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到湖北自驾游经典线路(西安到湖北自驾游攻略7天)一看就会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8-29
离开武汉的前一天,赶上武汉筹备马拉松长跑,警察到处封路。我们索性去江滩走走,八四带我们一直走到长江二桥,江风徐徐,步行道整洁,真是散步的好去处。
离开武汉的前一天,赶上武汉筹备马拉松长跑,警察到处封路。
我们索性去江滩走走,八四带我们一直走到长江二桥,江风徐徐,步行道整洁,真是散步的好去处。
江滩边多座长江大桥的说明图 在江滩步行道边,我无意看见一座西洋风格的雕塑,不禁好奇地凑过去啊!这是乌克兰的首都基辅与中国武汉市结为友好城市的信物,时间是1990年10月17日 上边介绍乌克兰首都基辅占地780平方公里,人口225万。
1990年10月17日乌克兰的首都基辅与中国武汉市结为友好城市的信物 这雕塑内容像是《荷马史诗》中的故事,也像《圣经》里的诺亚方舟?找不到介绍文字,我就不妄议了,反正是西洋风格没错在前苏联时期,众多加盟共和国中乌克兰是最接近欧洲并深受其影响的,所以今天的乌克兰受北约操纵也就不奇怪了。
唉,如今的乌克兰首都基辅,已经是战火之地,救他们出水火的诺亚方舟还不知在何处呢? 只有我们大武汉的建设依然是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这组锚链雕塑是江城的传神写照,百湖之城的文化核心离不开水和船。
锚链雕塑
来武汉几天了,总觉得耳畔少了一种声音?太阳一晒就想起来了,是“喝(汉口话读音:豁)凉茶来喝凉茶”的吆喝声武汉的热天多,当年大街上随处可见卖凉茶的小贩,一分钱一大杯小贩在街边摆张桌子,或者摆一把凳子,上边放着许多倒满茶水的玻璃杯,杯子上盖着玻璃片。
虽说“美的牌”三分钱的冰棒和五分钱的雪糕更好吃,但远不如喝凉茶来得更实惠解渴 “喝(豁)凉茶来”的声音不会再有了,留在记忆中就行。
长江二桥和桥下的栈桥、芦苇滩也是美景,六十年前此地都是滔滔江水。
在武汉市的诸多老城区,你随意走过任何一条街巷,只要留意周边街景,都能走出一肚子老故事,能增长大量知识看过我上边的几篇游记,这话应当没说错其实呢,我在武汉市生活八年,有两年在长航幼儿园,六年在读小学,基本上都是在以民生路黄陂街的二航局为圆心,五公里为半径的圆圈里打转转。
所以对武汉的印象只能说管中窥豹,远不如我这次来江城走得远,见的也更多。走在这条离二航局不远的“民生路”上,我才有真正回家的感觉。
这几栋老洋房,看着挺眼熟,应该都是原来的建筑 走过一处被施工大幕包裹的楼房,八四说这里是“民众乐园”,啊!我又激动了,民众乐园和海员俱乐部都是我小时去过最热闹的地方,几乎认不出来了 眼下正在翻修,无法进去看看了。
在民众乐园里,我见过“杂技皇后夏菊花”表演的拿手节目“顶碗”,无法想象人的身体可以弯曲成不可思议的高难度姿式还有忘不掉的就是“湖北渔鼓”,台上一人领唱,台下众人和声,剧场里唱得山摇地动,热血沸腾,真不知是谁在表演。
台上表演者敲着三尺多长的竹筒做成的渔鼓,唱道:渔鼓嘛响嘣嘛嘣哎,听我来唱一唱哎唱的不好请原谅,下次再努力吔——台下众人跟唱:哎呦——哎呦——哎——呦——!哈哈哈!我仿佛又听见那欢畅的场景,那时的人们对娱乐要求真简单,高兴就好。
要知道,三年自然灾荒的时候,武汉人民饿着肚子也不耽误来听来唱渔鼓调,这是精神力量
正在翻修的民众乐园,是我小时候的欢乐场。 在那位请我们吃老通城三鲜豆皮的老姐姐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古德寺”。
