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价格的分类(旅游群体分类)难以置信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31
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旅游度假区的等级划分和依据、总则、基本条件、省级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条件。本文件适用于旅游度假区的等级认定与
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旅游度假区的等级划分和依据、总则、基本条件、省级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条件本文件适用于旅游度假区的等级认定与复核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68(所有部分)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T 10001(所有部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 14308——2010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17695 印刷品用公共信息图形标志GB/T 18972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3——2022 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GB/T 26353 旅游娱乐场所基础设施管理及服务规范GB/T 26354 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GB/T26355 旅游景区服务指南GB/T26356旅游购物场所服务质量要求
GB/T 30240(所有部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GB/T36309公共文化资源分类GB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LB/T 065——2019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
ISO14785 旅游信息中心 游客咨询与接待服务 规范要求(Tourist information offices—Tourist information and reception services—Requirements)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旅游度假区 tourist resort以提供住宿、餐饮、购物、康养、休闲、娱乐等度假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有明确空间边界和独立管理运营机构的集聚区3.2度假资源 resort’s resource。
可转化为度假产品(3.3)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注∶常见的度假资源如海滨(海岛)、温泉、冰雪、山地、森林、河湖、乡村田园、古城、古镇、特色村镇、文物与文化遗产、创意设计、节赛演艺、主题活动、气候物产等3.3度假产品 resorts product
供度假旅游者体验和消费的多样化设施设备、物品、项目和服务的总称3.4核心度假产品 resorts core product旅游度假区内最具吸引力、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度假产品3.5度假住宿设施 resorts accommodation。
为满足旅游者度假需求,以提供住宿服务为主,并能与其他多样化度假产品(3.3)配套兼容的设施注∶常见的度假住宿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星级饭店、旅游民宿、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精品旅游饭店、休闲露营地等4 等级划分和依据。
4.1 等级划分将旅游度假区等级从低到高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等级4.2 划分依据在符合第5章和第6章基础上,以旅游度假区的度假资源与环境、度假产品、度假公共服务、管理与运营、市场结构与影响力、生态文明与社会效益为等级划分依据。
等级划分条件对照见附录A5 总则5.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2 遵循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和运营符合低碳要求5.3 宣传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厉行节约和绿色消费5.4 土地利用和项目建设无违法违规行为,设施设备和管理运营符合安全、消防、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劳动合同等法律法规要求。
5.5 安保应急制度健全,具备公共卫生防疫能力6 基本条件6.1 应具备良好的度假资源条件,且无多发性不可规避的自然灾害度假资源类型按照GB/T36309 和GB/T189726.2 度假环境质量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全年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符合GB3095—2012的二类区标准;住宿客房声环境质量达到GB3096—2008的1类标准;与人体接触的地表水质量达到GB3838—2002的Ⅲ类标准;土壤质量符合GB15618和GB36600的要求。
6.3 面积范围应合理、空间边界应明确6.4 应具有统一独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构6.5 应具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和批复的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符合相应管控要求6.6 度假住宿设施应品质优良,规模和种类应满足旅游接待需求。
6.7 旅游度假区内用于产权出售的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与旅游接待设施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应不大于1∶26.8 应满足老幼、母婴、残障等旅游者的需求,配置相应的专用设施和服务6.9 应品牌影响力强,市场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和游客满意度高。
6.10 近3年应未发生重大环保事故、重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负面舆情7 省级旅游度假区条件7.1 度假资源与环境7.1.1 度假资源7.1.1.1 应具有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品质优良的度假资源。
7.1.1.2 主要的度假资源宜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具有一定独特性7.1.1.3 度假资源丰富,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度假资源总体规模能满足度假产品转化利用的需要7.1.2 度假环境7.1.2.1 整体自然环境应适合开展相应的度假活动。
每年适宜度假的时长应不低于3个月7.1.2.2 宜通过非遗体验、文创商品、节会展演等多种形式体现人文特色7.1.2.3 建成环境应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设施建设应选址得当、布局合理,不破坏地形地貌及生态系统。
7.1.2.4 规划中宜对建设用地的诸项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既能够与环境相融合,又能够体现集约用地理念7.1.2.5 人工绿化宜采用乡土植物,具乡土特色且生态效益高。
7.1.2.6 所在地级市宜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和相应的旅游接待能力7.1.2.7 应营造闲适宜人、独具特色的度假氛围主要道路、主要出入口、集散广场等重要空间应设置旅游度假区标识形象7.2 度假产品7.2.1 通则
7.2.1.1 度假产品应类型丰富,除住宿、餐饮、购物外,所提供的度假产品不少于3种类型,总体规模与需求相匹配注∶常见的度假产品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住宿类、餐饮类、购物类、运动类、康养类、文化类、观光游览类、主题娱乐类、儿童亲子类、夜游类、演艺类、会展节事类、科普研学类、蜜月婚庆类、交通融合类、产业融合类等。
