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发展趋势(疫情未来发展趋势)新鲜出炉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08
举步入青云,有朋来小聚欢迎来到国内领先的高端云社交平台——青云小聚进入冬季以来,全球第二波疫情肆虐,让整个世界再次笼罩在病毒的阴影之下我们不禁想起,自5月开始各国
举步入青云,有朋来小聚欢迎来到国内领先的高端云社交平台——青云小聚进入冬季以来,全球第二波疫情肆虐,让整个世界再次笼罩在病毒的阴影之下我们不禁想起,自5月开始各国第一波疫情减缓,正如笔者在此前文章中所预估的,“窗口期”的来临使世界各主要国家进入一个短暂的恢复期。
其中,中国在全球抗疫第一阶段斗争中表现最为优秀,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也更为精准,加之气候因素的影响,使中国的“窗口期”由5月一直持续到冬季而欧美国家的“窗口期”则非常短暂,欧洲自6月开始疫情逐渐趋缓,但9月又卷土重来,美国则在特朗普政府的“神操作”之下从未结束第一波疫情。
如今,第二波疫情来临,形势更加严峻,本文将着重分析第二波疫情的特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冬季疫情发展的特点
(一)全球第二波疫情截至12月11日,全球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累计超过7000万人,近一个月以来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均维持在50-70万人的历史高位,全球已有近160万人因罹患新冠肺炎不幸去世美国仍然是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20万人,累计1600万人感染,30万人死亡。
欧洲日趋严重,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俄罗斯都是重灾区,土耳其后来居上,单日新增确诊超过6万人;而且由于欧洲许多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造成死亡率居高不下,连此前抗疫出色的德国,现在也面临每天死亡500多人的严峻局面,默克尔含泪向国民致歉的画面让人感受到“铁娘子”的伤感与无奈。
而巴西和印度虽然疫情仍然严重,但由于国民整体比较年轻,治愈率较高,因此相比欧洲而言死亡率并不恐怖
笔者并非医学专家,很难从医学或病毒学的专业角度对疫情进行重点研究,但以过往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大流行的经验来看,无论是14世纪的欧洲黑死病、19世纪末的俄国流感还是1918-1920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都历经多次反复甚至病毒变异。
特别是西班牙大流感,1918年秋冬季的第二波疫情是死亡率最高的,仅美国一个国家在1918年10月就有20万人因流感去世(特朗普的爷爷弗里德里希·特朗普也是死于当年的流感)因此,我们对于卷土重来的第二波新冠疫情,绝不可掉以轻心。
(二)中国内地的散点式局部爆发比起全球疫情的肆虐,更让朋友们担忧的是中国内地近期疫情的反弹上海、天津、内蒙古、广东、四川、黑龙江先后发生本地疫情以及因外来输入扩散感染的病例,虽然总量不高(除香港、台湾外确诊病例仅200余人),但11月以来爆发的频次明显增加,而且呈散点式分布。
虽然自进入“窗口期”以来这种局部爆发已成为常态,但频次如此密集且分布广泛,充分说明了冬季疫情的严峻性
当然,以目前的病毒传播特点来看,与西班牙大流感不同的是,第二波疫情的死亡率较之第一波明显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病毒适应了生存环境,以致死率降低换取了更广泛的传播(致死率高必然造成传播力下降,这是病毒传播的正常规律);另一方面,也与世界各国加强抗疫,各种药物效果和治疗水平的提升有关。
但是,随着冬季严寒天气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感染病例可能在部分医疗水平有限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这一风险必须引起重视港口、边境和相对寒冷地区风险更高,防控力度也应当加强当然,大数据在抗疫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常态化防控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相信会让我们的群众在冬季生活得更加安心。
二、香港疫情的管治
(一)香港疫情形势严峻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香港疫情形势愈加严峻,每天都有100例左右的新增确诊病例,而且以本地感染者为主“跳舞群组”、“超市群组”等聚集性活动引发的感染,已经造成了病毒的社区爆发,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虽然港府进一步收紧限制社交距离措施,包括禁止餐厅晚上6点以后提供堂食,全面关闭健身中心、体育馆、美容院、按摩院等场所,进一步落实公务员居家办公安排等等,但目前还是难以阻止疫情的扩散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不少香港人纷纷北上“避疫”,近日深圳湾口岸更是出现大排长龙的场景。
香港中小学自12月2日起停止线下课程,许多跨境家长便带着子女返回内地避疫,据香港入境处的统计显示,12月1日到4日,经深圳湾口岸出境的香港居民累计达到1.15万人次之多
(二)体制问题还是管治问题目前香港爆发的疫情已是今年以来第四波,除2月受到中国内地影响、3月留学生归港输入型感染这两波之外,7月爆发的第三波本地疫情与此次更为相似,当时中央派遣了特别工作组协助港府抗疫,钟南山院士也亲临现场指导。
但香港的疫情仍然出现反复,让许多专家和港府官员都感叹,香港没有中国内地的体制优势,居民对于政府政策的服从度也没有内地高,全民核酸检测、大数据应用更是存在各种障碍
