里的吃货朋友圈》的课程推荐给您。
这是一档听了会饿的历史课哦~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即可购买课程。编辑:杨初一-END-
点亮“在看”,让好内容遇见懂的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