7.2.1.2 应提供不少于3项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品质优良的度假产品7.2.1.3 度假产品宜与度假资源结合,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具有较强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与周边区域的度假资源相衔接7.2.1.4 应注重文化和旅游融合,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提供不少于2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度假产品。
注∶常见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度假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演艺、文化遗产体验、主题公园、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文化和旅游综合体、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研学旅游、红色旅游、文化主题线路、文创商品,以及其他具有文化特色的各类度假产品。
7.2.1.5 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宜通过展示、体验、传习、文创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2.1.6 度假产品的整体服务质量应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领先。
7.2.1.7 度假产品的服务人员应数量充足,仪容仪表整洁大方,服务过程亲切自然,具备本岗位相关的业务能力,熟悉和掌握应急安全处理方法7.2.1.8 核心度假产品宜与主要度假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匹配,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体验,且具有较高接待能力,其日游客容量宜达到旅游度假区日游客容量的1/5以上。
7.2.2 住宿7.2.2.1 旅游度假区内各类度假住宿设施的总客房数合计应不低于500间(套)7.2.2.2 度假住宿设施类型丰富,宜提供不少于2类度假住宿设施且配备合理注∶常见的度假住宿设施类型见3.5的注。
7.2.2.3 度假住宿设施满足基本住宿需求,客房设施宜不低于GB/T14308—2010附录A中一星级的客房设施内容或LB/T 065——2019中丙级的客房设施内容7.2.2.4 度假住宿设施舒适度较高,旅游度假区内宜有50%以上的客房设施不低于GB/T14308—2010附录A中三星级的客房设施内容或LB/T 065—2019中乙级的客房设施内容。
7.2.2.5 度假住宿设施满足度假行为需求,家庭房、亲子房、景观房、主题房等度假型客房宜达到旅游度假区内客房总量的25%以上7.2.2.6 度假住宿服务应符合GB/T14308—2010中第7章的要求。
7.2.2.7 应提供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包括国际品牌度假酒店、国内知名品牌度假酒店、符合GB/T14308—2010中四星级(含)以上标准的旅游饭店、符合LB/T 065—2019中甲级标准的旅游民宿、优秀的地方品牌特色住宿设施等。
数量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a) 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的数量合计不少于3处;b) 各处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的总客房数合计不少于150间(套)7.2.2.8 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宜与文化深度融合,富于艺术性、主题性或地域性,通过户外环境、室内装饰、公共空间、家具用品、配套活动等多种途径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7.2.2.9 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宜注重生态环保与绿色低碳,结合度假资源特征,塑造优美的度假住宿环境7.2.2.10 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宜提供精细化、特色化服务,宜提供度假配套活动与设施7.2.3 休闲娱乐活动。
7.2.3.1 应类型丰富,提供不少于6项与核心度假产品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7.2.3.2 宜提供不少于4项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其日游客容量总计达到旅游度假区日游客容量的1/2 以上7.2.3.3 宜提供不少于2项常态化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7.2.3.4 宜提供不少于1项夜间休闲娱乐活动7.2.3.5 宜与工业、农业、体育、健康等其他产业融合,并积极运用新科技手段7.2.3.6 应提供与活动内容匹配的现场服务,并符合相关服务要求旅游景区服务按照GB/T 2635,旅游娱乐场所服务按照GB/T 26353。
收费的活动应明码标价,活动规则、设施状况、注意事项、活动风险等应明确告知7.2.3.7 应为运动、康养、赛事、文化体验等专业性强的活动配备具有专业技能的组织、救援、教练、辅导、解说等人员7.2.4 餐饮。
7.2.4.1 餐饮设施应布局合理,品质优良,类型丰富7.2.4.2 宜提供休闲餐饮设施,并与旅游休闲街区等多种度假产品相结合宜提供全时段餐饮设施或服务注∶常见的休闲餐饮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茶馆、咖啡厅、酒吧、小吃店、甜品店等。
7.2.4.3 应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菜系7.2.4.4 宜提供具有文化或主题特色的餐饮设施和服务7.2.4.5 餐饮设施和服务应规范,符合卫生要求和食品安全要求,菜单明码标价7.2.4.6 倡导餐饮节约,宜科学设计菜单,合理调整菜品数量及分量,采取灵活多样的供餐方式,推行简餐、分餐制,提供半份菜、小份菜,主动提供打包服务。
7.2.4.7 应引导旅游者合理点餐、文明用餐,制止餐饮浪费行为7.2.5 购物7.2.5.1 宜开发类型丰富的系列文创商品,体现文化或主题特色7.2.5.2 宜结合农业、林业、手工业、制造业等当地优势产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7.2.5.3 旅游商品应质量良好,价格合理,明码标价7.2.5.4 旅游购物场所应布局合理,服务应符合GB/T 26356中的基本要求,秩序良好,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7.2.5.5 旅游购物场所的室内外设计和服务宜体现文化或主题特色。
7.2.5.6 旅游购物场所应提供售后保障服务7.3 度假公共服务7.3.1 旅游交通服务7.3.1.1 应可达性好,与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或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连接7.3.1.2 区内道路宜通畅便捷,自成体系。
7.3.1.3 宜设置游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线路完整连续,沿线环境宜人,交通路面状况良好,合理设置休息点7.3.1.4 停车场应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容量与需求相适应,风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7.3.1.5 道路交通应秩序良好,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应符合GB5768(所有部分)的要求。
7.3.1.6 宜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和租车服务7.3.2 旅游信息服务7.3.2.1 应设置至少1处咨询服务中心并提供综合性公共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中心的设置及服务规范按照GB/T 26354 及 ISO 14785。
将天定山滑雪场1号游客中心作为主咨询服务中心,其他为次,其次为点7.3.2.2 应依托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交通枢纽提供信息服务,在交通枢纽与旅游度假区之间设置清晰醒目的交通引导标志7.3.2.3 应具有完善的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导向要素齐全,位置标志、导向标志、平面示意图、信息索引标志、街区导向图等导向要素中的图形符号应符合GB/T1001(所有部分)的要求。
