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美食特色和制作过程作文(一道美食的制作过程作文500字)万万没想到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1-2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孙 浩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孙 浩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叶小源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近年来,国产美食题材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影响下,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模式。
《早餐中国》《寻味顺德》《新疆味道》《舌尖上的重庆》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地域特色、餐饮类型等方面分散发力,开启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纪元在当下“群雄割据”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一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纪录片《人生一串》从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以小众化另类视角阐释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多样性。
本文以地域空间的建构、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工匠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从怀旧的视角对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进行了解读关键词:怀旧 《人生一串》 艺术表达 叙事特征引言
伴随着网络传播的兴盛,美食题材纪录片也在受众的高度关注中开启了多元化、多维度的题材探索与创新与以往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不同,《人生一串》极具市井气息,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去展现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
在这部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纪录片中,“怀旧”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元素,然而“怀旧”最早被认为是一种病症1959年前苏联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博士在其著作《怀旧的未来》中将怀旧行为分成两大类: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
直到1979年,社会学家弗雷德·戴维斯才做出了“怀旧是一种对往事、故人、老家和过去岁月的缅怀之情”的现代意义上的解释在纪录片《人生一串》中,怀旧提供的是对于过去的某些模仿,影片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其能指符号,统一指向某一个过去的时态。
这种“另辟蹊径”的探索模式与艺术表达形式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 NO.1地域空间的时代性建构:去束缚化的场地选择
烧烤在中国的饮食历史上已有千年之久,也是人类从生食转为熟食的始祖级烹饪方式,自伏羲取“天火”烹食之后,烧烤这种烹饪方式便在中华大地盛行经过了千年的锤炼,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多元价值的烧烤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烧烤从现实主义出发,以进取的姿态拓展着它的文化与经济疆域。
烧烤的经营方式,也在向着三个向度扩展,其一是仍保持街头巷尾的烧烤,其二是饭店式集约化烧烤,其三就是户外烧烤“在野精神”始终蕴涵渔猎时代的狂放与浪漫并不断地延伸,篝火烤炙而食的场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和欢乐气氛是人们无法抗拒的。
烧烤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一方面是指它包含的物质的原味和粗鄙化即食效果中对惯常饮食的反叛,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类远祖饮食记忆符码的认同事实上,在过去的时间里烧烤对人类一直都是一种形式上与味觉上的诱惑然而,相对于颇有仪式感的正餐晚宴,烧烤的场地选择与进食过程所带来的精神自由却是独特的。
《人生一串》摄制组的6个导演分组,横跨27个省份从500多家烧烤摊中筛选出30个进行拍摄,这些烧烤摊的共同之处除了美食都极具特色之外,还作为一个追忆的场地像磁场一样吸引着人们前往、寻觅相对于传统餐饮而言,烧烤的场地选择随意化成分较多,可以存在于街头市井之间,也可以立足于门店之内。
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烧烤场地依旧选择了监管疲乏地带例如,在《人生一串》中,有街边支摊的茄子妹烧烤;有在武汉铁四院路建设新村南区空地上的长毛骑行客烧烤;也有在郑州不知名小巷内的岳文生烧烤;还有以“走鬼”为代名词的流动摊位福州阿龙烧烤等。