“心性好古,普度以德”,故名“古德寺” 据说该寺在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一个叫隆希的和尚创建,初名“古德茅蓬”“茅蓬”在武汉话里应当是简陋的草房,后来不断扩建,“心性好古,普度以德”,故名“古德寺”。
这座小庙最出名的是在武昌起义期间,众僧人救助起义军士兵,掩埋烈士尸体的义举被民众尊重古德寺几次被毁,几次重建改名,后来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主持重修,定名古德寺我从没听说过这座寺庙,但过来看看挺一般,看来这位“黎黄陂”的宗教知识和文化水平不高。
寺庙是徽派民宅和伊斯兰风格混杂的主体建筑,屋顶上立着基督教的十字架,屋内供奉着佛祖,呵呵!也算三教合一?里边的香客众多,烧香拜佛者年轻人居多,就是虔心向佛,也要弄清楚拜的哪一尊佛才是?庙里弄的乌烟瘴气真呛人。
这地方被网上炒作成武汉市的旅游打卡地,算了吧,武汉市值得参观的地方甚多,我劝各位还是别来添堵了,去江滩上走走也比来这里拜庙更舒心。
我避开混乱不堪的场景,只拍了几张还能看的建筑局部,你们自己判断这里像座什么庙?
古德寺曾是武汉市的照相机工厂,老姐姐曾在这里工作,她的油画水平挺高,也是个有故事的文化人。
带我们逛寺庙的老姐姐人非常好,老伴儿一家和她是多年的老熟人了。 对了,我家旧居黄陂街的北口是江汉关,左转就是著名的江汉路商业街,真是繁华。
武汉是购物天堂,各种大型购物中心非常多,可我对购物没兴趣,跟在三个“购物专业户”后边走就是了。 我是人走在今天,脑袋里全是昨天、甚至“往事越千年”,是不是个怪人?
武汉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和北京烤鸭一样,是武汉市的城市名片之一,这次吃了两顿,总算找回熟悉的味觉了 看看这些武汉土话,我是快忘干净了,惭愧呀!方言俚语才是“乡音”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土话如果从武汉人的嘴里说出来,我应当能根据前言后语猜出大意,充其量只能算半个武汉人,这也很荣幸了。
武汉市的这趟怀旧之旅结束了,总之非常高兴,尽管我心里的旧武汉街景和老故事是那样清晰,但看到的却是全然陌生而崭新的新武汉市,这完全在情理之中 这次在武汉市逗留的时间太短,因为计划还要去西安拜会亲友,但我会再来这座让我永生难忘的江城,触景才能生情,我童年和少年的故事还有许多没讲出来呢。
三姐妹的老家在陕北,那里有民谚: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可这三个”绥德的婆姨“,比米脂的女人也不差吧。国家强盛,人还不老,看看三位妹妹的倩影,我应当没说错。
这是快人快语的小七。
这是勤快爱笑的八四。
这是我家那位奉行“去哪儿不重要,只要出门就好”的八一 人家旅游是看风景,我远足是找故事 收拾行囊再上征程,去不断发现前边更多的新奇故事,这才是我出门的真正动力 姐妹三人准备乘坐动车去西安,陕西有她们真正的老家——绥德县雷家沟村,但这次是去西安见亲戚。
其实呢,我更喜欢爬到圪粱梁上、或者钻进窑洞去找故事,可这次没机会了
汉口坐过江地铁时换乘的途中上边的照片是三姐妹在汉口坐过江地铁时换乘的途中,头顶上就是波涛滚滚的长江,想想都激动!
只要还能走动,我肯定还会再来武汉,这里牵着我的魂呢。 好了,与大武汉就此作别,咱们在西安见。我们这次从燕国来楚国,再从楚国去秦国,接着讲故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