7.3.2.4 宜提供导向用便携印刷品,如导游图、导览手册等便携印刷品中的图形标志按照GB/T17695 的要求7.3.2.5 导向要素的中文应使用简体汉字,景区或景点名称以外的中文字体应使用黑体,导向要素的英文应符合GB/T 30240(所有部分)的要求,并使用无衬线字体(如 Arial字体)。
7.3.2.6 宜设置旅游解说系统,采用多种方式对度假产品和度假资源进行科学解说7.3.3 旅游设施服务7.3.3.1 公共厕所应布局合理,数量与接待能力相匹配,符合GB/T 18973—2022中的“管理与服务”要求。
7.3.3.2 应合理设置充足的分类垃圾箱,垃圾清理、转运及时,环境保持干净卫生软件7.3.4 其他保障服务7.3.4.1 宜配备医疗保健服务、医疗急救和转运服务,建立紧急医疗救助中心(所)7.3.4.2 旅游度假区内或邻近城镇能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满足长期度假旅游者的生活需求。
7.4 管理与运营7.4.1 管理机制7.4.1.1 管理机制应健全高效,应有效管理辖区内的经营主体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7.4.1.2 应健全投诉制度,档案记录完整,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渠道建设应落实到位。
投诉应及时受理并全部妥善处理7.4.2 旅游管理与安全生产7.4.2.1 旅游度假区运行情况监测工作应准确和规范,相关基础工作完善7.4.2.2 应制定健全的安保应急制度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衔接,定期组织演练。
安全预警救援设施与服务应齐备有效,安全监控全面有效,安全设施配置齐备并检测及时,各经营场所治安状况良好7.4.2.3 主要设施、服务和休闲活动等宜进行实名预订管理,高峰期宜按游客容量控制流量7.4.3 规划与运营。
7.4.3.1 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应不小于3km²7.4.3.2 总体规划应有效落实,主要度假产品和服务设施应符合总体规划7.4.3.3 整体运营良好,主要度假产品和服务设施应无长期停业或长期空置现象7.4.3.4 旅游投资应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制良好。
7.4.4 人力资源7.4.4.1 应具有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并有效落实,员工上岗前应经过培训,培训合格率应达到100%7.4.4.2 涉及国家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工种或职业,员工应持证上岗7.4.4.3 应有人才引进制度,明确引进的标准、待遇和流程。
7.4.5 智慧化7.4.5.1 主要活动区域应覆盖高速无线网络7.4.5.2 应配置线上平台和线下智能终端,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7.4.5.3 应提供在线预订及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持7.4.5.4 应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支持旅游管理、统计和调查。
7.4.5.5 宜采用网站、公众号等数字化营销方式7.5 市场结构与影响力7.5.1 规模与结构7.5.1.1 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年游客规模宜不低于25万人天7.5.1.2 以接待过夜游客为主,年过夜游客规模应不低于10万人天,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应不低于2天。
7.5.1.3 市场结构合理,客源宜覆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大部分地级市7.5.2 品牌影响力7.5.2.1 应积极扩大市场知名度,宣传营销形式多样7.5.2.2 应注重提升品牌美誉度,应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品牌形象、良好的质量形象和文明的员工形象。
7.5.2.3 应重视游客满意度评价,关注并满足旅游者的多元需求7.6 生态文明与社会效益7.6.1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7.6.1.1 宜具有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7.6.1.2 旅游者及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应不超出环境承载力。
7.6.1.3 环境保护意识强,应采取限塑、节水节能和循环利用等环保低碳的措施7.6.2 社会效益7.6.2.1 度假活动、项目及其相关解说内容应健康向上,避免庸俗、低俗、媚俗7.6.2.2 文物和文化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活化传承、合理利用。
7.6.2.3 应具有产业带动作用和旅游富民效果,旅游与社区共建共融共享成果良好8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条件8.1 度假资源与环境8.1.1 度假资源8.1.1.1 应具有在全国范围内品质优良的度假资源8.1.1.2 主要的度假资源宜规模大.且在国内具有一定独特性,具有较高资源要素价值。
8.1.1.3 度假资源丰富,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度假资源总体规模能满足度假产品转化利用的需要8.1.2 度假环境8.1.2.1 整体自然环境应适合开展相应的度假活动每年适宜度假的时长应不低于4个月8.1.2.2 应通过环境设计、艺术创意塑造人文环境,应通过非遗体验、文创商品、节会展演等多种形式体现人文特色。
8.1.2.3 建成环境应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设施建设应选址得当、布局合理,不破坏地形地貌及生态系统8.1.2.4 规划中应对建设用地的诸项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既能够与环境相融合,又能够体现集约用地理念。
8.1.2.5 人工绿化应采用乡土植物,具乡土特色且生态效益高8.1.2.6 所在地级市应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和相应的旅游接待能力8.1.2.7 应营造闲适宜人、独具特色的度假氛围主要道路、主要出入口、集散广场等重要空间应设置鲜明美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旅游度假区标识形象。
8.2 度假产品8.2.1 通则8.2.1.1 应形成类型丰富、相互关联的度假产品体系,除住宿、餐饮、购物外,所提供的度假产品应不少于5种类型,总体规模与需求相匹配注∶常见的度假产品类型见7.2.1.1的注。
8.2.1.2 应提供不少于3项在全国范围内品质优良的度假产品8.2.1.3 度假产品应与度假资源结合,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具有较强的体验性和参与性,与周边区域的度假资源相衔接8.2.1.4 应注重文化和旅游融合,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提供不少于3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度假产品。
注∶常见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度假产品见7.2.1.4的注8.2.1.5 在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通过展示、体验、传习、文创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提供不少于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的度假产品。
8.2.1.6 宜充分结合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园区、文艺团体等提供度假产品8.2.1.7 度假产品的整体服务质量应在全国范围内领先8.2.1.8 度假产品的服务人员应数量充足,仪容仪表整洁大方,服务过程亲切自然,具备本岗位相关的业务能力,熟悉和掌握应急安全处理方法。
8.2.1.9 宜提供度假管家或度假助理等专业、全面、定制化的度假服务8.2.1.10 核心度假产品应与主要度假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匹配,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体验,且具有较高接待能力,其日游客容量应达到旅游度假区日游客容量的1/4以上。