与有着较为严苛的管理制度的商场店面或名牌酒楼相比,这些都市边角地段成为神秘的隐藏“副本”,这种存在形式与烧烤本身自带的饮食方式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随性、自由、放松等均是其标签一众烧烤摊都是人们唤醒怀旧记忆的地点,在《比夜更黑》这一集中,食客对烧烤老炮小军的烧烤摊评价道,“我就总感觉在外面吃再多吃再好,总没有家乡这味儿”;茄子妹的小摊不仅延续了老街的余温,还让熟客通过美味找回了往日的感觉;又如商老三在扬州中学门口烤了十三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他在那些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是不可撼动的心理位置。
有食客说,“可能我10年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了,当他第一眼见到我的时候,他会本能地叫出我的名字”,也有食客说,“吃的是一种感情、一种情怀”,可见商老三的烧烤店就是扬州中学毕业生追忆往事的秘密基地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场地的选择体现了传播的仪式化。
从食客的角度来说,通过口口相传,甚至是微博微信的范围定位,找到“传说”中的神奇摊位,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找寻的过程,在这些摊位里,不需要时刻注意言行,食客摆脱了平日里“镜中我”的束缚,完成了做回自我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本身就能带来“世外桃源”般的愉悦。
从受众的视角来看,对不同地域的多重饮食文化习惯进行窥探,总可以产生他乡审美兴趣,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向往单纯地渴望着纪录片中身处各地城市间的“秘密基地”,可远观但无法触及的各地特色烤品,只能通过弹幕与评论来表达自身的审美愉悦,这不仅仅是因为美食本身散发的诱惑,也是场地在无拘束化环境下带来的视觉解放,在屏幕前与片内食客一同体验着现实当中无法体验的快感。
这无疑是从历史的角度寻找到了一种时代的共鸣,无论烤品的形式如何千变万化,时间如何斗转星移,饮食的方式与地点却与记忆中的景象完全重合在《人生一串》中,许多烧烤摊都不曾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这种固守与城市社会的迅速变迁形成了鲜明对比,继而引起了观众的怀旧联想。
无论是烧烤摊上的特色食物,还是不同城市烧烤摊的特色模样,都在片中被无限放大,成为一种怀旧的象征,观众看到这些烧烤摊和这些发生在烧烤摊里的故事,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过往的怀念 NO.2共鸣与共性:多重维度下的用户参与
在《人生一串》的制作中,导演陈英杰秉承着“七分食材两分人,外加一分背景故事”的创作理念,确立了此片的制作结构每一集均由几个有着内在关联的小故事组成,而每个小故事的台前幕后,都聚集了大批量的用户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着不同维度上的参与。
这些参与形式没有固定的顺序,有的是先后进行的,有的是同步进行的首先是弹幕式参与弹幕是用户基于影像的第一反应,是对影像所呈现内容的直观反馈,它是影像缔造者与用户之间共同创造的信息形式,同时也是用户群体对影像本身的二次创作。
作为b站的一大特色,弹幕为视频内容增添了许多趣味与内核由于该片的内容是探寻国内各地特色烧烤,两季共呈现了国内60多处地点,每次影片地点出现更替时,首当其冲的弹幕信息是用户的身份归属与地域的认同例如第一季第六集的“朝圣之地”中,当镜头从扬州中学转向了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门口时,满屏的弹幕均以福州为地域主题展开讨论,除了福州“地头蛇”的身份展示以外,还有身处福州的外来“学生党”,甚至有很多“未到福州心却在”的弹幕。
弹幕承载了受众对地域的认同感,也折射了受众对影片中所展示的烤品的共鸣毋庸置疑的是,精致的制作过程与食客用餐时的抓拍神态,让屏幕前的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姿态转换为敲击弹幕的热情每集结尾处,大量的“多谢款待”铺满整个屏幕,以此来表达他们虽未曾到访,但已有享受美食过程的满足。
其次是评论式参与评论是基于用户体验后的直观反馈形式,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已经成为最普遍的用户参与途径《人生一串》的评论区除了用户对内容的肯定与感悟,还出现了以导演陈英杰为代表的摄制组留言评论,他们将拍摄的“幕后花絮”以评论的形式呈现,与观影的用户积极互动。
除此之外,片中故事的主人公也开通了B站账号,在评论区里发言,例如“福州全球信赖阿龙烧烤”“沙龙韵味熊氏烧烤”等摄制组与拍摄对象以观众的形态出现在评论区,无疑激起了用户更强烈的互动积极性与探索欲,极大增加了用户黏性。
影片的每一集都是以主题形式开启的美食叙事之旅,针对不同的主题,用户会在评论区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展开主题元素的分析,例如第二季第三集“吃不吃辣”中,是以“辣”为主题的烤品“串烧”,其中提到了江西“沙龙韵味熊氏烧烤”,该店的特色为“南昌最辣”烤鸡脚,而针对“最辣”二字,用户已经忽略了地域限制,以文案解说词“辣到灵魂深处”为标榜,全盘分析国内最辣地域为何处。
这种类型的评论俨然将参与的程度从简单的观后感升华成主题解析,为影片的传播与后续制作都提供了强有力的用户基础最后是实地体验式参与对于烤品的评价,食客的反馈才是最有力的传播效果口碑传播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的认可程度极高,而用户的真实需求在实地体验的食客反馈中得到了满足。
《人生一串》里大量食客评论式的镜头书写使屏幕前的用户寻找到了现场体验的共鸣感,食客直面镜头,对烤品的描述与饮食过程中的反应,都让正在观看影片的用户犹如亲临现场,对目标烤品味觉的猜想直接转化成为访客嘴中真实的评价。
为了满足散布广泛的用户群体因地域限制不能“以身试吃”的遗憾,b站官方授权体验店开启了线下运营模式,真正做到了线上线下联动营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影片中所涉及的经典烤品的渴望虽然减少了各类特色的环境体验,但在经济层面上创造了应有的价值,也让用户集中开启了实地体验的参与形式。
