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新浪(人生若只如初见全诗解释)万万没想到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27
HEROES NEVER DIE——贝多芬的人生·音乐·精神谨以此文,奉上我发自内心的最崇高的敬意与感恩,来纪念伟大的乐圣—— Ludwig van Beethoven.您执着、坚忍、不屈、乐观
HEROES NEVER DIE——贝多芬的人生·音乐·精神谨以此文,奉上我发自内心的最崇高的敬意与感恩,来纪念伟大的乐圣—— Ludwig van Beethoven.您执着、坚忍、不屈、乐观、博爱的精神被不才理解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一句俗话。
借由您不朽的作品为媒介,将这种力量散落在乐曲中的每个角落它好似一双温暖、粗糙、宽厚的大手,稳稳地托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光祝您250周岁冥诞安好!愿在远方的您每天都被爱、理解、包容、欢乐、幸福所环抱,沐浴阳光。
英雄永不沉没! ——来自一位虔诚的爱乐者 一章·人生“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祖父曾做过当地大公的乐长,地位显赫。
父亲借此光环成为了该“体制内”的一名乐手,但他却是个终日酗酒、性格暴躁、不顾家庭的失败男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想要把贝多芬培养成莫扎特式的天才儿童,使用了不少残暴的手段,甚至不惜将孩子的年龄更改,伪装成“神童再现”的情景公之于众。
而家中唯一疼爱贝多芬的慈母也在其年仅16岁的时候撒手而去,留下两个年幼的弟弟与一大摊琐事沉重地压在他弱小的肩膀上,这迫使了贝多芬不得不过早的面对残酷的现实,自寻生路此时贝多芬的处境与孤儿相比毫无差异,为了承担家庭重任,在相当长的时间以来,他不得不违心的委身于权贵阶级的支援进行音乐工作,好在贝多芬的音乐习作之路上得到了许多温暖的帮助。
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受德国启蒙主义新思想的强烈鼓动,几经思虑后,时年22岁的贝多芬起身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正式的开启了他的艺术生涯傅雷在翻译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时在扉页收录了孟子的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此句来形容贝多芬的人生简直是再贴切不过在维也纳学习的日子里贝多芬可谓是“纵身一跃”,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但好景不长,在他年近26岁的时候发现其耳疾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一开始由持续的耳鸣、听力困难恶化到了双耳失聪;再加之遗传性的肺病“内外”折磨,痛苦不堪。
不仅仅是就贝多芬个人而言,听力疾病对任何一位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件莫大的耻辱虽然在西方艺术音乐史上与贝多芬同病相怜的音乐家还有很多,像斯美塔那、弗雷、沃安·威廉斯等等,但他们都在比较健康的时候完成了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且发病后的生命余额也所剩不多。
而贝多芬才如同一轮升起的朝阳,还没等喷薄而出就突逢持续雷暴天气因此在贝多芬的内心中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这等噩耗,他开始变得焦虑、孤独、忧郁、敏感、易怒;不仅要独自面对外界的嘲讽与误解,还时不时的对着命运哀诉与质问,跌跌撞撞的过完了纠结的一生。
贝多芬在发病初期时选择向众人隐瞒,直至1802年时不堪病痛,秘密的留下了一封“公开信”《海利根施塔特遗嘱》,诉说着自己的绝望与斗争他曾想过一了百了,他也曾想过破罐破摔,但在最后天性倔强的贝多芬凭借着无限隐忍与百折不挠的精神挺了过来。
当与死神相互凝视之际,贝多芬的做法与同样处境的音乐家大不相同:他不像病怏怏的肖邦,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力的呻吟,最终也就那么的去了;他也不像多愁善感的柴科夫斯基,在面临不得不死的情况下犹犹豫豫,仍旧保留着对“生”的无比眷恋;他更不像神经质的马勒,欣然接受死亡、构建死亡,甚至还对往生世界进行一下憧憬与描绘,欲把无穷浩瀚当作自己的毕生归宿。