8.2.1.11 宜围绕主要度假住宿设施提供丰富的度假产品,组成相对集聚的度假功能组团,且不同组团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连接8.2.2 住宿8.2.2.1 旅游度假区内各类度假住宿设施的总客房数合计应不低于1000间(套)。
8.2.2.2 度假住宿设施类型丰富,应提供不少于2类度假住宿设施且配备合理注∶常见的度假住宿设施类型见3.5的注8.2.2.3 度假住宿设施满足基本住宿需求,客房设施应不低于GB/T14308—2010附录A中一星级的客房设施内容或LB/T 065—2019中丙级的客房设施内容。
8.2.2.4 度假住宿设施舒适度较高,旅游度假区内宜有60%以上的客房设施不低于GB/T14308—2010附录A中三星级的客房设施内容或LB/T 065—2019中乙级的客房设施内容8.2.2.5 度假住宿设施满足度假行为需求,家庭房、亲子房、景观房、主题房等度假型客房应达到旅游度假区内客房总量的25%以上。
8.2.2.6 度假住宿服务应符合GB/T14308—2010中第7章的要求8.2.2.7 应提供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包括国际品牌度假酒店、国内知名品牌度假酒店、符合GB/T14308—2010中四星级(含)以上标准的旅游饭店、符合LB/T065—2019中甲级标准的旅游民宿、优秀的地方品牌特色住宿设施等。
数量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a) 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的数量合计不少于3处;b) 各处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的总客房数合计不少于300间(套)8.2.2.8 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应与文化深度融合,富于艺术性、主题性或地域性,通过户外环境、室内装饰、公共空间、家具用品、配套活动等多种途径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8.2.2.9 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应注重生态环保与绿色低碳,结合度假资源特征,塑造优美的度假住宿环境8.2.2.10 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应提供精细化、特色化服务,应提供度假配套活动与设施8.2.3 休闲娱乐活动。
8.2.3.1 应类型丰富,提供不少于8项与核心度假产品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8.2.3.2 宜提供不少于5项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其日游客容量总计达到旅游度假区日游客容量的1/2 以上8.2.3.3 应提供不少于3项常态化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8.2.3.4 应提供不少于2项夜间休闲娱乐活动8.2.3.5 应与工业、农业、体育、健康等其他产业融合,应积极运用新科技手段8.2.3.6 宜根据市场变化迭代更新8.2.3.7 应提供与活动内容匹配的现场服务,并符合相关服务要求。
旅游景区服务按照GB/T 2635,旅游娱乐场所服务按照GB/T 26353收费的活动应明码标价,活动规则、设施状况、注意事项、活动风险等应明确告知8.2.3.8 应为运动、康养、赛事、文化体验等专业性强的活动配备具有专业技能的组织、救援、教练、辅导、解说等人员。
8.2.4 餐饮8.2.4.1 餐饮设施应布局合理,品质优良,类型丰富8.2.4.2 应提供休闲餐饮设施,并与旅游休闲街区等多种度假产品相结合应提供全时段餐饮设施或服务注∶常见的休闲餐饮设施见7.2.4.2的注。
8.2.4.3 应提供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或创意特色的菜品菜系,兼顾多样化和国际化8.2.4.4 应提供具有文化或主题特色的餐饮设施和服务8.2.4.5 餐饮设施和服务应规范,符合卫生要求和食品安全要求,菜单明码标价。
8.2.4.6 倡导餐饮节约,宜科学设计菜单,合理调整菜品数量及分量,采取灵活多样的供餐方式,推行简餐、分餐制,提供半份菜、小份菜,主动提供打包服务8.2.4.7 应引导旅游者合理点餐、文明用餐,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8.2.5 购物8.2.5.1 应开发类型丰富的系列文创商品,体现文化或主题特色8.2.5.2 宜结合农业、林业、手工业、制造业等当地优势产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8.2.5.3 旅游商品应质量良好.价格合理,明码标价。
8.2.5.4 旅游购物场所应布局合理,服务应符合GB/T 26356中的基本要求,秩序良好,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8.2.5.5 旅游购物场所的室内外设计和服务应体现文化或主题特色8.2.5.6 旅游购物场所应提供售后保障服务。
8.2.5.7 旅游购物场所宜提供代邮寄、刷卡结算、电子支付、环保包装等服务8.3 度假公共服务8.3.1 旅游交通服务8.3.1.1 应可达性好,具有完整的旅游交通集散系统,与机场或高铁站有便捷的连接,与高速路出口有高等级道路连接,与相近旅游区(点)具有良好的通达性。
8.3.1.2 区内道路应通畅便捷,自成体系8.3.1.3 应设置游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线路完整连续,沿线环境宜人,交通路面状况良好,合理设置休息点8.3.1.4 停车场应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容量与需求相适应,风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应配备一定比例的无障碍停车位和电动车公共充电设施。
8.3.1.5 道路交通应秩序良好,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应符合GB5768(所有部分)的要求8.3.1.6 应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和租车服务,且具有一定特色8.3.2 旅游信息服务8.3.2.1 应设置至少1处咨询服务中心和若干服务点,并提供综合性公共信息服务。
咨询服务中心的设置及服务规范按照GB/T26354及ISO147858.3.2.2 应依托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交通枢纽提供信息服务,在交通枢纽与旅游度假区之间设置清晰醒目的交通引导标志8.3.2.3 应具有完善的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导向要素齐全,位置标志、导向标志、平面示意图、信息索引标志、街区导向图等导向要素中的图形符号应符合GB/T1001(所有部分)的要求。
8.3.2.4 应提供导向用便携印刷品,如导游图、导览手册等便携印刷品中的图形标志按照GB/T 17695 的要求8.3.2.5 导向要素中应同时使用中英文中文应使用简体汉字,景区或景点名称以外的中文字体应使用黑体。
英文应符合GB/T30240(所有部分)的要求,并使用无衬线字体(如Arial字体)8.3.2.6 应设置旅游解说系统,采用多种方式对度假产品和度假资源进行科学解说,解说内容细致完善,兼顾科学性、教育性、宣传性和趣味性。
8.3.3 旅游设施服务8.3.3.1 水、电、排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应配套完备、管理规范8.3.3.2 公共厕所应布局合理,数量与接待能力相匹配,符合GB/T 18973—2022中的“管理与服务”要求8.3.3 应合理设置充足的分类垃圾箱,垃圾清理、转运及时,环境保持干净卫生。
8.3.4 其他保障服务8.3.4.1 应配备医疗保健服务、医疗急救和转运服务,建立紧急医疗救助中心(所)8.3.4.2 度假设施集中分布的区域内能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满足长期度假旅游者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8.4 管理与运营8.4.1 管理机制8.4.1.1 管理机制应健全高效,综合治理能力强,应有效管理辖区内的经营主体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8.4.1.2 应健全投诉制度、档案记录完整,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渠道建设应落实到位。