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极大地增强了《人生一串》创作团队与用户群体的互动性,让他们以最短的时间获取了海量的信息反馈,也让用户无意识地沉浸其中,这样的参与方式让用户从最初的旁观者、窥探者变成了实际的参与者不仅如此,由于大量的弹幕与评论的影响,《人生一串》在第二季中创作者预留了多处“留言”气口,其目的就是留出充足的节点让用户尽可能地参与进来。
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和交互式的制作理念,创造了用户群体全新的内容消费方式,不仅能够做到观赏性与参与性并存,还能够增添一定的趣味性,甚至衍生出弹幕呼应弹幕的现象 NO.3记忆寻觅:怀旧视角下的叙事特征
美国当代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说:“叙事视角不是作为一种传达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而加上去的,相反,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角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1] 在叙事层面上,《人生一串》专注于展现一个中心的不同方面,但不同故事的挖掘与诠释均带有怀旧元素。
怀旧是在一个能够唤起观众自主回忆的时代背景中来演绎某个虚构的故事,它给观众带来的并不仅是故事感,更是通过营造出真实感而把观众带入到自己过去的个体经验中,所以会产生多样化、个性化、自由化的理解与阐释当前怀旧早已成我国美食题材纪录片的一大叙事特征,如《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黄馍馍是承载着儿时对炊具中半成品食材的期待,《风味人间》里的鸡头米蕴含着父母与子女间亲密的羁绊,而在《人生一串》中,怀旧所展现的是另一种对过往的缅怀之情。
01烟雾缭绕背后的故事化人生纪录片本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描述,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经过后期的艺术加工形成了独特的影像呈现,真实且实际的影像表达让本应该平淡无奇的影像记录展现出了新的叙事特色故事化是近年来纪录片的制作趋势,通过故事的讲述过程逐渐衬托出主人公的个性与生活遭遇,而听故事的观众也极易将自我不经意地放置于故事当中,与故事的主人公达成一种经历融合,进而产生个性与生活遭遇层面上的共鸣。
这种艺术手法将观众从单纯的旁观者变成了故事人物,例如《人生一串》中茄子妹与覃哥的摊位毗邻,两人相互帮忙扶持,最终走到了一起;四川成都校门口烤鸡屁股的陈 孃 与隔壁烤鸡屁股的李叔竟然是相濡以沫的夫妻;福州“走鬼”阿龙一家人晚九朝五的努力出摊,为了能够攒足租店面的资金,虽然这些都是当地“烧烤界”的明星,但也是平凡的普通人,有着与常人一样的困扰与苦恼,也有着同样的喜悦与梦想。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个人所呈现的故事结构与承载内容都是极为有限的,但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碰撞所激发出来的情节却是复杂且丰富的茄子妹倘若没有了覃哥的衬托,将会显得平淡无奇;陈 孃 没有了老伴李叔的“商业竞争”,就失去了食客玩笑般调侃的乐趣;阿龙若不是了为家庭奔波,无法凸显他自诩的人生价值。
人与食物的结合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紧密关系,当加入他人情感和劳动时,就造成了更加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成就了故事的跌宕起伏02仪式观下的个体成长记忆在中学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偷食”的过往,这里的“偷食”往往指的是偷偷购买并食用校门口周边的“垃圾”食品。
烧烤食品因原材料来路不明、烟熏火燎、调料过重等各方面综合因素被多数学校列为禁止购买名单之中,然而在青春正盛的青少年眼里,这些烤品通常能够带来的不仅仅是味觉上的刺激,更能缓解学习与备考时的压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同学之间的“义气”之情,放学后冲破重重阻碍去吃几串烧烤成为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友情仪式。
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并非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2] 在《人生一串》所表现的烧烤故事情节中,许多人对于烧烤摊的选择与驻足,不仅仅是因为食物本身的魅力,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对于烧烤的一种追忆与怀念,通过围桌而坐的畅谈,忆往昔峥嵘岁月,传递出的是个体成长的记忆。
面对镜头时,许多的回答都是“小时候就是这个味儿”,不论是哪种主题或切换为哪类烤品,都离不开味觉的认知小时候的味道将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进行了串联,创造了一个成长过程的有力见证,同时这种味道也成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贯穿在人的一生当中,与“人生一串”的主题紧密相连。
03工匠精神的现实体现与书写当今社会风气日益浮躁,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艰难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利益,“短、平、快”的即时利益充斥着各行各业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已呈常态化,这种唯利而行的理念即将成为所有行业的阻碍,因此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态度急需进入当前人们的对待工作的态度中,对现从事的行业进行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报告中的重要原因。