而贝多芬只会对自己说:“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因此,抱有了这种情绪,在贝多芬极少数透露着消极至死的音乐片段里,都会在全曲的最终阶段转向另一个完全相反的状态中,即:锲而不舍的抗争过后终将迎来胜利与希望。
所以网络上一直流行着古典音乐发烧友的总结如是说道: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像贝多芬这样的性格,很像是今天我们随处可见的“无神论者”,只与今生、当下,争朝夕如果说肉体上的摧残还不足以击垮一位真正的勇士,那么反之,在其心灵上重重戳刀,扎的千疮百孔,最后仍屹立不倒的所剩有谁?。
贝多芬的原生家庭给他带来了早年的不幸,在母亲去世之前他还曾有过两个妹妹,但接连夭折,从他青春期开始便一直生活在缺少女性的环境中体贴与温暖的极度匮乏使之终其一生都特别渴望能够收获到圆满的家庭,用以弥补精神上的重大残缺。
没有与女性的相处经验,同时又非常渴望被爱,贝多芬的一生对待爱情犹如朝圣般的纯净与期待,而这样的人向来都是做了爱情的牺牲品,但却又乐此不疲地痛并快乐着他曾品尝过爱情的甘露,也曾真挚、热烈的爱与被爱着,但最后都是无疾而终。
也许是与自己的出身和地位有关,也许是与自己怪异的个性和疾病有关,又也许是与自己的“形象”有所关联——他身材矮小、体型臃肿、相貌狰狞、眼神犀利、不修边幅在卡尔·车尔尼幼年初见贝多芬时曾有一瞬恍惚,那顶着那乱如美杜莎的蛇头、脸颊挂着乡下人特有的高原红、几天未刮的胡茬子以及穿着一身破旧的羊皮衣裤的人仿佛是从小说中走出来的鲁滨逊真身。
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虽然一生未婚,且在面对残酷现实的冰冷刺痛时只能一个人默默疗伤,但在拭干眼泪后贝多芬还是会尽快的重整旗鼓,接连面对命运的再三挑战而那些残留在印象中的幸福与幻想,都被他小心翼翼的珍藏与记录下来,遍布乐谱中每一处温柔角落。
贝多芬的一个弟弟曾在临终时托付给他一个男孩抚养,这个孩子在贝多芬眼中是将来唯一能证明他存在过的希望,他视这个“珍宝”如同己出,倾尽一切的悉心呵护但这位手忙脚乱的“父亲”并不懂得人情世故,加之孩子“恶毒”的母亲从中作乱,使这“父子”二人关系并不融洽,男孩也对他的“父亲”心存芥蒂、处处抵抗,就连贝多芬过早的去世也与这个孩子脱不开干系。
但贝多芬毫无怨言,未曾对这个孩子有过半分责怪,还处处为他的将来做着各种长远的准备也许贝多芬一生最悲哀的不是童年不幸、壮年凄苦、贫病交加、孑然一身;而是在仅有的57年人生最后时刻阖上他双眼的并非是他宠爱一生、视若珍宝的“儿子”卡尔·贝多芬。
二章·音乐“唯一将我留下的是我的艺术”——贝多芬系统性学过西方音乐史的人们都知道,对贝多芬及其音乐作品的评价永远离不开一句: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诚然,贝多芬凭借一己之力承接了西方艺术音乐史上两个重要的时代——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这点仅从一些易于获得的通史类参考书目录中便可一目了然,早一些的像张洪岛主编的《欧洲音乐史》,常用的像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格劳特、帕利斯卡著的《西方音乐史》等等,贝多芬是唯一一位能单独支撑一个章节的人物;哪怕是在《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中也将贝多芬掰成两部分,放置在《古典音乐》的结尾和《浪漫音乐》的开篇;国内最新出版的“全音乐史”类书籍,由王晡著的《西方音乐史·上》,虽然里面将贝多芬压缩成了“普通作曲家的待遇”,但在具体节内作者开篇便解释道:。
“也许把贝多芬放在如此‘平凡’的一个章节,本身就难以如实地确定他在音乐史中应有的位置……为贝多芬单独列出一‘章’也并不为过”因此,这导致了我有时候会想:人们如此称赞贝多芬,把他看得无比重要,会不会是因为他占了时代夹缝的便宜,才获得了成功?随后我又试着调整将其他人的成就放入到那个夹缝中,才发现,成长在浪漫主义盛期的作曲家们没有那种承上启下的“魄力”;他民族作曲家即便是被我赞誉为。
“俄罗斯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名片”的柴科夫斯基,依旧无法撼动德系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上的王者地位;转念又将扭转下一个断代口的人物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勋伯格等人依次置入,他们能达到今天这样的“丰功伟绩”难道不是拜贝多芬所赐吗?那巴赫爸爸吧,毕竟他也曾是个“扭转乾坤”的人物,结果也同样并不如意,巴赫的大智慧中装满了宇宙苍穹,缺乏贝多芬的“人味儿”。