投诉应及时受理,采取首接负责制,并应在12h内作出处理决定,特殊情况下不应超过24h,全部投诉均应得到妥善处理8.4.2 旅游管理与安全生产8.4.2.1 旅游度假区运行情况监测工作应及时、准确、全面、规范,相关基础工作完善。
8.4.2.2 应制定健全的安保应急制度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衔接,定期组织演练安全预警教援设施与服务应齐备有效,安全监控全面有效,安全设施配置齐备并检测及时,各经营场所治安状况良好。
8.4.2.3 主要设施、服务和休闲活动等能进行实名预订管理,高峰期能按游客容量控制流量8.4.3 规划与运营8.4.3.1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面积应不小于5km²8.4.3.2 总体规划应有效落实,主要度假产品和服务设施应依据总体规划基本建成。
8.4.3.3 整体运营良好,主要度假产品和服务设施应无长期停业或长期空置现象8.4.3.4 旅游投资应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制良好8.4.4 人力资源8.4.4.1 应具有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并有效落实,员工上岗前应经过培训,培训合格率应达到100%。
8.4.4.2 涉及国家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工种或职业,员工应持证上岗8.4.4.3 应注重人才引进,具有完善的引进制度,明确引进的标准、待遇和流程,制度应落实良好8.4.5 智慧化8.4.5.1 主要活动区域应覆盖高速无线网络。
8.4.5.2 应配置线上平台和线下智能终端,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和电子导览等特色服务8.4.5.3 应提供在线预订、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持以及智慧票务、智慧停车等特色智能服务8.4.5.4 应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支持旅游管理、统计和调查。
8.4.5.5 宜采用网站、公众号等数字化营销方式宜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智慧化精准营销和舆情监测8.5 市场结构与影响力8.5.1 规模与结构8.5.1.1 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年游客规模宜不低于50万人天。
8.5.1.2 以接待过夜游客为主,年过夜游客规模应不低于25万人天,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应不低于2.5天8.5.1.3 市场结构合理,过夜游客中省外游客的比例宜不低于20%8.5.2 品牌影响力8.5.2.1 应积极扩大市场知名度,宣传营销形式多样、力度大、市场覆盖面广,内容多元、制作精良,运营专业、效果显著。
8.5.2.2 应注重提升品牌美誉度,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品牌形象、良好的质量形象和文明的员工形象8.5.2.3 应重视游客满意度评价和重游意愿调查,关注并满足旅游者的多元需求8.6 生态文明与社会效益。
8.6.1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8.6.1.1 应具有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8.6.1.2 旅游者及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应不超出环境承载力8.6.1.3 环境保护意识强,应采取限塑、节水节能和循环利用等环保低碳的措施,起到环境保护的示范作用。
8.6.2 社会效益8.6.2.1 度假活动、项目及其相关解说内容应健康向上,避免庸俗、低俗、媚俗8.6.2.2 文物和文化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活化传承、合理利用8.6.2.3 应具有显著的产业带动作用和旅游富民效果,旅游与社区共建共融共享成果良好。
旅游度假区等级评定标准说明:本细则根据《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和《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26358-2022)制定本细则共分为两个部分:细则一:旅游度假区等级基础评价细则二:旅游度假区等级综合评价。
各等级旅游度假区须达到如下标准:细则一细则二第一部分必备条件(10项)第二部分资源环境与度假产品基础评价(100分)总分(1000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标90分900分省级旅游度假区达标80分800分细则一:旅游度假区等级基础评价
说明:1、细则一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备条件,对《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 26358-2022)的基本条件及相关量化指标进行评价;第二部分为基础评价,对资源环境与度假产品进行评价2、第一部分评价结果分为“达标”和“不达标”两种:10项指标均达标,总评为“达标”;否则为“不达标”。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均须“达标”,方可进入第二部分评价3、第二部分满分100分,评价项设置分值为基准分值,评价实行扣分制,直至0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须达到90分(含)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须达到80分(含)以上。
第一部分 必备条件序号必备条件内容是否达标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选址无多发性不可规避的自然灾害度假区总体规划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和批复,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相应管控要求土地利用和项目建设无违法违规行为。
3面积范围合理、空间边界明确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面积不小于5km2;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不小于3km24环境质量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全年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符合GB 3095-2012的二类区标准;住宿客房声环境质量。
达到GB 3096-2008的1类标准;与人体接触的地表水质量达到GB 3838-2002的Ⅲ类标准;土壤质量符合GB 15618和GB 36600要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每年适宜度假时长不低于4个月,省级旅游度假区不低于3个月。
5具有良好的度假资源,资源规模能满足度假产品转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度假产品类型丰富、品质优良,总体规模与需求相匹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度假产品(除住宿、餐饮、购物外)不少于5种,省级旅游度假区度假产品不少于3种。
6区内用于产权出售的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与旅游接待设施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大于1:27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各类度假住宿设施的总客房数合计不低于1000间(套),省级不低于500间(套)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合计不少于3处,其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客房数合计不低于300间(套),省级不低于150间(套)。
8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年过夜游客量不低于25万人天,省级不低于10万人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不低于2.5天,省级不低于2天9具有统一独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构10近3年未发生重大环保事故、重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负面舆情。