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诚然中国内地抗疫成绩出色有体制因素的作用,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强有力管治及群众的密切配合,是我们成功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原因但同为东亚文明圈之内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也同样抗疫优秀,又怎样解释呢? 其实,政府的管治能力亦在抗疫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内地各级政府政令统一,特别是最基层的街道办事处、居民社区、乡镇村组织,对于政府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比香港,即使在全民核酸检测、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存在障碍,仅以目前港府的抗疫管理水平来讲,也难言优秀。
收紧限制社交距离措施,只是被动的应对,而在隔离措施、检测水平等方面的明显漏洞,则体现出管治不力以隔离措施为例,从入境口岸到居家(或酒店)隔离点的路程,居然由个人自行前往,其间还可以去超市、商场等处购物;居家隔离期间,同住家人可以自由出入,外来朋友亦可以上门拜访。
如果被隔离人已经感染新冠病毒,那么通过这些方式,病毒早已传播扩散港府为什么不能在隔离措施上采取有力行动进行控制呢,难道这也与体制有关? 事关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希望港府采取强有力举措,尽快阻断病毒传染源,避免香港出现更加严重的疫情。
三、疫苗能否成为“救命稻草”(一)全球疫苗加快研发由于这场世纪疫情的特殊性,全世界都将疫苗看成是解救人类命运的唯一“救命稻草”,各主要国家都以最大的努力加快疫苗的研发进度早在8月,俄罗斯就将尚未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公布于众,引起广泛关注,但该疫苗的安全性一直为世界主流所质疑。
截至12月初,全球正在研发中的疫苗共有214个,其中51个已经进入临床研究(中国14个),14个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中国6个,其中4支为灭活疫苗)目前共有四款疫苗公开了三期临床实验数据,包括美国辉瑞(Pfizer)和德国Biotech共同研发的疫苗、美国莫德纳公司疫苗、英国牛津大学和药企阿斯利康合作研发的疫苗以及中国国药集团疫苗,有效数据均达到85%以上。
其中,美国辉瑞(Pfizer)和德国Biotech共同研发的新冠核糖核酸疫苗(mRNA)已于12月2日获得英国政府批准上市,这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新冠疫苗12月9日,中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也在阿联酋获批上市。
而美国莫德纳公司的核糖核酸疫苗(三期临床试验有效数据最高,达94.1%)与英国牛津大学/阿斯利康疫苗也正在授权申请中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各主要国家研发的疫苗将陆续上市,明年有望大规模开展接种
(二)疫苗未来面临的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疫苗的上市就乐观地认定,新冠病毒的扩散将在2021年得到全面控制以目前国际智库的预测,最乐观的估计也认为疫情到2022年才会逐渐终结,而世卫组织专家更是给出了2025年结束这样悲观的预估。
这些专家们不会无视疫苗的存在,之所以做出相对不乐观的预测,是因为疫苗上市之后仍然存在诸多挑战第一,疫苗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检验即使各款疫苗在三期临床试验中表现优异,也不代表大规模接种就必然有效,特别是在有效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一直是困扰各国的难题,一旦出现疫苗接种后的安全性事故,必然会阻碍疫苗的推广进程。
第二,病毒的变异可能从病毒学的角度研究,一般病毒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还是非常高的,许多化学和物理的因素均可以诱发变异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艾滋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导致疫苗始终无法问世,流感病毒也存在多次变异,所以流感疫苗多年来也一直在持续更新中。
第三,疫苗的储存是一大难题虽然辉瑞疫苗在全球疫苗研发争夺战中看似领先了一个身位,但该款疫苗必须在-70℃的低温环境下才能有效储存,辉瑞已经开发出内含干冰的疫苗包装,但在注射之前必须和另外一种溶剂相混合;而莫德纳的疫苗也要求在-20℃的低温环境下储存。
这些苛刻的条件提高了疫苗的物流仓储成本,限制了疫苗向各地的运输和分配相比之下,英国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合作研发的疫苗以及中国的四款灭活疫苗,可以在常规冰箱温度(2-8℃)下储存,才是性价比较高的疫苗第四,疫苗的生产能力远低于预估需求量。
各款疫苗获批上市后,显然会面临供不应求的状态,疫苗的产能就成为一项重要且棘手的问题以全球人口70%获得群体免疫计算,需要52亿人接种新冠疫苗,接种两剂有效就至少要达到100亿支以上的产量,而2019年全球疫苗总产能也仅有35亿支,何况不可能将所有产能都放在新冠疫苗的生产上(非新冠疫苗也有大量需求)。
第五,疫苗的分配将成为大国角力的又一焦点今年的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极端贫困人口骤增,如果仅仅根据支付能力分配疫苗,那么必将导致矛盾激化,也无法对疫情实现快速抑制按照科学模型测算,按人口比例分配接种疫苗较之按价格支付能力分配,将减少一倍以上的死亡人数。
因此,明年疫苗实现量产之后,能否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进行输出,是至关重要的,各大国之间也会就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分配进行新一轮的角逐有关这一问题,笔者也将在今后的研究文章中再详细阐述陈斯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三日
特别声明: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