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快来看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06
历史终结于何处036第二章 人性是自私的吗?
历史终结于何处036第二章 人性是自私的吗?第四节 人性与政治学上一节提到以争夺生存资源为目的、以零和博弈为标准,以两次世界大战为顶峰的绵延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战争,人类或许无法根除战争,但或许可以通过挖掘人类向善的闪光点,来延长这比金子还珍贵的329年的和平时光到数千年、数万年。
正如2019年春节期间的现象级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震撼口号: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希望在哪里?基督讲天堂、讲原罪;佛家讲放下、讲来生;道家讲无为,讲顺应;儒家讲仁政、讲王道。
限于主题和篇幅,不再赘述,仅以老子观点为例简论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所谓天之道,体现出的就是世界之规律、众生之秉性、自然之法则而圣人之道,则是体现为积极作为而不与争利;既然天道都是趋利避害的,而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纵然贵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自然要尊崇天道,受着自然法则的制约;可悲的是,世俗世界的政治实践则是彰显人性之恶的“损不足,奉有余”的“人之道”。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则是老子讲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最好结合,具体来讲,就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老子对于人世间此等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的无情揭露,更加彰显了其所颂扬的政治理想—尊崇天之道,推行圣人之道,摒弃唯利之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构建老子所谓合乎天之道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在“天之道”和“唯利之道”中架起一道桥梁,便有了一条可供探究和试验的路径选择——推行圣人之道,以期圣王天下由此可见,对于国家秩序和世界秩序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希望则在于构建一套远离战争和动乱,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得以推行圣人之道”的政治经济秩序。
在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否定普通民众对物质利益的追逐,毕竟不解决民众生存之道的政权是短命的, 没有人情的政治是短视的,因此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制度设计必然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要认识到,由于经济基础的客观性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肯定自利性是在当前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下的必要正常选择,是达到更高社会发展水平的必要手段,也是通向实现更高政治目标是必经之路,而肯定自利性绝非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终形态。
通过本章的论证,我们可以发现人性本善有些不合实际,人性本恶更是欲加之罪,只有人心向善才符合主观判断和客观实际相统一,只有能推动和保障人性向善的政治经济秩序才是合乎人性的因此,构建以人性向善为基础的政治经济秩序是必要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