主要经营主体近3年无严重违法违规等行为记录安保应急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位,具备公共卫生防疫能力,设施设备和管理运营符合安全、消防、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劳动合同等法律法规要求总评第二部分 资源环境与度假产品基础评价
序号评价项评价内容说明得分1度假资源(10分)品质优良,类型丰富,主要度假资源具有一定独特性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休闲度假价值不高,酌减1~5分;类型不丰富,主要度假资源品质欠佳,规模不足,独特性不够,酌减3~8分。
2自然环境(8分)气候条件相对舒适,空气质量好,山水植被环境好,自然生态优美,适宜开展相应度假活动自然环境与相应的度假活动不匹配,酌减5~8分;空气质量差、环境有污染,或发生生态环保问题,酌减5~8分3
人工环境(12分)与自然环境协调,人文特色突出,度假休闲氛围浓郁建成环境破坏了地形地貌和植被,酌减5~10分;人文特色、乡土地域特色或艺术创意特色不突出,与自然环境不协调,酌减3~10分;度假氛围不明显,酌减3。
~5分4度假产品体系(15分)类型丰富,品质优良,文旅深度融合;核心度假产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成体系,成规模度假产品品质一般,文旅融合不深,酌减5~8分;度假产品类型不丰富,或以观光产品为主,设计无创意,酌减5~8分;核心度假产品吸引力不足,主题不突出或特色不鲜明,质量不高,酌减8~10分;核心度假产品体系性或规模不足,酌减2~5分。
5住宿设施(20分)类型丰富,结构合理,品质较高,文化氛围浓郁,服务特色鲜明,度假型客房达一定比例住宿设施类型不足2类,酌减3~5分;度假型客房(如家庭房、景观房、亲子房、主题房等)低于区内客房总量的25%,酌减10~20分;高质量住宿设施数量不足,酌减8~10分;大众型住宿设施品质和舒适度欠佳,。
酌减5~10分;缺乏文化氛围,服务精细化特色化不足,酌减5~10分6休闲娱乐活动(10分)常态化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夜间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富有创意,品质优良与核心度假产品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不足8项,酌减2~8分;常态化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不足3项或质量不佳,酌减2~10分;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不足5项或质量不佳,酌减2~10分;夜间休闲娱乐活动不足2项或质量不佳,酌减2~8分;产品缺乏对某类客群关注,。
酌减2~5分7公共服务(10分)旅游交通可达性良好,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公共设施及保障服务与接待能力相匹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丰富旅游交通可达性不好,交通秩序不佳,公共交通不完善,组团之间交通不便捷,酌减2~8分;无相应旅游信息服务及标识,酌减8~10分,标识形象不明确、不美观,酌减2~5分;缺少无障碍设施,不能满足老幼残孕等特殊群体需求,酌减2~8分;缺少应急设施和紧急医疗救助,酌减2~8分;度假区内或临近的城镇缺少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非遗展示体验空间、实体书店及图书馆(分馆)、小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酌减2~8分。
8品牌影响力(15分)具有全国知名度,省外客源分布广泛;品牌形象鲜明;线上、线下游客满意度和美誉度高度假区形象模糊,未形成品牌,酌减5~10分;知名度仅能覆盖本区域或周边区域,酌减3~8分;游客满意度低,酌减5~10分;现场调查问卷或网络评价中负面评价较多,评分不高,酌减5~10分。
总分(100分)总分为上述8项所得分数之和细则二:旅游度假区等级综合评价说明:细则二满分为1000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须达到900分(含)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须达到800分(含)以上旅游度假区等级综合评价。
评定项目项目 分值选项类型评分1度假资源与环境1001.1度假资源301.1.1资源价值15单选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休闲度假价值极高15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休闲度假价值较高
101.1.2资源规模10单选体量大,结构和谐,疏密度优良,自然景观丰富,人文活动发生频率高,能满足资源利用的需要10体量较大,结构较和谐,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观较丰富,人文活动发生频率较高,基本满足资源利用的需要
71.1.3资源影响力5单选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具有较强影响力5在本省范围内知名,具有一定影响力31.2度假环境701.2.1环境质量20多选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0%4住宿客房声环境质量达到GB 3096-2008的1类标准
4地表水主体水域环境质量不低于GB 3838-2002 的Ⅱ类标准4设施集中建设区负氧离子浓度不低于1500个/cm³4自然植被长势良好,植被覆盖率不低于60%41.2.2度假时长10单选每年适宜度假时长不低于3个月,每增加1个月加1分
5~101.2.3人工环境20多选建筑与设施选址得当,布局合理,尺度宜人,设计美观8建成环境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协调6绿化具有乡土特色或保持本地原有特色,且生态效益高61.2.4主题氛围20多选主要道路、主要出入口等重要空间设置鲜明美观的度假区标识形象
10整体环境风貌协调,度假氛围感强5氛围与主题契合度高,人文特色突出52度假产品3502.1通则802.1.1产品类型10单选除住宿、餐饮、购物外,不少于3种类型的度假产品,每增加1种加1分5~102.1.2
产品品质15多选度假产品整体特色鲜明,主题突出,体验性参与性强5不少于3项在全国范围内品质优良的度假产品,每增加1项加2分6~102.1.3服务质量15多选相对于同等级旅游度假区的同类产品,整体服务质量达到领先水平
5提供度假管家或度假助理等专业、全面、定制化的度假服务5度假服务人员数量充足,具备本岗位相关业务能力52.1.4文旅融合产品20多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注重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少于2项文旅深度融合的度假产品,每增加1项加4分
2~14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利用,不少于1项省级或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的度假产品3不少于1项充分结合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文化产业园区、文艺演出展览等的度假产品32.1.5核心度假产品20多选主题鲜明、吸引力强,与主要度假资源的类型匹配,形成常态化体验
5满足不同细分客群需求,至少包含6项活动,每增加1项加1分3~5消费场景丰富,业态多样,产业链长,运营效益良好5日游客容量达到旅游度假区日游客容量的1/5(含)~1/4(含)4~52.2住宿1002.2.1
设施规模20单选2000间(含)以上201500(含)~2000间151000(含)~1500间10500(含)~1000间52.2.2设施类型10单选不少于4类的酒店、公寓、民宿、营地等住宿设施类型10
3类酒店、公寓、民宿、营地等住宿设施类型82类酒店、公寓、民宿、营地等住宿设施类型52.2.3客房设施10多选所有客房不低于GB/T 14308附录中一星级或GB/T 41648丙级的客房设施要求4不低于GB/T 14308附录中三星级或GB/T 41648乙级客房设施要求的客房占全部客房的比例达到50%,每增加5%加1分
4~62.2.4度假型客房10多选不少于3类的家庭房、亲子房、景观房、主题房等客房类型3占比达到区内客房总量的25%,每增加5%加1分3~72.2.5住宿服务10多选员工仪容仪表规范,言行举止符合礼仪要求,业务能力与技能符合岗位需要
5提供主要度假产品与交通的信息服务52.2.6高质量住宿设施数量10单选5处(含)以上,包括国际品牌度假酒店、国内知名品牌度假酒店、符合GB/T 14308-2010中四星级(含)以上标准的旅游饭店、符合GB/T 41648-2022中甲级标准的旅游民宿、优秀的地方品牌特色住宿设施等,下同