所以《诺顿古典音乐》将贝多芬评价为“跨世纪的伟人”一点也不为过,音乐史上没有任何一位作曲家在他活着及死后能像贝多芬一样影响巨大就连未曾参与西方音乐发展的遥远的我国,对外国音乐家的引进及接受,贝多芬也是站在入场的第一梯队当中,其目的也是希望通过他的故事与音乐来“唤醒沉睡的国民”。
正如女诗人郑敏的《献给贝多芬》中提道:“人们在苦痛里哀诉,唯有你在苦痛里成长……”这些都恰恰证明了,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有一种“力”的体现,这“力”能与时代抗争、与王权抗争、与命运抗争、与一切违背自己纯净的意愿之事抗争。
最后,拥有这股强大的“力”的贝多芬没有选择作恶,而是一心为“善”,为“爱”,用“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作为答复在这篇为贝多芬“庆生”的小文章里,我刻意避开了时代与政治话题,也不想过多去诠释苦闷与死亡,只想简单介绍点令人心情愉悦、舒畅的音乐片段。
因而,在贝多芬承受病痛、失恋、忧伤、抑郁、心碎欲绝时创作的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第1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1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第4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等稍显“晦气”的作品,在此不做欣赏版本推荐;以及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一大线索之“英雄性”,以《楔槌键琴奏鸣曲》、《皇帝钢琴协奏曲》、《艾格蒙特序曲》、《科里奥兰序曲》、《英雄交响曲》等相关系列作品为例的优秀欣赏版本,在此也不予推荐。
为追寻心中的英雄形象,贝多芬创作了一首又一首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崇拜了一个又一个的名不副实的“假英雄”,但他似乎忘记,其实真正的英雄就是自己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初版序言中说道:“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在此英勇的队伍里,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
”多年前,那时的我对贝多芬的音乐并没有很深的感触,总觉得它们在情感上过于刚硬、隐忍、规矩,是标准的父亲式的爱,沉默又不解风情;远不及俄系作品细腻华丽的音乐表现,仅需听一下慢板乐章便能一下子抓住作曲家内心的真情实感。
就此问题曾与导师课余闲谈,老师以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为例向我解释道:因第一乐章曲式不规范,引子部分过于冗长华丽,其锋芒甚至盖过了整部作品的三个乐章,也就是说这首音乐缺乏了该有的“逻辑性”。
转念间,老师却对贝多芬的音乐大加赞赏!并认为:贝多芬的音乐具有“生长性”,即由一个简单的主题动机继而发展成一部结构完备、织体规整、情感炽烈、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成功作品,由一根绿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自然美才是符合常理的美。
同样,另一位热爱音乐的老师也向我大赞贝多芬的旋律设计,引用原自李斯特评价《月光奏鸣曲》第二乐章的话语:“两座悬崖间的一朵小花”变换成了:“悬崖之间各种小花”,来论其音乐整体精致感丝毫不输他人怀着这些半懂不懂的疑问,直至来年的立春,为“应景”的我在播放贝多芬《春天小提琴奏鸣曲》的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了他们所说的“贝多芬魅力”。
当小提琴第一个音拉出之时就仿佛置身于春天一样,随着音乐的流动,脑海中呈现出如下画面:一位美丽的少女抱膝坐在宽阔原野的草地上,静静的感受着周围树木重生、浮冰融化、和风拂面、飞雁南归的勃勃生机,缓缓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含苞待放的花香及湿润泥土的味道;应声探去远方泛青色的小山坡上,突现她日夜思念的恋人,稳稳的站在那里含着笑、挥舞着双手……
