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相声大师刘宝瑞)快来看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8-12
刘宝瑞1早年生平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本名刘明光。自幼家境贫寒,九岁开始接触相声艺术,常游走于北
刘宝瑞1早年生平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本名刘明光自幼家境贫寒,九岁开始接触相声艺术,常游走于北京天桥和东安市场相声场子之间,曾随崇寿峰学艺十三岁正式拜张寿臣为师(张寿臣为其取艺名刘立棠),学说相声。
十四岁赴天津,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并常到广播电台播音,初露头角1932年,17岁的刘宝瑞与18岁的马三立搭档,去营口、烟台、青岛等地“跑码头”,演出相声在从营口开往烟台的轮船上,由于身无分文,两天没吃东西,刘宝瑞饿昏了,马三立迫不得已,偷了别人两个烧饼,才救了刘宝瑞一命。
从此,刘宝瑞和马三立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
刘宝瑞与张寿臣2战乱时期1937年,刘宝瑞赴济南光明茶社演出,期间编演了相声《家务事》、《韩复榘讲演》(《韩青天》),揭露当时山东省主席、亲日派直系军阀韩复榘不学无术、骄横昏庸的丑态1939年,天津水灾,刘宝瑞前往唐山演出,水灾过后返回天津。
20世纪40年代,为维持生存,刘宝瑞一直不间断地在各地“跑码头”期间曾在天津、北京、济南、南京、上海等地,与曲艺名家白云鹏、高元钧等合作演出 1941年,刘宝瑞到开封演出两个月,期间同张杰尧(张傻子)合作演出。
1944年,刘宝瑞在济南创办“共乐茶社”相声大会,邀请张寿臣、于世德、张立森、王长友、高桂清、来少如等演出济南相声场子垮了之后,刘宝瑞从济南回到北京,入“启明茶社”演出,期间和郭荣起搭档,互为捧逗,一连在电台播演了四个月的相声节目,在北京城造成较大影响。
1949年,刘宝瑞与赵月华结婚并在南京成了家没过多久,为生活所迫,刘宝瑞只身前往香港,成为第一个把相声带到香港的艺人3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已在香港颇有人缘的刘宝瑞回到解放后的上海。
1952年回到北京,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曲艺团后调中央广播说唱团任艺术指导 从1954年起,刘宝瑞先后去过江、浙、鲁、豫、内蒙古等地基层演出1954年春节期间,到北京郊区为农民演出,同年4月,到琉璃河北水泥厂下厂辅导工人曲艺队伍。
此后,刘宝瑞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曲艺训练班坚持教学十二年,培养出大批青年相声演员 1959年夏天,刘宝瑞去福建前线慰问解放军,访问了侦察英雄纪瑞瑄,及时创作、表演了歌颂英雄的单口相声《神兵天降》,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篇军事题材的单口相声。
六十年代初,刘宝瑞和侯宝林、马季一起,经常去北京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专场演出,并多次受到亲切接见。
侯宝林,刘宝瑞,马季表演相声1962年春节,为贯彻中宣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物质生活贫乏,在宣传上应着眼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充满笑声”的指示,中央电视台(当时名为“北京电视台”)举办以相声为主的“笑的晚会”,“大轴儿”是刘宝瑞等表演的多人相声《诸葛亮升帐》,相声的“底”由王决设计,是诸葛亮的一盘点心被帐下四员大将吃了,滑稽可笑,颇受欢迎。
(这段相声到“文革”期间被无限上纲,打成“毒草”“底”被诬为“恶毒攻击人民饥饿,抢点心吃,发泄对现实的不满”)4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宝瑞遭受严重冲击和迫害,被下放北京房山农场劳动1968。
年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下午,刘宝瑞在北京房山路村劳动时受到现场批斗,当晚逝世,年仅53岁。刘宝瑞死后其尸首被草草掩埋,至今遍寻无果,只留衣冠冢葬于北京朝阳陵园。
6艺术评价 曲艺研究家薛宝坤:刘宝瑞在天津学艺,是张寿臣岁数最大的一个徒弟他是单口,他对口也很好他跟侯宝林、郭全宝都说过他给我们提供一个经验,张寿臣那时已经站在高峰了,他怎么超过人家?他没法超过人家,他就在两方面来想办法来显示自己的才情。
一个就是在张寿臣说的那个情节里面,他给丰富细节那个细节,我们写东西都知道,情节很容易编,细节很难,都是从生活里来的他增加了细节他说《化蜡扦》弟兄分家闹红了眼比仇人还厉害,房产三一三十一,地产、股票三一三十一,最后剩一分钱怎么三一三十一?买一分钱铁蚕豆,天津话崩豆,买崩豆分,最后剩一个,谁也别要,扔房上去。
他是用这样的情节来强化“弟兄分了家比仇人还厉害”他的《日糟三险》说的“占小便宜的”去买包子,吃人包子然后弄小拇指一抠,把包子皮儿吹鼓了,然后不要(相声名家王双福回忆说,这是刘宝瑞在南京一个茶楼里亲眼得见的实事,放在了活里)。
他又增加一个卖烧饼的,我看你怎么吃我芝麻于是这个“占小便宜的”就拿俩烧饼那么磕,磕到桌子上…… 刘宝瑞熟悉历史掌故,社会知识丰富擅长描绘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此来烘托人物、事件刘宝瑞在台上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辅以手势,对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精心设计过,通过长期舞台实践,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
相声欣赏《打油诗》《黄半仙》附赠一个小故事: 相声泰斗马三立是大家熟悉的曲艺前辈,从师周德山刘宝瑞先生呢,师从张寿臣论辈分,马老是刘先生的师叔尽管两人年龄相差无几,但是按照老话儿说的“长幼有序”,刘仍尊称马为三叔。
有一次,两人在茶社同台演出,刘先生穿着一双礼服呢千层底的新布鞋因为头天上脚所以格外爱惜,连抬脚、落地都特别小心,生怕被别人踩脏不料天公无情下起雷阵雨来,刘老下场后雨虽暂歇,但外面道路却非常泥泞马老见状,叫刘先生先回住处,以免再赶上雨,可是刘先生低着头、望着新鞋唉声叹气,埋怨自己不该穿新鞋来演出。
马老看出了他的心思,是心疼新鞋,怕搽了,就脱下自己的旧鞋与其换穿马先生穿上新鞋就上场演出了,刘先生穿上三叔的旧鞋以为他有高招,便高兴地出门大步而去 刘先生回到住所,外面又下起雨来,焦急等待了好久才把三叔盼回来。
只见马老浑身淋湿,脚上趿拉着一双泥鞋刘先生低头仔细一看大吃一惊,用那特殊的高嗓子喊道:“啊?!三叔儿!搽啦?”马老答道:“啊”刘先生说:“嘿!早知道不跟您换了,这不一样吗!”马老慢条斯理地说:“那可不一样,我问你,你穿新鞋趟水去,心疼不心疼?”。
“心疼啊”“你穿我的鞋呢?”“那就不心疼啦”“得啦!我穿你的新鞋,替你解心疼,你还不该谢我吗?”“哟,那我穿好不好啊!”从那以后,刘先生和任何人都没换过鞋点击原文链接,阅读张佳玮对刘宝瑞斗法的分析,可以便于大家理解大师艺术的精妙之处。
来源 | 网络文化特色项目——相声源远编辑 | 汪一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