三百六十行,行行需匠人,上至航空机械、满汉全席,下到穿针引线、夜市小摊,哪里都离不开匠人的敬业与钻研匠人的工匠精神除了对专业的执着与名利的淡薄,更多的是对行业长久的专注程度,这种专注来源于对当下浮华现象的反抗。
《人生一串》中更多的是书写工业化时代食客对与烧烤匠人的认同,它反衬出来的是商业化都市浮躁的利益追求片中的“烧烤达人”无一不对自家的产品精磨细雕,从原材料到制作流畅,再到口味调制,经历的是匠人精神层层把关。
《人生一串》里许多店主的精致把关精神的实质是对“怀旧”的一种追求,是“老味道”与“老手法”的一种崇敬与求索例如山东烟台的阿宋烧烤,复古怀旧的店面装饰加上“让时光倒流”的墙纸标语,不经意间让人们开始回味20世纪90年代的淳朴时光,气氛的营造是老板阿宋对过往的一种缅怀,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铭记那个年代的精致味觉。
多年的职业精神让阿宋能够从食材当中优中选精,货源短缺也绝不以次充好,用阿宋的话来说,来店里的都是“会吃的、懂吃的人,他们口味刁钻,怀念的还是老烟台的味道”;有着湖南岳阳的烧烤传奇之称的王阳历,专注烧烤行业30余年,一直守护着岳阳“老味道”,虔诚地对待每一次制作过程,他朴实且简单的理念就是“用心烤,不用心烤这辈子都烤不好,以心得心,以心换心”;西安的杨姐,“一把烤出300肉串,为了让肉串均匀受热,一分钟翻腾近200余次”,将烧烤的翻转技术发挥到了极致,究其原因则是对烧烤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传统西安烧烤“原味”的继承。
NO.4结语
纪录片作为一种富含特殊意义的媒介形态,对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渠道,更是文化价值的记忆与表达形式,在纪录片《人生一串》能够抓住国人对烧烤的独特情怀,营造一场炭火上的饕餮盛宴,本身就是对烧烤文化的一种传承。
片中蕴含的怀旧元素时刻地提醒着人们,随着城市化的拓展,曾经的街巷边摊,已经逐渐被取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但味觉的记忆却不会消失,因为它包含了具象事物的抽象化情感寄托地点是乡愁的标志,活跃的用户参与是对自身经历的一种诉说,对“老味道”的坚持是不忘初心的宣召。
怀旧有功有过,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将怀旧照进现实,发掘过往的精神价值,获取一种积极的动力在创作过程中,《人生一串》系列更注重的是“角落”文化,偏倚于小众“口味”,聚焦于中低阶层的大众生活,以微观的视角探究城镇角落的点点滴滴,更适合成为民间烟火气息代言。
然而,《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为传统美食纪录片的代表,其创作理念多秉承着家国情怀与人文故事双重叙事维度,从宏观的视角透视当代国人对美食的敬畏与传承,更多地呈现出国人的责任担当无论是微观的探究或是宏观的探索,美食类纪录片诠释的故事化核心是以美食为契物,连接着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情感与思念。
虽然《人生一串》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诸如“俗”文化的特质凸显、宣扬野生动物烤食过程等,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生一串》从文案的解说、内容的选取、主题的表达等方面体现了现代美食题材纪录片的特点,去精英化的表达方式让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与大众文化相融合,这种就地取材的运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纪录片的存活率,也给今后的网生纪录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实例。
基金项目:论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全媒体时代国产主旋律电影传播体系的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21DXWJ04)阶段性研究成果;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项目编号:2019RWH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 释:[1]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58-159.[2]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参考文献:1.范波.从看国产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J].中国电视,2019(9).
2.陈家洋.论当下中国纪录片对工匠精神的建构[J].中国电视,2017(10).3.肖清.:中国美食纪录片新范式[J].当代电视,2018(12).4.贺艳.纪录片叙事特征研究[J].中国电视,2012(9).
5.戚涛,朱妤双.情感、认知与身份:怀旧的图式化重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来源:东南传播2021年第11期,总第207期【责任编辑:温华英】编辑:黄雪敏 王钰翎审核:温华英 刘君荣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文章
《东南传播》每本定价20元,全年定价240元可随时破月征订,欢迎订阅!联系电话:0591-87522929投稿邮箱:dncbtougao@163.com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觉得不错,请点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