这种活动着的万物复苏景象突然让我觉得所听到的一切都如此真实,也从未像期待春天一样期待着什么的到来,为了等到这一刻,盼过了整个夏、秋、冬由此,我对贝多芬的刻板印象一改往常,再不拘泥于只去欣赏参考书中介绍的“招牌作品”。
后来通过聆听其小品集和成套作品中的小片段之时,不免感叹:“这么严肃的人原来也有轻松的时刻”
初接触到古典器乐学习的孩子们最早接触贝多芬的一首完整作品想必是他的《G大调小步舞曲》,这首短小却不失优雅的小品如今早已被熟练运用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独奏、重奏练习或音乐会当中;还有一首小步舞曲的旋律更是被学钢琴的孩子们所熟悉,选自《第20号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被汤普森简化改编成了一首小练习曲。
同样,这么严肃的人也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可爱时刻在贝多芬逝世170年后,俄罗斯有一位同被誉为“神童”的天才钢琴家叶甫根尼·基辛在伦敦阿尔伯特皇家大厅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开场第一首曲目便是由安东·鲁宾斯坦进行钢琴化改编,选自歌唱剧《雅典的废墟》中的《土耳其进行曲》。
该作品被基辛演绎的十分活泼、灵动,有许多音乐爱好者称:“喜欢贝多芬的这首作品远胜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同场音乐会中,基辛又演奏了一首来自贝多芬的钢琴小品《G大调随想回旋曲》这是贝多芬生前未完成作品其一,人们在他逝后留下的手稿中发现,经修改与完善获得新生由于贝多芬在原手稿最上方用铅笔写着“因为丢失一格罗申而愤怒”(意译),因此名声大噪,后经中文翻译为“丢失一分钱的愤怒”。
今年的OPUS KLASSIK颁奖典礼上,来自奥地利的“老神童”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荣获终身成就奖,在致谢表演中与伦敦爱乐乐团新上任的史上首位女性首席客座指挥卡琳娜·卡内拉基斯携手演绎贝多芬《第1钢琴协奏曲》幽默诙谐的第三乐章。
整套协奏曲作为布赫宾德的拿手曲目,即便是单乐章的演奏也能令在场观众摆脱唱片束缚,自由徜徉在完美现场呈现的海洋之中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当然,这么严肃的人也有令人潸然泪下的深情时刻虽说贝多芬到死都是“老哥一个”,但在他憧憬爱情时,心中涌出无限的柔情蜜意化作一个又一个连贯的音符流淌在律动的音乐空间里,其浪漫程度不输任何一位“左拥右抱”人士,相比之下还显得异常真诚。
1785年,尚在波恩的青年贝多芬怀着对爱情的温柔幻想与浪漫激情,根据海洛珊的词创作出一首具有民歌音调风格特征的抒情歌曲《我爱你》(Ich Liebe Dich),句句真挚、动人心弦(歌词中译)我爱你正如你爱我,在清晨和在黄昏。
你和我无日不在,共同分担忧愁正因共同分担愁苦,我们才能安然忍受 我忧伤时,你安慰我;你叹息时,我会哭泣 因此上帝会保佑你,你是我生命中的乐趣上帝保护你,保护我,保佑我们俩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1801年,30岁出头的贝多芬开始为意大利某伯爵之女茱丽埃塔教授钢琴,在密集又严格的习琴岁月中,两人坠入爱河,但却未能修成正果在这段短暂却炽烈的恋爱时期,贝多芬创作了一套钢琴奏鸣曲献给爱人,定名为“幻想曲”。
但在诗人雷尔斯塔布听后将之进行如下评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因此得名“月光”1802至1803年间,贝多芬创作了仅有的两首《小提琴浪漫曲》,陷入爱情的他难以抑制住心中无限,在旋律写作上面处处展露精妙绝伦的天才式手笔,婉转细腻。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与茱丽埃塔分手后,贝多芬陷入长期的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此间创作了这部本与茱丽埃塔表面毫无关系的《克莱采奏鸣曲》,在第二乐章中隐匿着贝多芬的感伤整套作品的成功也使得贝多芬荣登小提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宝座,尤其是后来托尔斯泰借此创作出了同名小说,使这个名字在音乐史上也好还是文学史上也罢,都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在贝多芬年近40岁时,对其一位名叫“特蕾莎”的女学生产生了爱意般的好感在他某一天心情特别明朗之时随手写下了《a小调钢琴小品》赠予女孩,并在乐谱上方题写了“献给特蕾莎”的字样此后这幅手稿便一直保留在女孩的手中直至去世。