104处83处62.2.7高质量住宿设施规模10单选500间(含)以上10300(含)~500间8150(含)~300间52.2.8高质量住宿设施环境10多选与文化深度融合,具有艺术性、主题性或地域性,文化氛围感强
3住宿设施环境优美,与人文、自然景观协调 ,注重生态环保与绿色低碳3主题鲜明,通过建筑景观、装饰装修、服务与活动等方式强化主题,度假氛围感强42.2.9高质量住宿设施服务10多选不少于3种的运动健身、康养保健、亲子娱乐、文化体验、会议团建等配套服务
5不少于3种的度假管家、专业活动辅导、智慧酒店、儿童托管、宠物托管等特色服务,每增加1种加1分3~52.3休闲娱乐活动702.3.1文化休闲娱乐活动15单选活动类型和档次多样,不少于2项高品质、常态化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且内容健康、导向积极,避免庸俗、低俗、媚俗,每增加1项加2分
9~152.3.2户外休闲娱乐活动15单选活动类型和档次多样,不少于4项高品质的代表性户外休闲娱乐活动,能满足不同年龄、喜好的游客需求,每增加1项加2分9~152.3.3夜间休闲娱乐活动10单选活动类型和档次多样,不少于1项高品质夜间休闲娱乐活动,每增加1项加2分
6~102.3.4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活动10单选不少于1项与工业、农业、体育、健康、教育等其他产业融合的活动,每增加1项加1分8~102.3.5活动配套服务20多选提供与活动内容匹配的场地、设施、物品等现场条件
4收费合理,明码标价,活动规则、设施状况、注意事项、活动风险等明确告知4不少于1项保健服务,如健康管理、康复疗养、心理咨询、营养咨询、运动辅导等4为运动、康养、赛事、文化体验等专业性强的活动配备具有专业技能的组织、救援、教练、辅导、解说等人员
4上述专业人员信息通过至少1种方式向游客公开,如佩戴标识、信息上墙、宣传材料、网上信息公开等42.4餐饮602.4.1餐饮设施20多选主要住宿设施和主要度假产品周边用餐便捷10不少于3处休闲餐饮设施,如咖啡厅、酒吧、小吃店、茶馆、甜品店、奶茶店等
5不少于1处餐饮设施与其他度假产品结合,如结合休闲街区、文化场馆、特色交通等,每增加1处加1分,与住宿设施结合的不计入3~52.4.2餐饮服务15多选餐饮服务规范,符合卫生安全要求和食品安全要求5菜单明码标价
5提供24小时全时段餐饮设施或服务52.4.3餐饮特色15多选提供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或创意特色的菜品菜系,如当地名菜、名厨、名店、餐饮老字号等,或将餐饮与主题文化、特色产业、非遗技艺、科技创意等结合,每项得3分
9除本地菜之外,不少于1类国内其他菜系3不少于1类外国菜品或菜系32.4.4文明用餐10单选通过宣传标识、现场提醒、合理调整菜品数量及分量、推行简餐或分餐制、提供半份菜或小份菜、主动提供打包等至少2种方式引导游客餐饮节约和绿色消费
102.5购物402.5.1购物场所10多选布局合理,不少于3处满足游客购物需要的场所6购物场所体现文化或主题特色42.5.2购物服务10多选旅游商品价格合理,明码标价4提供售后保障服务4提供物流托运、刷卡结算、电子支付、环保包装等至少2项服务
22.5.3文创商品10多选不少于3项文创商品4文创商品体现文化或主题特色,文化内容健康、导向积极4不少于1项省级或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商品22.5.4特色旅游商品10多选结合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制造业等当地优势产业开发至少1项特色旅游商品,每项得1分
5特色旅游商品实现品牌化,包装低碳环保、具有特色53度假公共服务1603.1旅游交通服务603.1.1可达性20多选航线、高铁动车班次密度与度假市场需求相匹配3距离最近的机场或高铁站车程2小时以内3与机场或高铁站有便捷的高速路或快速路连接
3与高速路出口有高等级道路连接,连接道路选线合理、便捷通畅、景观氛围良好3与周边等级较高或较为知名的旅游区(点)具有良好的通达性3结合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等设施,根据需要提供旅游专线、租车、包车等交通服务
3各种交通工具换乘便捷23.1.2道路系统16多选各主要产品间、度假组团间相互连接的道路畅通4停车场布局合理、管理规范,采用生态停车场设计,风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4配备一定比例的无障碍停车位,地面涂有停车线、轮椅通道线和无障碍标志
4游步道和自行车道线路完整连续,沿线环境宜人,交通路面状况良好,休息节点设置合理43.1.3交通服务24多选配备一定比例新能源车公共充电设施,数量满足游客需求4区内公共交通服务完善,距离较远的主要度假产品之间设穿梭巴士或电瓶车
3租车服务完善,租还便捷3道路交通秩序良好,无严重交通拥堵或游客长时间滞留等候3提供救援、维修等自驾配套设施或服务3公共营地建设符合市场需求,具备一定规模,布局合理,服务与管理到位83.2旅游信息服务50
3.2.1咨询服务15多选依托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交通枢纽,提供人工咨询点、智能终端、二维码信息等易于获取的线上或线下信息服务5区内设置至少1处咨询服务中心,提供信息咨询、预约预订、度假助理、宣传展示、商业休闲、无障碍等综合服务,配套专门的管理服务团队
5结合区内酒店等主要产品设置若干小型人工或自助服务点,提供基础信息服务53.2.2公共信息导向系统20多选具有完善的公共信息导向系统,使用规范的公共图形符号,导向要素齐全,导向效果好,易于理解5度假区入口或区内适当位置设置全景图,正确标注主要度假产品和咨询服务中心、厕所、出入口、医务室、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位置,明示咨询、投诉、救援电话
5在交通枢纽与度假区之间设置清晰醒目的交通引导标志,其中度假区名称准确,如采用简称,做到清晰、不易混淆5提供导向用便携印刷品及二维码,如导游图、导览手册等53.2.3解说系统15多选具有自然教育、环境解说与文化解说系统整体方案
5解说内容准确、导向积极、细致完善,兼顾科学性、教育性、宣传性和趣味性5采用至少2种方式对度假产品和度假资源进行科学解说53.3其他公共服务503.3.1配套基础设施15多选水、电、排污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管理规范
5合理设置充足的分类垃圾箱,垃圾清理、转运及时,环境保持干净卫生103.3.2厕所服务10多选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与接待能力相匹配,外观与环境协调3供游客使用的社区公共厕所清洁及时,室内外设施干净卫生整洁
3不少于40%的区内旅游厕所满足旅游厕所质量类别中的Ⅰ类要求43.3.3日常医疗服务5多选提供快捷购药等日常医疗辅助条件3设有医疗室及专业医务人员23.3.4配套服务8多选度假设施集中的区域能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服务,满足度假游客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4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长期度假游客多样文化需求,实现主客共享43.3.5特殊人群服务12多选度假设施集中的区域提供连贯的无障碍通行流线2主要公共设施及高质量度假住宿设施配备低位服务设施、无障碍客房、无障碍电梯或升降平台、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厕所、无障碍标识,提供轮椅等辅助器具租借服务,能接待导盲犬用户
2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自助公共服务终端设备具备语音、大字、盲文等无障碍功能2核心度假产品能满足无障碍需求,提供无障碍咨询引导或陪伴服务2提供老年优先、风险防范、关怀服务等适老化服务2提供母婴室、童车租赁、儿童托管等母婴与儿童服务
24运营管理2304.1规划管理254.1.1规划编制15多选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科学编制相关详细规划或指导度假区运营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8相关规划中对建设用地的诸项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既能够与环境相融合,又能够体现集约用地理念
74.1.2规划实施10多选总体规划有效落实,主要度假产品和服务设施依据总体规划基本建成,选址、用地、布局、规模和品质符合总体规划要求5其他规划有效指导度假区建设运营54.2综合管理754.2.1管理机制
15多选运营管理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5管理机制健全高效5综合治理能力强,有效统筹管理辖区内的经营主体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54.2.2资源环境管理10多选具有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根据监测分析结果,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和解决方案,并有效落实
