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表达的情感_郑燮竹石表达的情感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05-05
郑板桥的《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也是一首相对简单的诗。诗中没有典故,也没有难以理解的语句。从意像上,诗中就“竹”和“石”意像也相对集中,如果和著名诗歌相比,艺术手法只能说相对简洁。那么这一首是为什么如此“脍炙人口”呢?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
郑板桥的《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也是一首相对简单的诗诗中没有典故,也没有难以理解的语句从意像上,诗中就“竹”和“石”意像也相对集中,如果和著名诗歌相比,艺术手法只能说相对简洁那么这一首是为什么如此“脍炙人口”呢?。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因为诗句本来简单,直接说一下大意:咬定青山不肯放松,用力扎根在破裂的石缝之中经历千磨万击身骨仍然很坚劲,任凭你吹的是东西南北风在用词方面,需要注意的:“。
咬定”,这里比喻竹子的根扎得结实 还有这一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理解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成语“千磨万击”在现代语境下,“千磨万击”形容经受极多的折磨和苦难而在这首诗中“磨”和“击”,分开理解会更好一点磨:指折磨、挫折、磨炼,象征着竹子在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和不利因素,如地理位置恶劣、生存条件的艰苦等,这些因素对竹子的生长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击:指打击,代表着来自外部的各种冲击和压力,如狂风暴雨、冰雪严寒等自然灾害,以及可能来自人为或其他生物的破坏等这样结合起来,再详细介绍一下,几株翠竹牢牢地扎根于青山,绝不放松,它们从出生就植根于石头缝隙之中,这原本是它们的根性。
他们生长不容易啊,经历着各种折磨,生存地理条件很差,还被四面八方狂风的摇撼,也照样地傲然挺立,顽强不屈
这样解释下来,竹子的那种拟人化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但这首诗并不是描写野外竹子,而是一首题画诗郑板桥对自己画的竹子,提这样一首诗(两首诗,今天谈论的诗其中一首)郑板桥在历史上以书画知名,擅长画竹子,并自创了“六分半”书法。
他不仅竹、兰、石画得好,其画作中的构图布局更是千变万化,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郑板桥为什么如此喜画竹、兰、石呢?这源于他的人格、处世的精神取向在他其题《兰竹石图》写到:“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介于石,臭如兰,坚多节,皆《易》之理也,君子以之
”;“石多于兰,兰多于竹,无紫无红,惟青惟绿,是为君子之谷”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所谓“节、香、骨”者,其意即在于“介、臭、坚”,而此皆体现了君子的风范和“咬定青山”“千磨万击”浑不怕的坚韧精神。
这都是板桥为之的目的和追求的境界再来介绍一下题画诗这种体裁从宋代开始流行,刚开始会画不一定会写,会写的不一定会画宋朝的题画诗你一定有一首熟悉,那就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元代以后,文人多兼擅绘事,会画的人基本都会写诗,三个技艺都好的,成为诗书画“三绝”其中代表人物赵孟頫郑板桥则是清代中叶“诗书画印”都有极高造诣的全才,一生做了大量的题画文字,或寄托志趣,或论说艺道,言近旨远,深为后人宝重。
这里衍生一个问题,郑板桥这个追求似乎当时大部分人不一样为什么呢?郑板桥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此时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一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已经大航海时代的末期,工业革命开始萌芽在中华大地上,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人文思潮,又重启波澜,新思想、新文化、新风气不断涌现。
但是不论明代狂士式的个性解放,还是清代实学家的科学态度,均在刚刚起步就遭到社会震荡的破坏和专制主义的压制,无法顺利成长起来,旧的文化传统失去了生命力,新的还在难产之中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处于这种社会断裂之中,于是便产生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两重人格,既有独立性也有依附性。
他们一旦跳出宗法伦理的制约,便会被目为“颠”、“狂”、“名教罪人”,轻则遭排斥丢官,重则惨遭杀戮,“扬州八怪”的“怪”便是这个原因(郑板桥就是扬州八怪之一)再来简单一下郑板桥的生平,通过生平,可以更直观理解他。
名郑夑,字板桥,江南扬州府兴化人,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本来是书香门第,但很早就家道中落,他 3 岁时失去了母亲,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因此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念书,非常刻苦,20岁左右考取秀才。
在 23 岁结婚,父亲身体出现问题,他们生活十分拮据,30岁时父亲去世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在各地设塾教书,甚至到扬州卖画为生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 39 岁,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本来雍正十一年(1733年)应该赴京会试,但因他身体原因又未能前往。
又过了四年,乾隆元年(1736年),43 岁郑板桥去北京参加礼部会试,考中了;参加殿试,中了二甲第八十八名,赐进士出身当时他高兴得要疯,拼命写诗夸耀但是,他并没有即刻得到官职,后来的几年,他到处给达官贵人写诗,希望对方帮忙赐个一官半职。
乾隆六年,49 岁的他终于被任命为范县县令,他在范县干了四年,经常下去走访,获取民情四年后又调到潍县做县令为政期间,郑板桥很能体恤百姓,非常廉洁勤政,号称所辖地区没有冤枉的百姓在潍县做了 7 年县令期间,郑板桥深觉官场黑暗,决定归隐。
还没有来得及退隐60 岁时,因为得罪上司,果然丢了官职,百姓自发相送相传《竹石》写于 49 岁那年,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坚韧终于获得官职郑板桥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70岁时,为曾画了一幅《竹石图》画上提了这首诗。
从此,诗和画合璧,他的人生也走向了尽头。在乾隆三十年郑板桥去世,享年 72 岁。
再来回到这首诗,这类诗也叫“比体诗”就是通过巧妙地借吟咏外物,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憎情感,达到物我两契的至境这类诗歌特点就是通过象征手法引导读者去领悟作品中渗透着的思想,去理解作品中隐含的哲理,去思索作品中暗示的社会问题。
这种象征手法也是中国的诗歌特点也被西方汉学家视为中国诗歌的根本特色之一通过象征手法的使用,以人们熟知的客观事物去曲折地阐发人生哲理,暗示而引而不发,诱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例如,屈原笔下的丹橘、陶潜笔下的青松、李白笔下的大鹏、杜甫笔下的骏马、白居易笔下的宝剑、陆游笔下的驿梅、李商隐笔下的鸣蝉等等,都已成为某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象征。
这些比喻性的象征,比单纯的比喻具有更大的深层容量,因而也就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也往往超越了文学本身,而是蕴含在民族文化思想乃至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之中了此外,这首诗还有很重要的教化意义,作为中国人很注重这一点。
表面上似乎是写竹子,其实是写人品,他告诉我们,做人要像竹子一样,不管处于什么艰苦环境,不管遭到什么打击,也要铁骨铮铮,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