一位音乐学家在特蕾莎的遗物中发现了贝多芬的这首作品,拿去出版时误将原名写错,于是便有了举世闻名的《献给爱丽丝》再次热恋的贝多芬与“爱丽丝”发展到了订婚的程度,这段感情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时刻,最幸福的光阴。
此间贝多芬创作出了《第四交响曲》,曾被舒曼评论为:“两座北欧大神之间的温柔希腊少女”在第二乐章中无时不刻的流露出对爱的向往与陶醉,冲淡了贝多芬由耳聋所带来的哀伤在与特蕾莎被迫分手后,再度陷入失恋的贝多芬根据诗人泰勒斯的六首抒情诗创作出了唯一的一部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这部作品成为了德国艺术歌曲史上第一部意义重大之作。
它的出现作为样板,为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及沃尔夫的声乐套曲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贝多芬为这六首不同长度的诗歌谱上婉转悠扬的旋律,描绘了主人公与爱人天各一方的孤独、寂寞之情有人说它是贝多芬在现实中求爱无果,跑去音乐中寻求的安慰;也有人说它是贝多芬心中的独白,与“爱丽丝”分别多年后依旧静静的在怀念着她。
不管怎样,对“永恒的爱情”的追求,成为了贝多芬一生乐此不疲所坚持的执念。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自然,这么严肃的人在生命倒计的日子里也有返璞归真的时刻临近暮年的贝多芬像是受到上帝的号召一样,活得异常通透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没有哪段日子像这两年半能够吸引他仅针对弦乐四重奏这一种体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晚期的四重奏作品里贝多芬一改往日的“硬气到底”,处处体现着对自然与世界的慈悲和感恩《第13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825年夏天,当时的贝多芬正处于深度忧郁之中,其第五乐章是一首深情的柔板,如诗一般柔美、忧伤;对此,贝多芬的友人说道:。
“他在精神上是这样至诚,以致只要提起这段音乐,他眼泪就会涌出”这首短歌诉说着苦恼,恳求着安宁,一句接一句的揪着听者的心尖,暗暗哭泣直至声音渐渐消失在远方贝多芬在《第15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上前写下这段话:。
“一位病人在康复时对上帝的感恩赞歌,感受新的力量与重新苏醒的感觉”,并注上“以利底亚调式写成”他用古老的教会调式结合崇高的感恩赞体裁创作此曲,无不透露出对健康恢复的礼赞及受到上帝怜悯的感激之情可惜的是,这短暂的安慰时分都只是他的想象罢了。
画家木心出狱后在浦东寓所时常聆听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尤为喜爱《第16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按他的说法这段音乐是:“历经沧桑以后的一种慈悲”他的学生陈丹青在其葬礼上播放了这首恩师生前的最爱来为他送别,该曲也象征着贝多芬历经尘世种种磨难后仍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在美丽幻想中迎接终极宁静。
最后,贝多芬在《第16弦乐四重奏》中留下了“非如此不可”的终章,正如一位乐迷朋友所说的那样:“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塑造了‘非如此不可’的托马斯;而我们,在各自的生活里继续着‘非如此不可’的自己。
”(注:正文中音频来源于QQ音乐,视频来源于bilibili、腾讯视频网站,图片来源于新浪微博账号“奥地利音乐频道”)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段乔(1993-),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2级本科生、2017级硕士研究生,西方音乐史专业方向,导师彭永启教授。
文/音乐学系 段乔音乐、图片、视频/音乐学系 段乔编辑/音乐学系 张与哲、韩雨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