3具有完善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制定有相关保护管理方案和措施,并切实执行3建设项目施工或设施维护现场有效与外界隔离,粉尘、噪声、震动等对周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低44.2.3市场秩序30多选有科学严谨的市场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统筹管理或引导区内所有经营企业与人员
4经营主体证照齐全,依法依规经营,日常监督检查记录完整,有关管理部门出具的整改意见落实到位5诚信经营,商品和服务有统一的质量管理、价格管理和售后服务,无偷逃税款,无假冒伪劣商品,无虚假宣传和广告5尊重游客,无围追兜售和强迫购物等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为或现象
5无单方随意违约、哄抬价格、随意涨价等现象,单方违约时依法赔偿6无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44.2.4运营效果10多选整体运营良好,主要度假产品和服务设施无长期停业或长期空置现象6度假产品更新提升及时且可持续
44.2.5运行监测5单选运行情况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全面、规范,相关基础工作完善54.2.6投诉处理5多选受理投诉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渠道建设落实到位,投诉档案记录完整2有明确的投诉电话,受理及时,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决定,全部投诉均得到妥善处理
34.3安全管理454.3.1安全生产32多选度假区旅游安全运营管理与生产岗位责任制度健全,有完善的安全警示管理制度,游客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位5安全预警救援设施与服务齐备有效,游客密集区附近合理设置灾害警铃、广播等示警设备以及应急避难场所;危险性项目合理配置救援人员及设施;支持7×24小时全区安全救助,救援反应迅速,组织得力,处置效果好
6安全教育提示全面有效,相关区域设置警示、警告和禁止标志,设有旅游安全教育提示专门负责人,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旅游安全教育和培训,为游客提供充分的旅游度假安全教育和提示5安全监控全面有效,区内人流集中区域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日常运行正常,高峰期流量管理到位
5安全设施配置齐备并检测及时,危险地带安全防护设施、防火设施、游览游乐服务设施等齐备、完好、有效,并定期维护保养,特殊旅游项目和特种旅游设施须经过安全验收和定期安全审核6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54.3.2应急管理13多选具有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衔接2定期组织演练,根据事故风险特点,每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和1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每次演练2分
5与周边医院有联动救治机制,配备医疗急救和转运服务34.4人才队伍建设254.4.1人才引进7多选注重人才引进,具有完善的引进制度,明确引进的标准、待遇和流程,制度落实良好3积极引进和培育复合型人才,如文化旅游、运营管理、科技创新、生态维护人才等
44.4.2员工培训12多选具有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并有效落实,员工上岗前经过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100%8涉及国家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工种或职业,员工持证上岗44.4.3研发队伍6单选构建度假产品研发机制,组建或联合度假产品研发团队,推动度假产品创新
64.5智慧化建设404.5.1智慧服务30多选主要活动区域覆盖高速无线网络6具有独立域名的网站,建设线上服务平台如APP、小程序、公众号等,并及时更新8具有智慧导览电子地图和电子语音导览8提供智慧票务、智慧停车、电子商务等智能服务
84.5.2智慧管理10多选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支持旅游管理、统计和调查5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智慧化精准营销和舆情监测等54.6市场营销204.6.1营销机制5多选具有系统的、富有创意的宣传推广计划并有效落实
3具有力度较大、稳定的市场营销投入24.6.2品牌形象7多选具有完善的品牌形象管理体系,品牌形象正面积极5宣传片、宣传册、广告等制作精良,无不良引导24.6.3营销渠道8多选积极采用新媒体等数字化营销方式,引流效果良好
3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游客可参与的营销或节庆活动55市场结构与影响1005.1规模与结构605.1.1年游客规模(万人天)10单选≥1001050(含)~100825(含)~50610(含)~254
5.1.2年过夜游客规模(万人天)15单选≥501525(含)~501210(含)~2595.1.3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天)15单选≥3152.5(含)~3122(含)~2.595.1.4年游客中过夜游客的比例
10单选≥50%1030%(含)~50%810%(含)~30%65.1.5年过夜游客中省外游客的比例5单选≥40%530%(含)~40%420%(含)~30%310%(含)~20%25.1.6年境外游客规模(万人天)
5单选≥352(含)~341(含)~230~125.2品牌影响力405.2.1市场知名度10单选在国际范围内市场知名度高,具有非常广泛的品牌认知10在全国范围内市场知名度高,具有广泛的品牌认知8在本省范围内市场知名度高,具有较为广泛的品牌认知
65.2.2品牌美誉度10单选现场问卷调查和网络评论(或第三方评价)的好评率均在90%(含)以上10现场问卷调查和网络评论(或第三方评价)的好评率均在80%(含)以上65.2.3游客满意度调查5单选每年定期进行至少2次游客满意度调查,并及时公布满意度
5每年定期进行至少1次游客满意度调查,并及时公布满意度35.2.4游客满意度15单选满意度高,90%(含)以上满意15满意度较高,80%(含)以上满意12满意度一般,70%(含)以上满意96生态文明与社会效益
606.1生态文明306.1.1生态保护10多选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相关资金投入5旅游者及旅游活动的影响未超出环境承载力56.1.2绿色低碳10多选主要度假设施的设计建造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有明确的减碳降碳控碳或降耗降污增绿计划,效益明显
2采取限塑、节水节能和循环利用等环保低碳的措施,有效降低能耗2区内提供便利的新能源或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有效减少游客在区内驾驶燃油汽车出行3区内主要经营主体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36.1.3环境教育10多选
多种方式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4区内企业、居民环保意识强,游客环保意识在旅游过程中得到提高3区内环保理念、措施和成效对周边区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36.2社会效益306.2.1文化保护与传承15多选文物和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无文物受损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
8文化资源的活化传承效果显著,如当地非遗技艺人才增加、文化遗产融入度假生活等76.2.2就业与经济带动15多选显著带动旅游或其他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5助力共同富裕,旅游富民与就业带动效果显著,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或乡村振兴
5度假区与社区在设施共建共享、公众参与共融等方面成果良好5合计100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